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锈病(PucciniasarghiSchw)是武威市常见病害 ,过去发生迟、危害轻 ,对产量影响不大 ,但近两年随着玉米种植面积尤其是制种面积的扩大 ,其危害逐年加重 ,严重制约了全市的玉米生产 ,为了确保武威市玉米生产和种子基地建设的健康安全发展 ,从1999年起 ,我们对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1发生情况从两年的调查情况看 ,武威市玉米锈病一般5月下旬~6月上旬在平川井泉灌区玉米制种田首先发生 ,迅速蔓延后于6月下旬进入盛发期 ;平川井灌区大田玉米发病依品种抗性不同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上旬始发 ,8…  相似文献   

3.
200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黏虫在临猗县玉米、高粱田大面积严重发生。发生面积之广,虫量之大,为害之重为1976年以来之最。全县发生面积1.0万hm2,达到防治指标面积0.73万hm2。6月30日至7月1日调查,塬地玉米有虫株率10%,百株有虫8~12头;夏播玉米有虫株率35%~40%,百株有虫40~60头;饲草用高粱每平方米80~170头,最严重的猗氏镇百里店村达350~500头;荒地杂草被黏虫咬成光秆,与其相邻的玉麦收后未夏播的原茬地及玉米田、高粱田,采用快速、有效的5%顺式氯氰菊酯乳油(大…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经作者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近年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一些玉米产区发生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20%~60%,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人工接种鉴定不同品种(系)抗性不同,Mo17、黄早四、丹340、478、5003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3~4级)。西玉3号、京早10号不同生育期抗性不同,以3~4叶期为抗病类型(0.5级)、7~8叶期、10叶期和抽雄期为中抗型(2级),13叶期为感病型(3~4级)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播期和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播期和品种关系密度。1997年试验6个播期,发现7个品种在6月5日、4月15日、4月25日、5月25日播种的发病均较轻,而5月5日、5月15日播种的发病重。参试的7个品种发病差异很明显,Sh22×京404、中玉5号抗病性比较好,晋单34号和H9601较耐病,而中玉4号、新唐抗5号、自选系×黄早4均属感病类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6年间,在我国7省区62个县点共收集标样283份,涉及品种117个,分离到菌株455份,鉴定出15个致病类型,其出现类型的发生频率分别是21C3CKR为17.5%,21C3CFH9.6%,21C3CKH8.8%,21C3CFR6.0%,21C3CTR22.0%,21C3CPR9.4%,21C3CTH8.8%,21C3CPH11.9%,34MKG1.3%,34C2MKH0.2%,34C2MKK0.1%,34C2MFH3.6%,34C2MFK0.4%,34C1MKR和34C1MFR为0.2%。1996年21C3CKR的出现频率上升为第1位,对Sr11有毒力的致病类型出现频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北地区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分析和小麦生产品种抗病基因推导,明确了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种群构成。其中11号和15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其频率分析达到29.21%和32.69%。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V1、V3a、V3b、V3c、V5、V7和V8毒力频率较高(>50%),V2、V4a、V4b、V2+6和V21毒力频率较低(5%),V3f、V5+M1i、V6和V17毒力频率变化幅度较大(4.4%~74.4%)。推导出辽宁省主栽品种含有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玉米粗缩病256个病株样本分析,依据株粒重损失,采取偏等差分级法,制订了严重度5级分级标准,经株粒数、株粒重、株高、雌穗长等项数量指标验证,符合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实际应用时,依据株粒数结合株高进行严重度分级,既不失真,又简便易行。运用苗期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1.6159+1.0306X),进行发生程度和产量损失预测,对于指导大田防治更有实际的意义。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粗缩病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兴化市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为害损失,笔者于1999~2000年对该病进行了初步研究。1发病概况多年来水稻叶枯病在兴化市为零星发生,1998年病田率仅10%左右。1999年该病发生较为普遍,病田率达60%左右,但病穴率较低,仅为1.3%(0~5.4%)。2000年全市种植水稻8万hm2,其中粳稻6.7万hm2,杂交稻1.3万hm2。当年,该病在粳稻田全面暴发,病田率达93.2%,病穴率平均5.4%(2%~23%),病株率0.82%(0.5%~2.1%),部分…  相似文献   

10.
旱地红富士果园土壤营养诊断和施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土壤测定和肥料调查,研究了27个旱地果园的土壤营养和施肥状况。结果得知,有机肥,化肥N、P2O5和K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是65.6,0.99,0.38和0.11kg/株,1kgN和P2O5分别可增产苹果9.6和8.4kg;果园之间各种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都在11%以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土壤拮抗性微生物防治棉花枯萎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棉株根围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土壤微生物。通过土壤微生物-棉枯萎病菌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7个菌株,即绿色木霉T-03,芽孢杆菌B-01、B-03,放线菌A-03、A-06、A-07、A-19。用上述7个土壤拮抗菌进行棉花枯萎病田间小区防效试验的结果表明,T-03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最高,达76.5%;4个放线菌株的防病效果在60.5%~65.1%之间,其中A-03对棉花出苗有一定抑制作用;B-01、B-03的防效分别是36.4%和54.0%。  相似文献   

12.
福美双在棉花及土壤中残留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确立了用二氯甲烷提取,弗罗里硅土和中性氧吕柱净化,用SPD-10A紫外检测器检测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福美双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添加回收率为棉叶78.3%~84.3%、棉籽77.0%~81.6%、土壤77.5%~93.8%;变异系数棉叶3.7%~4.0%、棉籽2.6%~4.0%、土壤2.3%~3.4%;最低检出浓度在0.025~0.05mg/kg。  相似文献   

13.
抚宁县玉米矮花叶病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玉米矮花叶病(MDMV)在河北省抚宁县逐年加重,1995年全县1万hm2春玉米普遍发病。病株率在20%以上的重病田占8.7%,病株率5%~20%的占50.6%。作者在沈单7号玉米矮花叶病显症(玉米拔节期)时用红漆涂茎...  相似文献   

14.
刘香梅 《植物检疫》1994,8(3):160-162
罂粟属几个种的种子鉴别刘香梅(青岛动植物检疫局266002)罂粟属种子的主要特征是,种子都较小,呈肾脏形,表面具网眼,种脐位于腹面凹陷内、海绵状。分种检索表1种子较大,长1.0~1.2mm,宽0.8~1.0mm,厚0.5~0.7mm,网眼4~6角形…...  相似文献   

15.
艾丁湖极端环境中嗜盐菌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997年~1998年秋春季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进行了微生物区系调查,先后在不同地点采集了不同类型的土样及水样多个,对其中有生态意义的20多个水样进行了不同类型嗜盐菌的分离和计数。37℃培养下,每克湿土壤中极端嗜盐菌量为1.4×102~1.0×106,中度嗜盐菌量为0~1.7×105,中度嗜盐菌在46℃培养下,菌量达0~5.7×105,高温条件下菌量比中温多。所分离30多株的纯菌株的菌落及个体形态具嗜盐菌特征,并产多种颜色色素。  相似文献   

16.
稻飞虱(含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是岑溪县目前发生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8个世代。经19年的冬后调查说明有本地虫源,其中以白背飞虱为多。早稻秧田虫量与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量有一定关联性(r=0.6730);外地虫源迁入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三代系主害代,其若虫高峰期与早稻抽穗盛期至灌浆初期相吻合;经十多年调查资料整理筛选出预测第三代高峰期成若虫密度的相关因子: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平均密度(x_1)、3月中下旬秧田成若虫平均密度(x_2)、5月份降雨量(x_5)及5月15~25日平均成若虫密度(x_6)、5月份降雨系数(x_7)等,分别建立、修订预测式:y=0.176x_1+0.222x_2+0.203x_5+2.302(级)……Ⅰ'、y=2.507+0.340x_6+0.171x_1(级)…Ⅱ'。R值和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历史符合率为94.7%~100%。  相似文献   

17.
1998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城口县大面积发生。据当地7月下旬的调查资料,全县平均黑穗株率约为3%。其中,个别乡超过30%。估计全县198年累计发生面积4~6万亩,玉米产量损失150~2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50~200万元。一、造成玉米丝黑穗病19...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几年鱼台地区洋葱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洋葱黑斑病上升为主要的病害。同时由于品种较多,病原菌的逐年积累,加之1999年3月下旬有7~10d连阴雨天气,3~4月份气温较往年同期平均偏高1.3~2.4℃,利于病害发生,导致此病在鱼台地区暴发。据多点调查,平均发病株率为73.5%,病情指数达43,百株病株中叶部发病率占48%,花茎发病率占33%,鳞茎发病率19%。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 症状与病原该病主要为害叶和花茎,其次为鳞茎。叶部染病出现褪绿长圆斑,初黄白色,迅速向上下扩展,继而变为黑褐色,且…  相似文献   

19.
福寿螺的生长速度和繁殖力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承龄 《植物保护》1995,21(4):12-14
福寿螺在广州地区1年可发生3代,螺龄为20~80日,每只螺每10天平均增重:一代0.90g,(20.2~27.6℃);二代2.38g,(26.4~30.6℃);三代0.18g,(17.4~25.7℃)。一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3050.1只,孵化率为70.08%,二代每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1068只,孵化率为59.4%,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相似文献   

20.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中组分Ⅳ是2号小种与Ht1基因玉米互作的特异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