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近年来,玉米黏虫在贵州玉屏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笔者经过2013年、2014年两年调查,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并提出防治对策供广大农户参考。1.发生规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也叫行军虫、剃枝虫、夜盗虫、五色虫等。在玉屏县不能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随气流从广西、海南一带长途迁入,降于玉米或禾本科杂草上产卵,6月中旬幼虫集中在杂草或抽雄玉米上为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进入暴食期,将玉米或杂草吃得只剩下茎秆和叶脉,吃光一片后,成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食品",玉米中脂肪、磷元素、维生素B2的含量居谷类之首,玉米中除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矿物质、丰富的氨基酸外,还富含维生素E,长期食用玉米食品能舒张血管,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肌体新陈代谢。玉米黏虫是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确保玉米丰产丰收尤为重要。1玉米黏虫简介黏虫是一种暴发性、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已成为为害陕西省夏玉米的主要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体长17~20mm,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也可以为害小麦、水稻、向日葵、甜菜、马铃薯、茄子等多种作物。幼虫为害玉米,可食害叶肉成"窗眼"状花斑或造成排孔,为害雄穗、雌穗,并钻蛀茎秆及果穗柄,影响养分输送,或直接食害籽粒。被害植物易风折,而且茎秆被害后抗拉强度降低,影响机械收获。近年,由于虫  相似文献   

4.
高春庭 《科学种养》2012,(12):29-30
近年来,受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田间茬口多样,气候变化无常,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因素影响,永丰县水稻病虫害呈现高发态势。其主要病虫害如卷叶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常年发生面积大、数量多、为害严重;次要病虫害如黏虫、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间歇成灾,防不胜防;还有近年入侵的福寿螺、黑条矮缩病等病虫,来势凶猛,暴发性强,防治困难,如果不加强控制,这些病虫害很可能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该县病虫害的高发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6月28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发了二代粘虫发生通知,称目前二代粘虫已进入低龄幼虫盛期,东北地区发生广,华北地区虫量高,黄淮局部危害重,部分地区虫口密度高于去年。初步统计,全国发生面积3521万亩,主要为害玉米、小麦、水稻、高粱和谷子等禾本科作物。  相似文献   

6.
<正>黏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特性的"暴发性"害虫,极易在局部区域暴发成灾。以二代幼虫在玉米苗期为害,轻者叶片被吃成缺刻,重者整株被食,造成缺苗断垄;若玉米刚出苗时遭到黏虫为害,会造成全田无苗,为害极大。专家提醒农民朋友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田间害虫发生动态,在幼虫发生低龄期及时防治,减小危害。一、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螟是虞城县夏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以2代、3代为害严重,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为害高粱、棉花、水稻、麻类、辣椒等作物,一般春玉米受害后减产10%,夏玉米减产20%~30%。近几年玉米螟在该县的发生为害程度和冬前调查玉米螟百株平均活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为害症状及特点 1.为害症状蛞蝓俗称鼻涕虫、无壳蜒蚰螺、牛鼻子虫、黏黏虫,种类有野蛞蝓、高突足裂蛞蝓、黄蛞蝓等,以野蛞蝓发生普遍和为害严重。主要寄主有豆科、十字花科、茄科蔬菜和落葵、菠菜、生菜及棉花、烟草、杂草等,常将蔬菜叶片取食成孔洞或缺刻,蔬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受害,尤以幼苗、嫩叶受害较重。蛞蝓分泌物污染果实,因其食量较大,1个晚上可将整株蔬菜小苗吃光,爬过时在植株叶片上留下光亮的透明黏液线条痕迹。  相似文献   

9.
无敌破坏王——草地贪夜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草地贪夜蛾,其广为人知的名字叫秋黏虫,因为在北美主要于夏末秋初为害,且幼虫常成群结队、行军般地转移取食,故名行军虫。它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国际上通用的名字是它的拉丁学名"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第一个词是它的属名,第  相似文献   

10.
正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是水稻中后期主要害虫,近来,水稻三代稻纵卷叶螟均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同时,部分地区大螟、二化螟回升迅速,共同为害水稻,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和高产稳产。而稻纵卷叶螟、螟虫的发生期常常比较接近,这为水稻主要害虫开展总体防治提供了便利。如何选用对稻纵卷叶螟、螟虫防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又友好的对路药剂,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探索四氯虫酰胺、甲氧虫酰胺等多  相似文献   

11.
<正>灰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不仅刺吸取食水稻小麦、玉米及高粱等作物,更重要的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病毒病害,并且传毒造成的病毒病为害远大于直接造成的为害损失。由于至今没有理想的防治病毒病的药剂,防治灰飞虱成为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最有效手段。灰飞虱一直以来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是永康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初次虫源主要以南方虫源在梅雨季节迁入该市, 以后本地蛾与再迁入蛾源一起为害。对该市危害损失较大的主要是6月上、中旬的三(1 )代和8月底至9月初的六(4)代纵卷叶螟。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水稻品种更新,早稻 面积锐减,单季稻面积剧增,形成单双季混栽、多种作物插花的局面,有利稻纵卷叶螟繁 殖为害。  相似文献   

13.
<正>马力克(环虫酰肼5%悬浮剂)是日本化药株式会社研发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对鳞翅目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登记在水稻上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是水稻主要害虫,由于其钻蛀为害,且对传统的有机磷产生抗性,较难防治;近几年不少区域,水稻二化螟也对新型的酰胺类杀虫剂产生了明显的抗性,因而在个别区域二化螟为害严重。为了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灰飞虱为害后水稻叶片的DAB组织化学染色表明,抗虫品种比感虫品种较早产生虫害响应,在为害3d时就检测到H2O2的积累,随着为害时间延长,抗虫品种细胞内的H2O2积累程度逐渐下降,直至恢复至为害初期水平,而感虫品种细胞内H2O2的积累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扫描电镜发现,抗虫品种能分泌某种...  相似文献   

15.
《种子世界》2012,(4):66-66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2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要点》,明确2012年植保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飞蝗不起飞为害,小麦、水稻、玉米主要作物病虫为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6.
<正>白眉野草螟属鳞翅目草螟科野草螟属,是为害小麦的一种新害虫,为害严重时可导致小麦绝产绝收。目前虽仅知该虫在山东、山西有分布,但其为害不可轻视。1.为害特点幼虫在小麦返青期开始为害,昼伏夜出,白天吐丝结网藏于根茎处或土缝隙,夜晚出来取食,咬食小麦苗茎基部和叶片,形成孔洞,受害严重的麦苗  相似文献   

17.
莲藕食根金花虫要严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藕食根金花虫又称长腿水叶甲、稻根叶甲、稻食根虫、食根蛆、饭米虫、水蛆虫等,属于鞘翅目叶甲科昆虫。成虫绿褐色有金属光泽,长度6—9毫米,幼虫白色蛆状,成虫、幼虫均能为害作物,以幼虫为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甚。主要为害莲藕、莼菜、茭白、水稻、矮慈姑、稗、眼子菜、鸭舌草、长叶泽泻等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8.
《科学种养》2014,(4):63-64
2013年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专家预计,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维持重发态势,累计发生面积约55亿亩次,发生重于2013年。其中,水稻“两迁”害虫、水稻螟虫、小麦蚜虫、黏虫、玉米螟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风险高,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可能,二点委夜蛾、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  相似文献   

19.
昆虫与人类     
<正> 昆虫与人类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其中很多种类昆虫长久以来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目前已知对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昆虫就超过10000种。例如人类的主要粮食——水稻,就有六七十种昆虫为害,其中最主要的如三化螟,经常造成减产百分之几的损失;为害小麦的昆虫也很多,主要有粘虫、小麦  相似文献   

20.
稻瘿蚊是山区晚造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以低龄幼虫在田边杂草、再生稻等寄主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羽化繁代,全代历期25~30d。防治上,重点抓好主害代第四、第五代的预测预报和防治,采取"除、避、治"的综合防治措施。细坳镇地处粤东北山区,稻瘿蚊是为害我镇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据查历史资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只发生2 000hm2,以后逐年上升,2006~2008年连续3年大发生,2008年发生面积达到500hm2,并造成一定损失。2008年后,在摸清此虫发生为害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将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