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牢牢站稳农村市场,全面满足农户合理贷款需求,并做细做精,做到优质客户不丢失,增加新客户,市场份额逐步增加。”这是靖宇县联社理事长王淑娟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报告中所明确提出来的。可见,靖宇联社对支农工作如此高度重视,不负“支农主力军”的重托。因而,在今年的支农工作上在以往的年份上又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2.
钟毅 《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86-187
总结了沈阳市近年来金融支农的主要工作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大支农投放的金融政策建议,以实现"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献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23-2123,2126
"三农"问题的新发展要求财政担负起更重的支农责任,而财政实力增强和财政模式转换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奠定了财力基础.财政支农政策的定位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巩固"少取"政策、拓宽"多予"政策、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为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支出逐年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利用效益低下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主岭市农业发展银行按照"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把增强支农功能、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支持政策性收储,不断优化货款投放结构,完善多元化收购格局,确保粮食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9—2018年新疆阿克苏地区统计数据,采用VAR实证模型联结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收入现状,以探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有协整关系,在滞后1期时满足财政支农资金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基于VAR模型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产生正向冲击影响,但是整体来看,该正向冲击影响较弱并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明确支农导向,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考核体系,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我国财政支农与金融信贷支农联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胡威 《农业考古》2008,(6):310-313
如何增加金融信贷资金对农村的投放?如何开发和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发动器"功能和对农村资本形成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有赖于财政支农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的结合.利用财政支农资金对银行农村信贷资金实行价格支持、税收支持和担保等风险转嫁补偿手段,促进社会金融资金投放于"三农"领域,最终建立一个长期的、低息的农村信贷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新年伊始,为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和力度,永吉农商行切实加强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创新,以此推动服务"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明确服务对象、创新服务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客户在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靖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信贷支农工作中非常重视"菜园子"和"菜篮子"这个百姓非常关注的敏感问题,把其做为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本着"高效、方便、快捷、适时、及时"的原则,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所求所需的民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内容.把支持"菜园子"、"菜篮子"工作做为开展信贷支农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既实现农民的经济收益,又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们的餐桌越来越丰盛.  相似文献   

10.
为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履行农发行的信贷支农作用,支持 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辽源市农发行提出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持业务有效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辽源地区实 际,切实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拓展业务范围,优化客户结构,强化风险防范,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在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加,但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中,各项支农资金的投入规模大小、结构偏向、资金管理问题不仅反应了政府投入侧重点存在差异,还影响财政支农资金实际使用效率,从而制约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当前,财政支农资金专项分配中存在结构不合理、投入不够、资金滞留、骗取套取、监管不力等一些问题,对此,在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坚持"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跟踪"原则强化监管。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政策框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财政支农工作存在总量投入不足、政策导向作用不强、科技投入占比低、支农方式不佳、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逐步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多元化支农体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调整财政支农方向以及完善财政支农管理体制等等.比例  相似文献   

13.
王春红 《山东农业》1998,(10):23-23
近年来,长清县财政局紧紧围绕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利用率,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多方筹集资金.把增加农业投入放在首位 ——摸清底子,加大支农投入力度。1998年,长清县安排支农资金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共安排支出1079.7万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比上年增长33%,农业综合开发比  相似文献   

14.
年初以来,九台农商行认真贯彻省、市联社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行信贷内部流程管理和支农服务管理"双精细"的管理思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丰富支农手段,积极为"三农"发展架桥铺路.截至4月30日,已累计发放农业贷款84,216万元,全市贷款农户为1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3.4%.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关注和扶持的重点,财政支农资金也因此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981-2012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是农业产值增加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财政支农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其他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农业产值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其支农绩效小于财政支农.为提高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淮安市财政支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月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230-6232
阐述了淮安市财政支农现状,分析了淮安市财政支农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完善支农政策宣传方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简化补贴发放程序,完善"一折通"使用方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借鉴江苏省北部其他城市成功经验,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产业融合是财政"造血式"支农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路径,通过农村产业融合中介变量,阐释财政"造血式"支农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综合运用控制变量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分析财政"造血式"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性。结果表明,财政支持下,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基于此,财政应完善支农体系,支持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并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多渠道、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政策法规     
财政部今年支农抓六个“着力点”财政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财政支农工作,从今年起,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将确保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将确保高于上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要切实抓好六个“着力点”:一是着力增加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努力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总量,研究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着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山东省财政厅最近召开财政支农工作会议,确定了“九五”期间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支持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支农作用,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突出支农重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培植地方财源,促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开创财政支农工作新局面。 工作重点是:(一)在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农业可比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招远市财政局在财政支农工作中立足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来自农业方面的财政收入。 一、更新观念,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放在财政支农的首位 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是从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