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山市啤饲大麦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山市啤饲大麦育种起步早,育种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种质资源收集、引种、杂交育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保山市啤饲大麦育种现状,找出啤饲大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在今后啤饲大麦育种工作中筛选出高产、稳产、抗性广、适应性强的啤饲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大麦高产的制约因素 ,探讨了大麦高产品种的株型、棱型和产量结构问题 ,对大麦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性状改良等进行了讨论 ,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驻马店农科所大麦育种工作取得了不断的进展。由 1 979年从事大麦育种工作以来 ,先后育出了驻大麦 1号 (豫大麦 1号 )、驻大麦 2号 (豫大麦 2号 )、驻大麦 3号、驻大麦 4号等一批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 ,累计省内外种植面积 1 34万hm2 。获省科技进步奖 2项 ,地市级进步奖 4项 ,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 40余篇。为我省和全国大麦主要产区的兄弟单位提供了良种 ,为啤酒工业和城乡饲养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 ,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协调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振兴国民经济 ,作出了积极贡献。1 驻大麦系列品种选育1 1 …  相似文献   

4.
系统阐述我院大麦育种在起步迟、亲本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 ,采用渐进育种法和类型育种法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大麦新品种 (品系 ) ,为大麦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回顾20年来的大麦育种历程,由于重视了品种资源的征集、研究与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育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育种目标,认真总结大麦性状的遗传规律,所以,在大麦育种工作中取得不断的进展,先后育出了豫大麦1号、2号等新品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充分利用现有品种资源和桥梁材料,采取有性杂交和花培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力争3~5年内,育出矮秆、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超高产型”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系统阐述我院大麦育种在起步迟、亲本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采用渐进育种法和类型育种法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大麦新品种(品系),为大麦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麦区,其大麦育种目标为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熟期适宜的多棱或二棱专用饲料大麦新品种及高产、优质的二棱专用或兼用型啤酒大麦;八五期间,相继育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极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大麦新品种(系)。对育种策略和途径探讨,认为选育多棱大麦新品种是大麦超高产育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二棱大麦,要双高并重,注意高粒重和高穗容量的双重目标选择。注意高收获指数与高生物量的协调;亲本选配上,要高低结合、优势互补,同时还应注意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重视多棱大麦与二棱大麦品种的亚种间杂交是大麦育种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麦育种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赤霉病是我国大麦产区的重要病害。在长江流域各省,曾因该病流行造成严重减产,成为影响大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阻碍。实践证明,选育和推广抗病、高产品种,是确保大麦生产稳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亲本的抗病性,对实现高产、抗病的育种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根据“七五”国家农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安排,进行了我国大麦育种材料的抗赤霉病性鉴定和评价,现将试验经过与取得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莆大麦7号”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莆田市农科所自 70年代开始进行大麦新品种选育 ,曾育成莆大麦 4号、莆大麦 5号、莆大麦 6号等系列高产、优质、抗病的大麦优良品种 ,其中莆大麦 4号、莆大麦 5号品种 ,相继成为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福建省大麦当家品种 ,为福建省提供二次较大面积的品种更新和促进大麦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 ,针对福建省畜牧业发展和饲料粮缺口问题 ,提出以高产优质为育种主攻方向 ,选育出丰产优质抗病的饲料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 (原编号 8950 6 7)。该品种系用植 3/ 85- 10杂交育成 ,1994年进入鉴定圃 ,后提升到品比和省区试 ,表现丰产性好、抗病…  相似文献   

10.
大理州大麦育种工作历经30多年发展,共育成S500、V43、凤大麦6号、凤大麦7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啤、饲大麦良种21个。这些育成大麦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大理州及云南省生态适宜区大麦产业发展的有利支撑。30多年来,大理州大麦新品种选育工作从无到有,不断积累,不仅成功选育了一批良种,还培育了一批核心亲本,创建了大理州大麦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然而,近年来受比较效益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理州大麦生产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获取育种工作的新突破,笔者从育种目标调整、基础理论研究、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