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在比较干旱的 2 0 0 2~ 2 0 0 3年小麦生产年度 ,在渭北旱地进行了旱地优质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参试优质小麦品种铜麦 4号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产量最高 ;铜麦 3号表现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小麦产量、增加粮食供应,该文详细介江苏省金湖县近年连续开展的小麦品种田间种植试验,以筛选出适合金湖县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为确定该县主推品种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农户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特性、产量特征提供参考。从试验结果分析,金湖县可选择种植扬辐麦4号、宁麦13、扬麦25、淮麦30等春性弱春性品种,但要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白粉病;华麦5号、华麦6号2个小麦品种表现较好,今后可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皖麦606、苏麦10号、国红6号、镇麦10号、镇麦9号等品种,需继续进行试验;半冬性品种不适宜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3.
通过10个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在张家港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并作进一步种植推广,以改善当地小麦品种结构.结果表明,镇麦12号、镇麦15号和扬麦29号综合表现优异,可进一步推广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扩大金山区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合理协调作物布局,笔者开展了小麦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经济性状和产量构成看,"扬麦16号"、"扬麦19号"、"扬辐麦4号"表现较突出,可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5.
小麦新品种丰产性与适应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个小麦品种进行丰产性和适应性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表明,渝麦10号、R210、渝麦7号的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以在重庆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2017-2018年度郑州市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郑州市优质小麦供给质量和水平,同时为加快郑州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依托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郑州市小麦综合试验站开展2017-2018年度在郑州市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优质小麦品种平均亩产450.6 kg,产量水平在338.0~546.3 kg/亩之间,不同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同时发现比对照品种矮抗58增产显著的品种有6个,分别是丰德存麦8号、周麦36、豫丰11、郑麦158、郑麦7698和中麦578。鉴于本年度不利气候条件对部分优质小麦品种的影响较大,有5个品种的产量较低,亩产水平在400 kg左右。经过客观公正地对不同优质小麦的丰产性、抗逆性、生育期等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笔者认为丰德存麦8号、豫丰11、周麦36、郑麦158、中麦578、郑麦369等优质小麦品种在郑州市及周边地区综合表现较为突出,适宜在当地农技部门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冬播地膜马铃薯各品种产量性状、生育期、抗性研究,筛选适宜我市地膜马铃薯、地膜水稻连作高产高效模式的配套品种,为粮食的增产和高效提供技术支撑。试验证明,脱毒马铃薯克新12号表现突出,可在今后的生产中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冬播地膜马铃薯各品种产量性状、生育期、抗性研究,筛选适宜我市地膜马铃薯、地膜水稻连作高产高效模式的配套品种,为粮食的增产和高效提供技术支撑。试验证明,脱毒马铃薯克新12号表现突出,可在今后的生产中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9.
周至县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升我县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准确掌握不同小麦品种在我县气候条件下的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本试验选用小麦品种6个,不设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1.5亩。试验结果九麦2号、小偃22在我县表现较好,苗期生长健壮,分蘖力较强,耐寒抗冻,适应性好,成穗率高,穗粒数大,千粒重较大,具有很高的增产潜力,建议可在我县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昆山市种植的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笔者以近几年审定的7个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镇麦10号为对照,参照苏南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方案,比较不同品种的综合生产力。结果表明,镇麦12号、镇麦15、镇麦18和扬辐麦5145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镇麦15、镇麦18、扬麦28和扬麦29的抗逆性表现较为强势。综合比较分析产量、抗逆性、生育期等,适宜昆山市扩大示范并推广种植的优质丰产小麦品种为镇麦15和镇麦18,建议对镇麦12号和扬辐麦5145继续试验并扩大示范。  相似文献   

11.
兴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依托陕西省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试验计划,在2018—2019年度开展了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通过科学规范地鉴定参试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初步筛选出了适宜兴平市区域种植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结果表明,西农585、伟隆169、西农529表现突出、稳产丰产、优质强筋、市场认可度高,可作为发展订单生产的推荐品种,为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用10个山西省推广的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它们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测定了10个品种的品质指标,对HMW-GS组成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小麦所含亚基类型主要以2+12,7+9等为主;优质亚基对小麦面包烘烤品质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Zeleny沉降值上,亚基5+10对小麦Zeleny沉降值有显著影响;所试小麦品种大部分缺乏5+10,1,2*,17+18,14+15等优质亚基,今后在小麦的育种工作中,应选用含有优质亚基的亲本以提高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3.
兴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依托陕西省小麦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试验计划,在2018-2019年度开展了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筛选试验。在参试品种的选择上突出强筋和中强筋性状品种的筛选。通过科学规范的鉴定参试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初步筛选出了适宜兴平市区域种植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西农585、伟隆169、西农529表现突出、稳产丰产、优质强筋、市场认可度高,可作为发展订单生产的推荐品种,为兴平市优质小麦品种布局提供依据、为群众用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升杨陵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准确掌握不同小麦品种在杨陵区气候条件下的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合杨陵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小麦品种,同时为小麦高产创建选用良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采用随机排列法,对小麦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播量、肥力及管理条件下,小偃22、西农509、九麦2号在杨陵区表现较好,建议可在杨陵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比较引进的 9个优质和专用小麦新品种 ,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 ,并进行生态适应性鉴定和优质高产品种筛选。结果表明 :黑宝石 1号和漯珍 1号表现突出 ,是适合沿江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经济型专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江苏省弱筋小麦生产发展较快,选育的扬麦9号、扬麦13号、扬辐麦2号、扬麦15号、宁麦13号、宁麦9号等6个弱筋小麦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均种植一定的面积,根据本试验结果并结合我省大面积生产情况,参试的6个弱筋小麦品种在我省不同地区种植表现各有千秋,但以宁麦13号、扬麦13号综合表现相对较好.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栽培管理水平及市场需求状况,综合考虑主推弱筋小麦品种,这样才能使农民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17.
对阿克苏地区11个早熟冬小麦品种(系)进行大区试验示范,测定产量及其主要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新冬60号、桑塔木1号、新冬40号、新冬56号、新冬54号共5个小麦品种(系)产量较高,667米2产量超过了500千克;新冬22号、新冬60号、新冬55号等小麦品种品质较优,达到了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结合产量、主要品质性状、越冬性、早熟性等综合指标考虑,阿克苏地区目前小麦生产中应主推新冬22号、新冬60号、新冬55号等高产、优质、早熟冬小麦品种,以达到小麦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目的。  相似文献   

18.
2016—2017年度新乡市小麦新品种节水示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乡地区选用6个当地推广的小麦品种,在节水模式下,考察各品种的产量及综合表现。结果表明,矮抗58、周麦22单产水平高,适应性广,建议大面积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综合表现好,抗寒性好,分蘖力强,为优质强筋小麦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搞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根据我们历年来积累的经验认为,应抓好以下环节: 1选用良种 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的原则生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强劲小麦应按照保证生产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长,出粉率高的要求确定.由农业科技人员在广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面衡量品种在本地的产量性状、质量性状、抗逆性状,筛选出高产优质、粮食购销加工企业认可且市场畅销的小麦品种.目前适宜在我县推广的品种有济麦20号、烟农19号、淄麦12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20.
莆花4号(原名莆花23)系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粤油7号为母本,金花1022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几年来,该品种在福清市试验、示范,表现产量高、生育期适宜、各种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等突出特性,可作为我市花生生产的优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