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诺卡氏菌(奴卡氏菌)属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已被证实为一种人-畜-鱼共患的条件致病菌。由该菌引起的结节病(白点病)具有潜伏期长、前期不易察觉、后期死亡率高的特点,且近几年在我国海水(海鲈、篮子鱼、大黄鱼、虹鳟)、淡水(加州鲈、乌鳢)等养殖品种中呈现蔓延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目前已有相关从业者探索出一套针对加州鲈诺卡氏  相似文献   

2.
一、诺卡氏套餐诺卡氏套餐是2010年推出的治疗诺卡氏等细菌性病害的内服药套餐,推出后在乌鳢、加州鲈、大黄鱼等的细菌性病害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该套餐内含5袋,组方独特,功效明显。推荐的使用方法为:1包套餐用于40千克饲料(或1200千克鱼,如果因发病而饲料投喂减少,按鱼体重计算本套  相似文献   

3.
<正>一、诺卡氏套餐的介绍"诺卡氏套餐"是我公司开发的专业治疗诺卡氏菌病的内服药产品,该病主要表现为加州鲈、乌鳢、大黄鱼烂身、内脏白点。1.诺卡氏菌病的主要表现症状诺卡氏菌病主要表现症状为:①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游泳不活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②病鱼烂身;③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④肝、脾、肾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⑤肝脏上常有弥散状出血;⑥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等。  相似文献   

4.
<正>诺卡氏菌属革兰氏阳性菌,可引起体表溃疡、出血及组织器官形成结节为特征的慢性肉芽肿疾病。该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会导致患病鱼大量死亡,给加州鲈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总结了诺卡氏菌病在加州鲈养殖中的防控方法。一、诺卡氏菌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养殖病害不断被发现,鱼类诺卡氏菌病为近年来在乌鳢、加州鲈养殖中新发现的多发、影响严重的疾病,此病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会对养殖业业造成较大损失。现简述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方法。1流行特点诺卡氏菌病在水温15~30℃均可发病,对应季节约为4—11月,25~28℃为发病高峰期。通常情况下潜伏期较长,病程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传染率较高,达到15%~30%。发病后死亡率可达到60%以上。池塘养殖中发现加州鲈、乌鳢死亡率甚至达80%。  相似文献   

6.
乌鳢诺卡氏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与病因1.病原对乌鳢养殖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是乌鳢的诺卡氏病,据报道,引起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为%鱼诺卡氏菌(Na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7.
诺卡氏菌(Nocardia sp.)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具有抗盐、碱,耐干旱的特点,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空气、腐烂植物和动物粪便中[1-2].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其中某些种类为人畜共患[1].目前,已发现(鱼师)鱼诺卡氏菌(N.seriolae)、星状诺卡氏菌(N.asteroids)、杀鲑诺卡氏菌(N.salmonicida)和粗形诺卡氏菌(N.crassostreae)对鱼类具有致病性[1,3].鱼诺卡氏菌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多数为腐生,少数营寄生[4].水产养殖动物一旦感染该菌,患病周期长、治愈率低、累积死亡率高,给我国的加州鲈(Microperus salmoides)、乌鳢(Channa argus)等特种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5].笔者综述了鱼诺卡氏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旨在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加州鲈的病害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生产,尤其是诺卡氏菌病,来势猛、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严重制约了加州鲈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阳澄湖产业园区试验基地,利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池塘,在开展流水槽内养殖加州鲈、净化区养殖河蟹与青虾的试验过程中,因遭雷电、暴雨损坏供电设施造成停电,并由此造成应激反应,从而诱发了加州鲈诺卡氏菌病。针对此病对养殖生产影响极大的状况,我们开展了流水槽加州鲈诺卡氏菌病治疗方法的探索与试验,试验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四川省德阳市近年来加州鲈养殖面积扩大,已形成规模效应。四川市场对加州鲈的认可、加州鲈养殖的赚钱效应、广元白龙湖的加州鲈养殖产业转移等多种因素,使德阳的加州鲈养殖得到极大的发展。在2015年6月笔者在德阳市旌阳区现场考察了多个加州鲈养殖池塘,进行了多次诺卡氏菌病的现场诊治。德阳当地的加州鲈养殖,一般是一年一次成鱼养殖。苗种从广东购入后,在成都新津等地标粗,上一年12月至当年2月放苗,当年7-8月成鱼上市。苗种投喂以饲料+  相似文献   

10.
<正>近两年来,我国加州鲈养殖区的广东、江苏、四川相继发生加州鲈以烂身、内脏白点为主要特征的病害,发病时间长,累积死亡量高。经过检测和实际治疗效果比对,发现该病为诺卡氏菌病。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中草药复方制剂(HNK)对乌鳢■诺卡氏菌病药效,开展了体外抑菌试验、攻毒试验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HNK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49 g/L,低于受试的穿梅三黄散以及大黄流浸膏;对乌鳢经腹腔注射■诺卡氏菌后,出现的典型症状为体表溃疡、肾脏肿大和内脏结节,乌鳢死亡率与攻毒菌液浓度成正相关,其中诺卡氏菌株菌液浓度2×108和2×109cfu/mL试验组,14 d内死亡率均为100%;药效试验中,低、中、高剂量HNK组死亡率分别为45%,20%和5%,抗生素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为45%和90%,中、高剂量HNK组乌鳢出现结节等症状的数量最少。指出,HNK能够有效抑杀■诺卡氏菌,防治因■诺卡氏菌感染引起的乌鳢诺卡氏菌病,效果优于抗生素,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诺卡氏菌病在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大有蔓延趋势。我们选取一例乌鳢诺卡氏茵病的发病病例,分析和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已经在我国沿海地区逐渐成为淡水鱼主养品种之一。随着乌鳢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的发生日益频繁,诺卡氏菌病(Nocardiosis)就是乌鳢养殖过程中的多发病。研究结果证实,鰤诺卡氏菌(Nacardia seriolea)是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致病菌。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一些菌株是人和动物的机会致病菌。发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消费需求的逐年递增,加州鲈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越来越大,而疾病的发生则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频发的疾病已严重影响加州鲈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就网箱养殖加州鲈"诺卡氏菌、烂鳃、指环虫、车轮虫"并发病的诊治介绍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水产动物结节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乌鳢(Snakehead)、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高体(Seriola dumerili)、鲈等经济鱼类造成巨大危害(范宁宁,2018)。其中引起乌鳢类结节病的病原有诺卡氏菌、舒氏气单胞菌、类立克次氏体和分枝杆菌等(唐国盘,1982)。对水产动物结节病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研究,有利于水产科研工作者和一线养殖者了解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从而为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诺卡氏菌等诺卡氏菌属的细菌能导致人工养殖的乌鳢、斑鳢、纹鳢、虹鳟、五条和卵形鲳鲹等多种养殖鱼类发生诺卡氏菌病。一、诺卡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诺卡氏菌属的细菌属于需氧菌,也是土壤和淤泥中的常见腐生菌,不属于鱼体和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普通培养基经1周左右培养,可见白色或黄色或橙褐色的颗粒状菌落,表面干燥有褶或光滑呈蜡样。细菌形态类  相似文献   

17.
养殖鱼类诺卡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鱼类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虹鳟、牙鲆、大黄鱼、乌鳢、黑鲷、东方鲀等名贵鱼类养殖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也日趋严重,"诺卡氏菌病"就是近几年在我国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一、病原及症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乌鳢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本实验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及乌鳢的免疫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乌鳢主要感染了命名为SDAT 0011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鉴定、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鉴定及诺卡氏菌特异序列扩增鉴定,结果均显示该病原菌为诺卡氏菌。将分离的SDAT 0011感染健康乌鳢后,1×105~1×108 CFU/mL注射组的死亡率均为100%,感染乌鳢出现明显的诺卡氏菌病症状,如内脏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检测发现,结节分界清晰,结节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受损或死亡的组织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诺卡氏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48 h)及中后期,Toll样受体2基因(TLR2)和Toll样受体13基因(TLR13)在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趋化因子受体9基因(CCR9)在脾脏和头肾中显著下调,这表明乌鳢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其抵抗诺卡氏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为乌鳢诺卡氏菌病的...  相似文献   

19.
乌鳢致病诺卡氏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国良  徐益军  金珊 《水产学报》2008,32(3):449-454
2006年6月,浙江萧山养殖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暴发一种类似细菌性的结节病,从患典型症状乌鳢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纯度一致的菌株W060622.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菌株W060622革兰氏阳性,好氧,具有弱抗酸性,菌体呈长或短杆状,或细长分枝状.常规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菌株具有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基本特性.对其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诺卡氏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JCM 3360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据此鉴定菌株W060622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20.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