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马铃薯的植物学性状、生理指标和显微指标等,探讨马铃薯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旱反应和抗旱生理机制。试验用‘青薯9号’和‘闽薯1号’2个品种,以T0 (CK)适宜水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75%)为对照、其他土壤含水量分别为55%~60% (T1)、40%~45% (T2)、25%~30% (T3)和出苗后不再浇水(T4)等水分胁迫处理下,分析其植物学性状、生理指标和显微指标。试验结果:(1)水分胁迫对2个马铃薯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株高、茎粗、地上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叶面积、根的鲜重、根的干重和根长)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青薯9号’和‘闽薯1号’2个品种的上述性状指标均有降低趋势,其中‘青薯9号’的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的鲜重、干重和根长均大于‘闽薯1号’。(2)生理指标分析表明:在T2~T4水分胁迫下,马铃薯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含量与对照T0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3)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叶片的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均受到水分胁迫影响。该试验为马铃薯的抗旱栽培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磷对旱地胡麻氮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以胡麻品种‘轮选2号’和‘定亚22号’为材料,4个施磷(P2O5)水平(0、45、90、135 kg/hm2)为因素,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在定西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影响旱地胡麻地上部分氮吸收转运和氮生理利用率,且年份间差异显著;年份、品种和磷互作对花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分氮吸收量、成熟期籽粒氮吸收量和分配率,茎叶和其他部分中氮总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及氮生理利用率影响显著。与不施磷相比,施磷使旱地胡麻花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平均提高76%和82%;成熟期籽粒中氮吸收量和分配率平均提高127%和25%;茎、叶和其他部分中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分别平均提高556%、102%、237%和16%。‘轮选2号’氮生理利用率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定亚22号’氮生理利用率在施磷(P2O5)90 kg/hm2和135 kg/hm2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施磷量与旱地胡麻氮吸收转运和利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金荞麦对水培的适应性,为金荞麦的水培繁殖提供理论基础。利用不同浓度(0.27、0.54、1.08mmol/L)萘乙酸(NAA)处理诱导金荞麦插穗生根,分别于10和20d测定不同处理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筛选出生根效果最好的NAA溶液浓度。用筛选出的NAA溶液继续对金荞麦插穗进行处理,然后放入清水中诱导出不定根,分别进行水培和土培,40d后测定根系形态及其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0.27mmol/L NAA显著促进金荞麦插穗生根;水培金荞麦根系呈现白色到淡绿色,有二级根但缺乏根毛,而土培金荞麦根系呈现较短的褐色多毛根系。水培金荞麦根系鲜重、根冠比、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均显著大于土培金荞麦根系的;除叶片叶绿素a/b值、含水量显著大于土培金荞麦之外,水培金荞麦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小于土培金荞麦的;水培条件下金荞麦根系和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土培的,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与土培的差异不显著。在水培条件下,金荞麦的根系结构、色素含量以及部分抗氧化能力会受到影响,但其可以通过改变部分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来适应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为明确茶多酚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饲料中分别加入含量为0.8、1.6、2.4、3.2和4.0mg/g的茶多酚,观察和统计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茶多酚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饲喂茶多酚后斜纹夜蛾幼虫体长及体重显著低于未饲喂茶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在临沂地区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了4个密度梯度(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株/hm 2),研究种植密度对专用型青贮玉米雅玉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登海605饲用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鲜草、干草产量影响显著,密度增加,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密度75 000株/hm 2时均获得最高鲜草、干草产量。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子粒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可消化干物质、相对饲喂价值、无氮浸出物含量和总能量影响显著,密度增加,雅玉8号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可消化干物质、干物质采食量、相对饲喂价值和无氮浸出物含量下降,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子粒产量、粗蛋白、粗脂肪产量和总能量先增加后减少,在密度75 000株/hm 2均获得最高子粒、粗蛋白、粗脂肪产量。从饲料总能量来说,专用型青贮玉米雅玉8号和粮饲兼用型玉米登海605在山东临沂地区饲用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75 000株/hm 2。  相似文献   

6.
我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在盐碱地选种有饲料价值的作物,实现种养循环,对推动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及盐碱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天津滨海盐碱地(NaCl型)和新疆西北内陆盐碱地(Na2SO4-NaHCO3型)选取盐碱度差异大的地块,种植具有饲料价值的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油菜等大田作物,测定生物学产量、植株粗蛋白含量、钠离子、钾离子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NaCl型和Na2SO4-NaHCO3型盐碱地,当其含盐量分别低于1.82 g kg–1和2.00 g kg–1时,各作物生物学及蛋白质产量均与常规耕地接近,可作为饲料生产基地加以利用;当Na2SO4-NaHCO3型盐碱地含盐量达2.49 g kg–1时,油菜生物学及蛋白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因此可种植油菜作饲料开发利用;当NaCl型和Na2  相似文献   

7.
在土培条件下,以对1,2,4-三氯苯(TCB)敏感性显著差异的宁粳1号(敏感)和扬辐粳8号(耐性)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TCB)胁迫对两种水稻分蘖盛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最长根长、株高、单穴分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随胁迫程度加深均显著递减; 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在低浓度(20 mg kg-1) TCB胁迫下,最长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极显著增加,当中高浓度(40 mg kg-1、60 mg kg-1) TCB胁迫时,最长根长、株高、单穴分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显著下降。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高; 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在低浓度(20 mg kg-1) TCB胁迫下,根系活力、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极显著增加,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当中等浓度(40 mg kg-1) TCB胁迫时,SOD、POD、CAT活性虽然增强,但O2?产生速率显著增加,MDA大量积累,当高浓度(60 mg kg-1) TCB胁迫时,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根系中SOD、CAT活性显著降低,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显著增加。总之,低浓度TCB胁迫下,长势良好、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能力强、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是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区别于敏感型宁粳1号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依托4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平台,采用13CO2脉冲标记方法对4种不同施肥方式下光合碳在甘薯-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增加甘薯植株各器官的生物量与干物质量,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增加幅度最为显著。甘薯-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13C丰度在脉冲标记1 d后表现为:叶片、叶柄>藤蔓、块根>土体,且不施肥处理地上部13C丰度显著高于施肥处理。脉冲标记30 d后,甘薯植株各器官13C丰度降低,其中在地上部分配比例为19.38%~31.44%,块根中为60.19%~71.86%,而土体13C丰度却略有升高,分配比例为8.05%~11.11%;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显著增加块根中13C含量,且MNPK处理块根中13C含量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表明在甘薯膨大期施肥处理有利于光合碳在块根中累积,其中以有机无机配施累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黔金荞麦1号是从贵阳收集的野生金荞麦资源选出的荞麦品种,为探讨该品种的生长表现,于2010年~2011年在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县及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了与开阳金荞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黔金荞麦1号3地区生育期在165~174d,两年黔金荞麦1号产量均比开阳金荞麦高10.56%~12.23%。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响应规律,为水稻高产稳产、安全生产提供依据。在盆栽土培条件下,研究了5种1,2,4-三氯苯(TCB)浓度(0、10、20、40、80 mg kg-1土)对2个水稻品种(宁粳1号,敏感;扬辐粳8号,耐性)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CB的影响品种间差异显著。低浓度TCB (10 mg kg-1)下,扬辐粳8号的株高、鲜重和产量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qN略有升高,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而Fv/Fm和Fv/Fo略有下降;宁粳1号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ΦPSII、Fv/Fm、Fv/Fo、qp和产量略有下降,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在20 mg kg-1 TCB处理下,宁粳1号的光合参数、产量、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均显著降低,而扬辐粳8号略有降低,表现出较强耐性;在中高浓度TCB (40 mg kg-1,80 mg kg-1)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的光合特性、株高、鲜重和产量均受显著抑制,且以宁粳1号的降幅较大。TCB对水稻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不仅与其浓度有关,且存在显著品种差异,耐性水稻品种表现出低浓度TCB处理对其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及其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中高浓度TCB处理时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受胁迫程度小  相似文献   

11.
浅谈桑树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树抗逆性能较强,在干旱、寒冷、风沙较大的丰宁县5个月可长高1~1.5m,当年成林,生态效益明显;15kg桑叶用于养蚕,1个月时间可转化出1kg鲜蚕茧,毛收入8~10元,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桑叶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的2倍,可做畜禽饲料,蚕、桑均含药物成分,可开发保健食品和药品,社会效益潜力大。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品种与环境对我国裸燕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我国裸燕麦品种营养品质的整体表现,收集了2007—2009年间国内燕麦主产区产58个燕麦样品,比较了其重要营养组成及地区和年份间的差异,并初步筛选了燕麦优良品种。结果显示,在燕麦特征性营养指标中,各样品间以粗脂肪含量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1.38%;淀粉含量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仅6.23%;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以油酸与亚油酸为主,二者比例接近1∶1,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小;氨基酸组成中以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含量差异最显著。对比所选取4个燕麦产区的品种表现,以甘肃产燕麦的综合品质较好,粗蛋白、β-葡聚糖、亚油酸及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相对于品种和产地,年份间燕麦营养品质的差异较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稻油轮作制中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研究适宜重庆特殊生态地理条件的油菜最佳栽培方式,以‘渝油21’和‘中双1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分析比较不同耕制方式和栽培模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移栽产量第一,油蔬两用技术经济效益最高,纯收入达9155.25元/hm2,比对照育苗移栽增收4150.5元/hm2;其次为免耕撒播,节本增效,纯收入为6646.5元/hm2,比对照增收1641.75元/hm2。高密度直播也能实现较好的产量和效益,使得油菜生产机械化在低山丘陵地区成为可能,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驴肉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分析了驴肉与其他畜禽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氨基酸组成特点。结果表明,驴肉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丰富,其氨基酸总量为驴肉总量的23.5%,其中赖氨酸为9.0%,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高达39.4%。驴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必需氨基酸,尤其赖氨酸明显高于羊肉、猪肉、牛肉和鸡肉,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农业两型化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姣  徐姣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0):90-95
为了测算和衡量湖南省农业两型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从两型农业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2009年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生态足迹和产值足迹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农产品的产值足迹各有不同,糖料和烟叶的产值足迹具有很大优势。棉花、稻谷、麻类、豆类、玉米、薯类和油籽的产值足迹处于较低水平,而小麦的产值足迹要远高于其他农作物,生态效益为最低。从效益足迹方面来看,糖料、麻类投入回报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小麦的效益足迹为负值,居于经济效益弱势地位。结合此结论以及农产品效益足迹分析湖南农业两型化趋势,提出了以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农产品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蒜秸秆饲喂对小尾寒羊增重及羊肉品质的影响,按照大蒜秸秆添加比例不同,把30只小尾寒羊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10只,测定了不同饲料营养成分,不同组别小尾寒羊采食量、日增重、肠道疾病发生及羊肉品质等相关指标。与玉米饲料、玉米秸秆对比,大蒜新鲜秸秆的钙和粗纤维含量较高,蒜素含量为17.80 mg/100 g。不同大蒜秸秆饲料添加比例对肉羊增重影响显著,随着添加比例增加对肉羊增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试验组1和试验组2比对照组日增重增加35.29%和17.65%,大蒜秸秆作为粗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粗料中添加大蒜秸秆比例较高(本试验70%)的条件下,羊肉中不饱和脂肪酸顺-9-油酸、亚油酸含量比对照增加370.58%和60.70%,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肉味氨基酸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4.98%、3.82%和1.51%。肉羊养殖中,粗饲料中大蒜秸秆对比常规青贮玉米作为主要成分饲喂,对于小尾寒羊肉羊增重和羊肉品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模式优化是挖掘农田高产潜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于2017-2018 年在湖北省江陵县三湖农场开展了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早稻–晚稻(DR,对照)、春玉米–晚稻(MR)和再生稻(Rr)3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相比,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8.66%、35.19%、33.71%和34.60%;再生稻分别提高了6.77%、11.16%、68.12%和31.20%。从整个周年来看,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模式的积温生产效率较高,春玉米–晚稻模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处理的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再生稻模式周年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因此,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是该区域稻田两熟制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J.-D. Lee    J. G. Shannon    Y.-S. So    D. A. Sleper    R. L. Nelson    J.-H. Lee    M.-G. Choung 《Plant Breeding》2009,128(1):97-100
Lutein is a major carotenoid in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 seed, and has been shown to be beneficial for eye health in humans. Development of soybeans high in lutein is a goal of some breeding programm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different growing environments affect lutein cont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of lutei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ed protein, oil and individual fatty acids in soybean seed. Fifteen soybean genotypes were planted at four environments. There was no effect of year and planting date on lutein content in soybean seed. However, genotype × year, genotype × planting date and genotype × year × planting date were significant for lutein content. Although each genotype showed similar response across environments, lutein content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the four growing environments in 14 of the 15 genotypes evaluated. Lutein content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seed protein or oil and palmitic or stearic acid concentrations. However, lutei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leic acid cont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content.  相似文献   

19.
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间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阐述了国内外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及内容,总结近五年来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土壤容重、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抗病虫性、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部分等方面研究较少。提出间套作在栽培措施方面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合理安排间套作作物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标方法对浙江地区的河蚬、环棱螺和圆田螺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评价,以期为贝类的营养研究、饲料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环棱螺和圆田螺的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较为接近,而糖类的含量有较大差异;河蚬与环棱螺和圆田螺在主要营养成分组成方面差异较大。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3种淡水经济贝类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此外,谷氨酸含量远高于其他氨基酸,环棱螺中高达115.88 mg/g,圆田螺中也高达98.68 mg/g,2种螺肉的呈味氨基酸接近,含量均达40 %以上。环棱螺和圆田螺的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53.28 mg/g 和561.67 mg/g,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35 %左右,与WHO/FAO模式推荐的模式(35.38%)接近。因此,3种淡水经济贝类软体部分的营养组成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均衡,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