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栽桑养蚕规模户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农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在家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些妇女、老人,如何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是当前蚕桑生产上面临的迫切问题.现将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浅谈省力化大蚕蚕台育防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影响蚕桑生产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现在我县6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因此,只有实施省力化养蚕技术才能减轻养蚕的劳动力用量,提高农民的栽桑养蚕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对宁南县1995—2013年养蚕户数变化的统计调查发现,养蚕户数随着宁南蚕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日趋减少,桑树抛荒面积逐渐增多;但是蚕桑生产规模在进一步扩大,户均蚕种饲养量在不断增加。通过分析养蚕户数减少的原因,提出了宁南县在新的形势下要培育养蚕大户,整合蚕业资源,依靠科技,稳步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规模化生产效益和进一步加强服务等发展蚕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嘉兴市秀洲区是蚕桑重点产区 ,拥有桑园5667h ,年饲养蚕种20万张 ,产茧量7500t左右 ,蚕桑收入历来是我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 ,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力和劳动者素质等矛盾日益突出 ,给传统的养蚕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为解决蚕桑生产 ,一些农户春蚕小蚕饲养 ,缺技术、缺设备、缺劳力的困难 ,降低养蚕成本 ,稳定蚕桑生产 ,技术部门与乡村干部群众先后总结推广了小蚕店、联户共育等模式 ,走出了共育新路子 ,但都存在一定弊端 ,如小蚕店销路不稳 ,联户共育节工省本效益不明显等。19…  相似文献   

5.
淮安市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原蚕基地,一代杂交种年生产量已达35万张左右。承担了江苏省近15%的蚕种生产任务,在全省蚕种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原蚕生产也是淮安市蚕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周边地区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提高了蚕农养蚕技术水平,为巩固、提高、发展淮安市蚕桑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经商,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对从事养蚕制种这种劳动繁重、密集型产业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高效省力化养蚕制种技术。淮安市蚕桑站将丝茧大棚养蚕技术引用在种茧育上,于2007年春制种进行了设点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蚕桑生产已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现有的常规养蚕方法已满足不了蚕业发展的要求。大棚条桑育养蚕技术,因其投资少、工效高、适应规模经营、利于人蚕分离等诸多优点而在蚕业生产中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从2000年起姜堰市试点推  相似文献   

8.
曹拥军 《中国蚕业》2005,26(4):57-59
栽桑养蚕是如东县传统的农业项目和结构调整后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拥有桑田4670hm2,年发种量近20万张,平均667m2产值达2600元左右,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近1.5亿元,为本县的经济建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回顾如东蚕桑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以前,栽桑养蚕以农村家庭式分散、小规模生产为主;二是建国后,栽桑养蚕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生产;三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集体桑田分散承包给各农户经营,不少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增扩或新拓了较大面积的桑园,使蚕桑生产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栽桑养蚕业原有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经营方式暴露出新的矛盾,必须以新的经营理念发展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9.
汪玲 《江苏蚕业》2000,22(4):22-24
蚕桑生产是既有种植,又有养殖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劳力的大量转移,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养蚕方法严重制约了我市蚕桑生产的发展。加之春蚕期与大田农作物抢季节。争劳力的矛盾在重点蚕区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蚕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彻底改进传统养蚕方法,把蚕农从繁重的养蚕劳作中解放出来。为此,我们紧紧围绕“省力化”这个中心,根据家蚕的生理特点和生长特性,本着“科学、节约、简便”的总体原则,重点针对大蚕饲养用工多、投人大的难题展开了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比较和逐…  相似文献   

10.
谈蚕病发生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何丽华 《中国蚕业》2003,24(3):65-66
蚕桑生产仍是浙江省重点蚕区未来若干年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蚕桑生产内在的矛盾,蚕桑生产正面临着新的问题,诸如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养蚕地区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复杂的养蚕环境和目前农村的省力化养蚕技术,茧价的上下波动幅度较大等多种原因,使得蚕农疏于防患,致使近几年来在农村不时有病蚕和大面积不结茧蚕发生,极大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蚕茧生产效益的最大隐患。现就目前浙江省蚕区的蚕病发生现状与原因作一初步的分析,并就防治措施和对策提出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蚕桑产业是永川区农村传统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蚕桑产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蚕区不断萎缩,生产规模徘徊不前,传统的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加之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蚕桑产业发展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途径,使蚕桑生产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单纯地注重数量扩张,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蚕桑生产效益的提高转变;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蚕桑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转变。1永川蚕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蚕桑业是我区农村经济传统骨干产业,永川是重庆市主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全区现有桑园2 667hm2,其中投产桑园占3/8,退耕还林闲置桑园占5/8。有养蚕农户7 000余户,年养蚕3万张,产茧900t,蚕桑产值1 200万元。...  相似文献   

12.
杭忠宝  杨斌 《四川蚕业》2004,32(4):35-36
栽桑养蚕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不少地区把发展蚕桑生产、建立蚕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项目。东台市东台镇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蚕桑基地,桑园面积2550亩(1亩≈667m^2,下同),养蚕户923户,主要集中在梁洼、朱陈、同心3个村,2003年养蚕近7800张,生产蚕茧6400担(1担=50kg),  相似文献   

13.
张晋群 《广东蚕业》2003,37(3):19-20
我市的蚕桑生产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80年代全面种桑养蚕规模发展到现在,由年产茧160t的、发种6000张蚕种到现在只有780张,仅仅留下3个乡镇小规模专业村。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市场疲软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市的蚕桑生产逐步滑坡,到2002年底统计,全市桑园面积仅有37hm~2,分布在永和镇、刁坊镇,年产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蚕桑生产服务时, 听到最多的、也是广大蚕农最关心的就是蚕病.常言道:"养蚕要高产,防病是关键".目前农村养蚕中,蚕病的发生是影响蚕茧产、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无病或少病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提高茧质和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5.
葛龙熙 《江苏蚕业》2003,25(2):22-23
<正> 养蚕布局是农村丝茧生产的一个基础问题,布局合理,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蚕桑生产资源、避开不良因素影响,产生最大经济效益。随着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吴江市蚕农为适应养蚕环境的改变对养蚕布局自发地作了一些适应性调整。为引导蚕农进行科学合理的养蚕布局,本文试以盛泽为例对吴江地区的养蚕布局作一探讨,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敬请行业同仁为吴江市养蚕布局共同谋划。  相似文献   

16.
淳安县鸠坑乡地处浙江省西部,与安徽省的歙县毗邻,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回顾鸠坑乡蚕桑发展的历程,除了政策激励和优质优价外,蚕桑生产科技进步与种桑养蚕技术普及是推动蚕桑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鸠坑乡的蚕桑生产发展,也对全县蚕桑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验,树立了典型,近两年来新推广的雄蚕试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程淑红 《四川蚕业》2007,35(1):62-62
我镇蚕桑生产自9 0年代的大发展,到近几年的逐渐萎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史。由于近几年茧丝行情时高时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从05年始,茧丝价格稳步上涨,但相对来说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并未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1制约我镇蚕桑生产发展主要因素1·1比较  相似文献   

18.
对夏秋期养蚕布局再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建潮  吴华 《江苏蚕业》2000,22(3):35-36
夏秋期的养蚕布局自“四改三”以来,已经持续了10多年。这种布局为蚕桑生产的发展,茧丝绸出口创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这种布局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显得不适应,暴露出不少弱点。因此,对夏秋期的养蚕布局有必要进行再调整。1从茧丝绸市场看调整布局,提高茧质的必要性 栽桑养蚕的目的是收获蚕茧,而收获的蚕茧必须全部进入市场,顺利成交,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近年来,茧丝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就国内蚕茧市场而言,缫丝厂对蚕茧不再…  相似文献   

19.
杭忠宝  杨斌 《广西蚕业》2004,41(4):37-38
栽桑养蚕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不少地区把发展蚕桑生产、建立蚕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项目。东台市东台镇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蚕茧生产基地,桑园面积2550亩,养蚕户923户,主要集中在梁洼、朱陈、同心三个村,2003年养蚕近7800张,生产蚕茧6400担,茧质名列全省前茅。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蚕桑生产已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基地化,现有的常规养蚕方法已满足不了蚕业发展的要求。大棚条桑育养蚕技术,因其投资少、工效高、适应规模经营、利于人蚕分离等诸多优点而在蚕业生产中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从2000年起我市试点推广大棚条桑育技术,2005年全面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