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该文探讨了不同的培育技术、林木密度以及经营措施对次生阔叶林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生阔叶林的4种培育方式,即疏林地的补植、天然迹地下种、迹地散生复垦和留母树择伐,都较为有效,但以留母树择伐和疏林地补植更为合理。(2)适当的调整好林木密度,能够增进次生阔叶林林木的生长。(3)在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中,集约化经营措施能加快林木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根据朱溪镇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培育实践,对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间伐抚育、林间空地和无乔木树种的灌木林地补植常绿阔叶树、郁闭度达0.8以上的间伐抚育及择伐利用等方面作初步的总结,并提出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根据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规律,提出了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次一壮林抚育的基本原则是加速恢复红松阔叶林。主要方法在一个林型组内,对中高密度天然次生幼壮林进行抚地或无阔补针,对低密度天然次生幼壮林进行栽针(带状、团状、植生组)抚阔;按照森林持久能技术规程每公顷不同树种直径级必须保留的林木株数、用正方形图式配置法计算平均株间距离,并以此调控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择伐强度对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选择不同择伐强度(0%,20%,30%,40%)的典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各设置3块样地,根据样地中林木坐标点图构建林分的Voronoi图,同时建立TIN三角网,结合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对样地进行边缘校正,利用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林木点密度、林层指数和开阔比数6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林分及林分中云杉、冷杉、红松、紫椴、枫桦等5个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择伐对云冷杉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大,择伐后10年各林分处于均匀分布状态,5个主要树种亦呈均匀分布。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30~0.716,林分处于强度混交状态,其中40%择伐强度下林分的混交度最高,20%择伐强度次之,5个主要树种均属强度或极强度混交。采用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分的林木竞争压力,得到相似的排序结果,均为0%30%40%20%,可知择伐强度20%林分的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皆小于其他样地,林分所受竞争压力最小,有较大的生长活力,其中冷杉作为优势种所受竞争压力较大。各林分中林木大部分位于中上层,林分整体垂直分层较单一,择伐强度30%林分的林层指数为0.398,林层丰富度高于其他林分,冷杉、红松、云杉多占据林分上层。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的平均开阔比数为0.712~0.743,林分整体处于开阔状态,其中择伐强度20%林分的开阔比数高于其他林分,说明择伐强度20%林分内光照条件和透光性优于其他林分;各林分中红松、冷杉、云杉开阔比数均较高,紫椴、枫桦开阔比数均较低。【结论】择伐强度20%云冷杉林分的状态整体优于其他林分,择伐强度30%林分的垂直层次丰富度较高,因此云冷杉天然次生林采伐强度在20%~30%较合理;另外需结合实际情况对林分进行补植,补植选择中心木附近且将角尺度调整为0.5左右,建议补植云杉、红松。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天然阔叶林经营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在分析全省现有天然阔叶林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天然阔叶林的四种作业法:择伐作业法、皆伐作业法、“保阔栽针”经营作业法及人工更新经营作业法。提出提高天然阔叶林经营水平的六点对策:提高对天然阔叶林功能及作用的认识;发展薪炭林;提高阔叶材加工利用水平;提高天然阔叶林经营技术水平;适当调整木材价格政策及加强天然阔叶林经营的科学研究。在经营技术方面,要在提高天然阔叶林资源调查水平基础上,合理组织天然阔叶林经营类型,制定经营措施体系,保证各项措施的实施,才能提高天然阔叶林经营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吴文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21-123
天然阔叶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很多树种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造纸等领域。同时,天然阔叶木材还是人民生活、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工业产品制造的重要原料。介绍了东至县天然次生阔叶林的现状、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及林分改造措施,以期为东至县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次生阔叶林的保护力度以及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铜陵叶山林场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调查,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该次生落叶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分乔木层共有19个树种,麻栎是该森林类型的优势树种,主要伴生树种为化香、枫香、檫木等;该森林类型林分平均角尺度、平均混交度和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56、0.525和0.497;在林木空间格局上,林分整体呈团状分布;从林分种间隔离程度来看,整体处于中度混交状态;在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上,麻栎、化香、枫香和檫木在生长上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木空间大小分化不大。该森林类型还处在不稳定阶段,即落叶阔叶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演替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年限休闲地、采伐迹地、五年采伐迹地,不同伐桩密度和不同林龄的林地条件下,紫茎泽兰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初步探明,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发生动态显著不同。不同年限采伐迹地,只要有母树,林木自然更新,有可能替代控制紫茎泽兰。在留有伐桩的采伐迹地,当伐桩密度达到50株/亩或更大,五年就可达到控制。林木随林龄增加,郁闭度达到0.7时,可以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种群。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三明市金丝湾森林公园中低密度生态风景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Voronoi图构建低密度生态风景林模拟补植优化方案,并以色彩配置、直径分布、林分密度、空间结构等指标量化分析补植前后林相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林分密度低、树种单一、小径阶比例严重不足等问题,林分调整方案应以补植小径阶林木为主,适合补植含笑、杜英、南酸枣、榆树等景观效果较好的乡土树种,补植方式以局部点状、均匀补植为主,补植区域选择较适宜区域以上,林木间距3 m为宜,补植位置确定在林木间距3 m及与四株相邻木间的夹角72°的最佳位置。通过补植模拟调整后,林分密度由821株/hm2改善到1 140株/hm2,林木直径呈现倒J型,角尺度(0.57→0.50)、混交度(0.22→0.46)、大小比数(0.50→0.61),林分水平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混交度明显提高,林相色彩搭配更加丰富,整体表明耦合林分结构的低密度生态风景林定量补植调整方案,能有效提高森林美景质量,为生态风景林实际营建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柳杉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过程中林分空间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省崇州林场进行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近自然森林改造过程中,将有培育前途的柳杉立木作为"目标树",其间混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多作为"生态目标树"予以保留,"目标树"周围影响其生长的树木作为"干扰树"予以择伐;在择伐后,又在林分中补植入楠木(Phoebe zhennan)和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等乡土阔叶树种,以加速其向混交林方向演替。本文采用物种隔离指数(CS)、大小分化度(T)和聚集指数(R),分析补植后林分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补植入阔叶树种后,林分的混交程度与物种隔离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林木胸径的大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而树木的分布格局则在改造过程中保持着均匀分布的格局。这一研究有助于为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主伐、清理林地、整地、补植、幼林抚育等方面对黄沙坑林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技术进行了总结,为石台县杉木人工林更新和科学经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黑龙江五营林区为主要对象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类型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的分析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和可持续经营措施 .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地区最典型和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但其面积和蓄积都在迅速减少 ,显著的特性是通过优势树种红松的世代更替及其与阔叶树种的相互更替 ,维持群落的周期性波动和稳定结构 ,经营上应采取保护措施 .硬阔叶林是阔叶红松林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 ,在一些地区成为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中间途径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次生硬阔叶林稳定性小 ,尤其是那些由硬阔叶树形成的纯林更是生长速度慢 ,更新不良 ,结构不合理 ,必须采取有效的恢复途径 ,减缓退化 ,实现可持续经营 .杨桦林是最典型的次生软阔叶林 ,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 .杨树和桦树都是生长速度快的强阳性树种 ,阔叶红松林一经破坏 ,它们首先占据采伐和火烧迹地 ,迅速成林 .然而 ,这些树种材质不良 ,群落结构单一 ,生产力低下 ,极易被其它树种所代替 ,所以要迅速调整杨桦林结构 ,采取恢复和重建措施 ,发展阔叶红松林 .至于非地带性植被云冷杉林和落叶松林等采取维持措施 ,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相似文献   

13.
探究补植木荷对湿地松林林木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影响可为湿地松纯林提高林分稳定性及功能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以江西省吉水县23年生受灾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选择立地条件相似且地域相邻地块分别设置补植(补植1年生木荷)和对照(纯林)配对固定样地,2013年和2021年对5组配对固定样地进行样地调查与样品测定。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湿地松林补植木荷后对林木生长及不同组分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植木荷8 a后,湿地松的平均胸径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其平均胸径及平均单株材积的增长量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27.27%和63.92%。2)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的碳密度及林分总碳密度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62.01%、108.66%、40.09%和41.31%,而林下植被层碳密度则减少了12.75%,其中凋落物层碳密度和林分总碳密度提高显著(P<0.05)。3)补植样地的乔木层、植被(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及林分总碳密度8 a间的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因此,补植木荷能够有效促进湿地松林林木生长及显著提高林分碳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加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加速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向顶级群落演替,确定天然次生林林下补植树种和补植位置,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白桦纯林、落叶松白桦混交及针叶混交3种典型的林分类型为例,在次生林原有天然更新的基础上,利用Voronoi图进行空间单元确定和Voronoi结点边缘校正,并使用反距离插值使林木空间结构参数可视化,预测林分中未含林木区域的空间结构信息,将其作为补植依据,使用熵权法确定各空间结构参数权重,将各空间结构参数插值后图像进行加权叠加,以林分非空间结构为约束条件,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为目标,探讨次生林林下补植树种和位置。结果(1)选取兴安落叶松为补植树种,各林型幼树补植数量分别为660、1 970、315。(2)补植后白桦纯林样地中白桦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52,其他树种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51;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中白桦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84,其他树种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70;针叶混交林中白桦幼树幼苗增加为0.78,其他树种幼树幼苗混交度增加为0.50。(3)补植后各林型样地林下幼树幼苗Voronoi图多边形边数标准差分别为1.31、1.41、1.36,均处于随机分布状态。白桦纯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及针叶混交林中落叶松幼树幼苗Voronoi图多边形边数标准差分别为1.27、1.40、1.37,均呈随机分布。结论采伐和补植是两种相反的空间优化方式,将林木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反距离插值,可以预测林分中无林木区域的空间结构参数值,插值后的图像像元大小可以设定为补植幼树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大小,依据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和补植数量的调控目标,提取样地未含林木区域空间参数值,进而确定补植的树种和位置。   相似文献   

15.
对舟山海岛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发生前设置的7个典型松林样地进行复查。结果表明:通过17 a的自然恢复,舟山海岛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已演替到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阶段,其乔木层的多样性有所增加,增加幅度顺序为:演替到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演替到落叶阔叶林的黑松P. thunbergii纯林>演替到针阔混交林的马尾松纯林>演替到落叶阔叶林的黑松阔叶树混交林>演替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更新层和灌木层的多样性下降,原更新树种极少的黑松纯林更新层多样性上升,其他林分的更新层和灌木层多样性变化不大,而草本层的多样性均明显减少。恢复形成至相同阶段的植被类型其多样性特征缺乏相似性,更多地取决于原有群落的组成结构。根据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海岛实际,提出应在除治迹地补植地带性植被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的建议,以丰富物种和景观多样性。表2参21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图像解析法对侧柏散生木冠形系数进行研究,应用平均冠形系数和树高建立起侧柏林分适宜密度的经验公式N=10 000/(0.377H),制定了基于弱竞争条件下的侧柏生态公益林密度控制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预测的济南燕子山试验林场林木适宜营养面积和局部林分密度与最优的疏伐强度试验结果相吻合,与以往公表的侧柏生态公益林林分密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维持适度的林地透光度,有利于促进林地自然更新、保持植物多样性以及防控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采伐迹地主要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采伐方式(经营择伐、二次渐伐和皆伐)、林分组成、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壤厚度、下木盖度、地被物盖度等条件下样地中主要目的树种的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经营择伐林分有效天然更新株数最多,温度和光照条件是决定兴安落叶松更新的重要条件;经营择伐林分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株数主要受林分郁闭度的制约,皆伐和二次渐伐林分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株数主要受地表草本植物的制约;二次渐伐林分不同坡位间不但更新数量存在差异,而且树木的生长状况差异也很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以地带性自然森林植被为主要试验目标,适当疏伐、择伐、林下补植等阔叶化改造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适当疏伐封育改造6年后,恢复成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乔木层中苦槠和石栎重要值已超过10%,重要值高达20.73%,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达0.856和2.244;马尾松混交林择伐改造6年后,已恢复成以苦槠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苦槠密度由800株/hrn2增至1350株/hm^2,重要值由25.83%升至44.82%,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中等;马尾松次生林全部择伐17年后,苦槠、石栎和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现快速恢复性生长,林分密度为950-2050株/hm2、重要值37.36%~62.10%,该群落仍处在进展演替之中。稳定性较差:马尾松林下补植阔叶目的乡土树种,山杜英、枫香树种生长良好。林下补植山杜英、枫香的林分枯落物重量分别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14.35%、36.89%,枯落物持水量分别比对照马尾松纯林高23.33%、38.33%。在0-60cm土层的总贮水量分别要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41.14%、50.10%。  相似文献   

19.
近自然森林经营被广泛认为是优化森林结构进而实现森林多功能的有效途径。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简称热林中心)伏波林场内1993年春季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按照补植树种的不同,进行4种不同模式的近自然化改造设计和作业,并从林分混角度、林木空间分布格局2个方面对改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后的林分,混交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从最开始的均匀分布逐渐过渡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因此,近自然化改造有利于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从而为森林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20.
择伐强度对天然针阔混交林更新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闽北天然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强度择伐(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极强度67.1%)作业试验,并应用聚集度指标测度方法分析5个主要种群择伐10 a后更新格局。结果表明:在择伐经营的前提下,天然更新良好,且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林分更新密度增大;不同择伐强度对主要种群更新格局的类型没有影响,5种主要种群更新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但择伐强度不同,各种群集聚程度和平均拥挤度都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探讨天然更新理论,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科学经营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