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减少蜡屑,避免巢虫的危害●龚德春巢虫是蜡螟的幼虫,一年四季可在蜂箱里繁殖,气温越高,繁殖越快。巢虫幼龄时在箱底或箱缝中的蜡屑里生活2~3天,才能上脾危害巢脾,将巢房底穿成“隧道”,并吐丝结茧,毁坏巢脾,严重时可将大部分巢脾变成废渣,箱内吐丝作茧,使箱...  相似文献   

2.
为防范巢虫对中蜂的危害,蜂友们习惯采用勤扫箱底蜡屑、割掉陈旧巢脾的方法。实践得知,对防巢虫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蜂箱本身的工整性。蜂箱的工整性好,箱体无裂缝,从蜂巢上掉下的蜡屑不会掉进裂缝里,蜜蜂就容易清除掉在箱底的蜡屑。箱底无蜡屑,巢虫就无处产卵,这样巢虫就难以形成对蜜蜂的危害了。相反,如箱底有裂缝,在巢虫危害高峰期,即使每天对蜂箱进行清扫,蜜蜂同样会遭受巢虫危害,并且整理的次数越多,巢虫危害就越严重。 意蜂极少遭受巢虫危害,除了它的清除能力比中蜂强外,更特别的是箱内所有的大小缝隙都被蜜蜂用蜂胶填…  相似文献   

3.
凡是养过蜂的人都知道,巢虫是寄生在蜂巢中危害蜂群的一大害虫,对中蜂的危害尤大,有些人又叫它做蜡螟或绵虫。巢虫有两种,一种叫大巢虫,另一种叫小巢虫。在蜂群中,小巢虫只在箱底取食蜡  相似文献   

4.
怎样防治巢虫呢?根据笔者饲养中蜂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饲养强群。强群蜜蜂密集在巢脾上,可以加强其驱逐蜡螟能力,使它不能在巢脾上活动产卵,杜绝其危害。二、清箱换箱。被蜜蜂驱逐的巢虫,常生活在箱底蜡屑等污物之中,所以要勤扫箱底,将其碎屑和巢虫一起烧毁或深埋。最好在流蜜期前后、入伏前出伏后、越冬前后进  相似文献   

5.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因此掌握防治巢虫技术,对中蜂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中蜂饲养管理中,控制巢虫对中蜂群造成的危害,主要从糊牢蜂箱无缝隙、勤扫箱底无蜡屑、饲养强群无脾露3个方面着手。1糊牢蜂箱无缝隙巢虫一般在夏秋两季较多。蜡螟多在夜间从蜂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问 :怎样最大限度地降低巢虫对中蜂的危害 ?(江西大余 钟权元 )答 :降低中蜂受巢虫危害的主要措施有 :1 只要有蜜源能造脾时就尽量多造新脾 ,及时淘汰旧巢脾 ;2 在度夏和越冬期要紧缩巢脾 ,做到蜂多于脾 ,不使巢脾因无蜂护脾而暴露 ;3 1 5~ 2 0天要清扫一次箱底 ,在清箱底同时 ,最好能用火燎一下蜂箱 ,烤死躲在箱缝内的巢虫卵及幼虫 ;4 提出的暂时不用的空脾要用硫磺烟熏后密闭保存 ,保存半个月后要再熏一次 ,因为巢虫的卵没有孵化时是熏不死的。养中蜂只要手脚勤快 ,常清扫箱底 ,糊严箱缝和保管好巢脾 ,就不会出现巢虫严重危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中蜂旧脾中常有巢虫,如不及时处理,巢虫不但会吃光巢脾,还会化蛹出蛾,继续跑出来危害蜂群。现介绍一种快速杀虫提蜡的方法——蒸汽提蜡法。到商店或网上购买32cm的大蒸锅,并购入相同尺寸、洗菜滤水时使用的不锈钢淘箩。熔蜡前,先从巢框上刮下废旧巢脾及赘蜡。熔蜡时,在蒸锅内放上半锅水,将废旧巢脾块、  相似文献   

8.
刘文信 《中国蜂业》2002,53(4):11-11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繁殖很快 ,卵和幼虫生活力都很强。巢虫在晚春、夏季、初秋都在巢内活动 :穿钻巢脾 ,蛀食蜡质和蜜汁 ,在巢脾上穿蛀隧道 ,吐丝作茧 ,毁坏巢脾和幼虫。意蜂受害较浅 ,中蜂一被侵害 ,常常是整群飞逃 ,或群势日渐衰败。巢虫是蜜蜂的重要敌害之一。防治方法1 蜂场的蜂蜡或巢脾须严密保管 ,不可随处堆放或丢弃。2 经常清扫箱底 ,修补箱缝。3 被害的巢脾可在阳光下透视 ,查出隧道 ,用镊子取出巢虫 ;如虫小不易夹出 ,或不易发现 ,可在阳光下多晒一会儿 ,使巢虫自动爬出再杀死。4 蜂箱内多余的巢脾应抽出妥善保管。蜡蛾和…  相似文献   

9.
陈德霞 《蜜蜂杂志》2020,40(2):26-27
1巢虫巢虫是严重危害养蜂业的害虫之一,尤其对中蜂影响大,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2种。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北方地区小蜡螟发病较多,小蜡螟雌螟长9~11 mm,寿命可达25~30 d。白天隐藏于蜂箱、巢脾缝隙或箱外隐蔽处,夜间在巢内活动,常在箱底蜡屑中产卵。1只雌螟每分钟可产卵60~80粒,一生总产卵量200~1600粒。卵于1周后孵化成幼虫(巢虫),1~3 d爬上巢脾后,食量猛增,蛀食巢脾、蜜粉,钻隧道毁坏巢脾,咬伤、咬死幼虫,致使蛹不能封盖,造成所谓的"白头蛹"。  相似文献   

10.
中蜂最易受巢虫危害,严重的蜂群弃巢而逃。经多年观察,我发现存有蜡屑的蜂箱底部经常会有巢虫或巢虫结茧化蛹。我尝试着用四方的矿泉水塑料瓶,剪掉一方做成简易饲喂器,放在蜂箱内,有意识地在漂浮物中加入些旧巢脾,吸引蜡螟产卵,效果不错。这种饲喂方法,蜜蜂采食方便、快捷,还能消灭大量巢虫及蟑螂等。  相似文献   

11.
巢虫,给我养中蜂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春末和秋天蜂群较弱时,危害最严重,常常引起蜂群飞逃.巢虫喜欢在箱底蜡屑中生活.我想如果在箱底放上毒药定能杀死巢虫,但中蜂对毒药的气味和毒性都很敏感,不是飞逃,就是被毒死.还有就是蜂蜜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后来在杂志上看到用八角果可以驱避巢虫进蜂箱为害的报道,觉得这个办法既不污染蜂蜜又对蜜蜂无碍,立即使用.结果我从超市买回的八角果每箱放15个也没用(原文说一般放8个),巢虫都到八角果底下吐丝做窝了.  相似文献   

12.
<正>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属螟蛾科,有大小两种,在巢脾上蛀食蜡质,穿成隧道,毁坏巢脾,伤害蜂蛹。中蜂抗巢虫力弱,经常受其危害,是饲养上比较头痛的问题。我们在防治巢虫方面,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因此,掌握防治巢虫技术,对中蜂生产非常重要。在日常蜂群管理时,控制巢虫对中蜂群的危害,主要从糊牢蜂箱无缝  相似文献   

14.
巢虫是中华蜜蜂巢内的大敌。巢虫会蛀坏巢脾,若蛀食子脾会造成蜂蛹的死亡,它还会损坏蜂箱、巢框,给中蜂饲养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时还能迫使蜂群逃跑。可见能否有效地防治巢虫,是关系到中蜂的生存、发展,蜂蜜的产量,还间接影响山区、丘陵区开花农作物的产量、品质的大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那么怎么防治呢?通过观察、实验、研究,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1首先谈“防”。1.1要选育好蜂种,培育强群,做到一年四季蜂略多于脾(蜂箱里外侧巢框整个面都有一层蜂为准)。好些资料上说蜡蛾在箱底蜡屑中产卵,孵出后再爬上巢脾,这不一定正确。在巢虫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胡佑志 《蜜蜂杂志》2020,40(5):15-15
春季,中蜂易发生咬脾现象。春季咬脾是为了驱赶巢脾上的巢虫,清除巢房内遗留的粪便和茧衣,咬掉陈旧部分巢脾重新修造,让蜂王在新巢脾上产卵。咬脾后重新修造时,连接处容易出现雄蜂房,续造部分与原脾平面有差别,1张巢脾的两面凹凸不平,增加了修理巢脾的工作量。中蜂的清巢能力差,咬脾时落下的蜡渣堆积在箱底,容易滋生巢虫。  相似文献   

16.
正巢虫是蜂群的主要敌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为害,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为害更为严重。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成虫和幼虫2种。成巢虫体长3cm左右,幼巢虫2cm左右。巢虫繁殖快,卵和幼虫生活力很强,危害性极大。主要危害弱蜂群,并在巢房底部吐丝作茧,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和在巢脾上蛀食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蜂业》2011,62(9)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造成蜂群逃亡或大量封盖子死亡。在日常蜂群饲养管理中,养蜂者应根据巢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及时消除巢虫的生存空间,切断巢虫繁殖的途径,从而有效控制巢虫的危害。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1.蜂巢巢脾要做到蜂多脾少,每张巢脾上都有蜜蜂爬满,没有一点空隙,保护好巢脾,不使蜡蛾躲到巢脾上产卵,这是最根本防止巢虫危害的办法。2.蜂箱力求完好,没有缝隙。如有裂缝,用油灰补好,使蜡蛾没有藏匿和产卵之处。3.箱底有蜡屑及垃圾不能积存,应及时清除,不让蜡蛾在上面产卵。4.夜间缩小巢门,减少蜡蛾潜入蜂箱、蜂巢的机会。防治巢虫小经验@钱宗柏$江苏省张家港市医药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00  相似文献   

19.
<正>巢虫蛀食巢脾,引起"白头蛹",影响群势发展和蜂蜜生产,严重时引起整群飞逃,是中蜂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但其实在中蜂养殖过程中,巢虫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防控措施得当,巢虫完全可防可控,可避免施用任何药物。防控巢虫的常用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养强群、及时清理箱底蜡屑、及时淘汰老旧巢脾、清理消毒蜂箱、适当缩小巢门、避免蜂箱放在光源附近等。而除这些之外,有一项措施常被忽略,即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问:蜂群的封盖子上巢虫危害严重,该怎么处理?(河北迁安周立江)答:引发封盖子脾上有巢虫严重危害,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保存的空脾被巢虫的成蛾潜入产了卵;二是蜂箱底部蜡屑等污物多,潜生许多小巢虫,而导致上脾危害。防治的办法:定期清刮箱底,刮后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