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为了研究麦棉套种地膜覆盖棉花的生育特点及其适宜的栽培措施,我们在新乡县关堤公社司马大队进行了麦棉套种棉花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研究.1982年麦棉套种地膜覆盖大面积示范田252亩,占该队棉田面积的64.6%.小麦品种豫原1号,棉花"861".同时,设播种期、覆盖度等小区试验(棉花品种为豫棉l号).大面积示范田于1981年11月下旬起埂播种小麦,埂宽1.7尺,高6寸,沟宽1尺,小麦种在沟内,  相似文献   

2.
辽西北地区麦棉菜套复种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广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07-1008
[目的]提高小麦(粮食)产量,利用棉花及麦茬作物提高经济效益。[方法]试验设麦棉套种麦茬复种白菜、小麦清种麦茬复种白菜、棉花清种3个处理,研究各作物的生育进程及表现。[结果]最佳麦棉套种模式:设2.6m一带,麦畦宽1.6m,种10行;棉垄1.0m,种双行;麦茬根据市场需求复种适宜夏种秋收的蔬菜。[结论]这种栽培模式既增加了麦、棉的纯面积产量,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省实行棉麦套种的棉田,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75%左右.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棉麦套种经验,棉麦产量不断增长.但是,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要求粮棉产量持续跃进,棉麦套种在生产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棉麦套种的棉花,出苗后与三麦共生期约20天(大元麦茬)到35天(小麦茬),棉苗受麦株荫蔽,  相似文献   

4.
<正> 黄淮海平原棉区传统植棉为单作一熟,八十年代以来发展了麦棉两熟制。近年来,一些地区又在麦棉套种后棉田间作秋粮作物,实行粮棉三种三收。为了探讨该棉区发展粮棉多熟制的适宜途径及进一步提高粮棉产量的潜力,1987—1988年,我们在本所农场对棉田几种不同熟制作物的生产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1.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麦套棉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棉蚜迁入,而且棉田温度要比单作田低l℃左右,再加上麦行天敌的作用,不用施药防治即可控制棉蚜为害。据试验证明,若全年不治虫,单作棉田平均减产31.3%,麦套棉田平均只减产18.1%。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原棉生产现状及短绒棉在纺织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短绒棉生产的有效途径:两熟制麦棉套种方式。并对采用短季棉生产短绒棉的两种方式,即春棉套种和夏棉套种作了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7.
豫棉17号是一个高产、优质、早熟、兼抗、适应性广的麦棉套种棉花新品种。该品种1993~1994年参加河南省麦棉套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995~1996年参加河南省麦棉套棉花品种生产试验,1995~1996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麦棉套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99...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生育期和套作方式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从苗期到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到花铃期达到最大值,花铃期到吐絮期呈下降趋势。相对于棉花单作,蒜棉、麦棉套作提高了棉田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吸收,其中蒜棉套作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商丘市地处豫东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小麦和棉花生产基地。在棉花生产上,长期以来我市棉农多采用三一式麦棉套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1年1熟制棉花种植方式,促进了粮棉均衡增产。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和植棉效益的降低,大批棉农弃棉进城务工,致使棉花面积大幅  相似文献   

10.
麦棉套种棉田麦收后恢复期的土壤水分田间光照明显优于单作棉田,棉株横向吸收水分的范围扩大40cm,水分条件优越,宽行中间位置透光率均在50%左右,提供了较好的光照条件。棉株的生长发育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赶上单作棉花的生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宛棉9号(原名宛20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棉花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2005年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2006年3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豫审棉2006008)。该品种适合河南各棉区春直播和麦棉套种。  相似文献   

12.
<正> 1980年新乡县棉田春播单作面积7万亩,棉麦套作6万亩,麦垄点播和麦茬棉2万亩,合计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96,5斤,还收小麦170多斤.1980年全县向国家交售皮棉2867.4万斤,平均每个棉农贡献95.6斤,比1979年人均贡献45.3斤增加一倍多.棉花总产、亩产、人均贡献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原因,除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还狠抓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和实践证明,把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1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麦套棉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不仅直接影响棉蚜迁入,而且棉田温度要比单作田低l℃左右,再加上麦行天敌的作用,苗蚜不用施药防治即可控制为害。据山东省1988年4处试验点观察,全年不治虫,单作棉田平均减产31.3%,麦套棉田平均减产18.1%,少减产42.2%。2麦烟套作由于麦株能阻碍烟蚜迁飞降落,再加上麦田七星瓢虫等天敌的作用,可以有效控  相似文献   

14.
<正> 实行棉麦一体化的棉田,棉花不仅种植季节变了,而且种植品种及管理措施也都变了,形成了一种新的棉田生态系统,这必然影响着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使其种群动态也随之变化。据有关病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分析,棉麦一体化棉田的病虫发生特点有两个总趋势,一是种群发生动态为发生集中,危害损失因补偿期缩短有加大的趋势;二是  相似文献   

15.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90-17491,17519
[目的]探讨麦棉套种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设计麦套春棉与单作春棉比较、麦套春棉及麦套夏棉试验,测定棉花与小麦产量,并测定试验前后土壤养分的含量。[结果]麦棉套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总俺收益。[结论]该研究可为麦棉套种地区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和实践证明,把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麦棉套种这种配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由于小麦的屏障作用,麦套棉不仅直接阻止棉蚜迁入,棉田温度也要比单作田低l℃左右,苗蚜不用施药防治即可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7.
棉花全程化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南阳盆地是全国著名的优质商品棉基地之一,常年植棉面积180万亩左右。“八五”期间发展到250万亩,麦棉套种是主要栽培制度。棉花育苗移栽的推广,较好地解决了棉花出苗难、全苗难和迟发晚熟的问题,但是多数苗床高脚弱苗,移栽后成活率低,缓苗期长,致使大面积棉田密度下滑,稀植大棵,迟发晚熟等,不仅制约了移栽棉早发高产优势,而且由于棉花腾茬晚,麦播粗放,  相似文献   

18.
中棉所45是国审双价抗虫棉花新品种,高产、抗虫、抗病,适宜黄河流域麦棉套种或作一熟春棉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我省棉田多熟制发展较快,间套面积1986年为15万亩,1987年为20万亩,1988年为25万亩,1989年发展到35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19.5%。棉麦套种由1986年的2万亩,1987年发展到8万亩,1988年发展到13万亩,1989年达到19.9万亩。据11个县、32个乡、108个村调查,棉瓜菜间套亩产值为814.5元,比纯种棉亩增值364元;棉麦套种亩产值784元,比纯种棉亩增值244元。临猗县牛杜村主要是发展地埂棉,1989年在3000亩麦田地埂上套棉花,麦收后套绿豆,亩产小麦375公斤,皮棉95公斤,绿豆100公  相似文献   

20.
扶沟县麦棉套种面积大,促进了麦、棉产量的迅速提高,1983年与1987年比较,麦棉套种面积由3万亩扩大到55万亩,小麦总产增加1.1倍,棉花总产翻了近5番,农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多。1980—1988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62.7公斤,小麦平均亩产256.4公斤,麦棉均稳定在中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