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吉林省玉米镰刀菌穗腐病和茎腐病病原菌传染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 sheldon )及腐霉菌(Pythium spp)中,可引起穗粒腐的只有禾谷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两种。串珠镰刀菌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是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其传染循环是由种子和土壤带菌诱发苗病,再导致茎腐病,又通过体外传染至穗部,发生穗粒腐。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资源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进行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从90份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15份高抗材料和27份中抗材料.结合血缘追踪发现,78599和78698等先锋海外种子公司育成的玉米杂交种的衍生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南  章红 《玉米科学》1997,5(2):066-068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株禾谷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了玉米赤霉烯酮;在所有被检菌株中均未测到串珠镰刀菌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真菌核糖体rDNA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采集自香蕉的13株镰刀菌包括18S rDNA部分序列、ITS1-5.8S-ITS2全部序列和28S rDNA部分序列的片段,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确定13株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采用最大简约法,以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EU151490)]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GQ376116)]为外群,将13株菌的序列与BLAST检索获得的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oxysporum f.sp.Cubense)相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3株菌与NCBI登录的4个尖镰孢古巴专化型菌株一起被分成3个亚群,亚群聚类结果与回接鉴定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生理小种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逐年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达13.79%。其病原菌有13属19种,主要菌为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优势种为串珠镰刀菌。除米黑孢外,所有分离菌都能通过接种引起发病,牙签接种和喷雾接种的病情指数较高,四种主要菌的致病力均较强。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和不同自交系对穗腐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菊糖、山梨糖、果糖、乳糖及天门各酸钠是最好的碳氮营养源。  相似文献   

6.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进行鉴定、聚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传统分类方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6省区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这96株菌株进行分析,12条引物共扩增出80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797条,多态性为99.62%;在相似性系数为0.88处,96株供试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胡麻枯萎病菌种内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且ISSR类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基因功能分类体系(Gene Ontology,GO)对筛选得到的玉米穗粒腐病差异表达基因片段进行全面生物学功能注释。以抗玉米穗粒腐病的自交系Bt-1为材料,接种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接菌后96 h的玉米苞叶样品以玉米全基因组基因芯片进行大规模筛选,利用分子注释系统(Molecular Annotation System,MAS)对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GO分子功能注释,分析特征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利用基因芯片从抗性材料Bt-1中获得的482条差异代表序列,GO注释获得大量重要信息,对应的基因注释包括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组分3个层次。GO能够准确预测与玉米穗粒腐病相关抗病基因的功能,对于了解表达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深入挖掘、理解高通量数据等方面的具有重大帮助,是研究抗病基因不可或缺的生物学信息手段。  相似文献   

8.
花生果腐病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果腐病是近几年花生上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为明确山东泰安花生果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开展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降低病害危害,采用组织及单孢分离法获得15个菌株,柯赫氏法则验证,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8个菌株均为镰刀菌。利用不同pH、氮源、碳源处理研究了GK4菌株的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病原菌GK4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均为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孢子长椭圆形至卵圆形,0~1个分隔,ITS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中KP784419等茄病镰刀菌的序列一致率为10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为茄病镰刀菌;该病菌生长的最适pH为8,最适宜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最适碳源为乳糖;菌丝致死温度为65℃5min。  相似文献   

9.
玉米穗粒腐病是世界性病害,它主要危害玉米种的果穗子粒,从而直接影响制种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此病的致病菌是串珠镰刀菌,它不随着玉米类型、胚乳质地、胚乳成分的不同而改变,但对不同的种核组成成分不同而有明显的选择性。为此,采用不同的父本亲本对478自交系进行杂交对比,从而寻找到预防478系玉米种穗粒腐病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同时筛选出以豫玉12、豫玉18等为代表的适合河南农业生态条件,抗穗粒腐病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张彦梅  李敏权 《杂粮作物》2007,27(3):235-237
对定西李家堡镇、十八里铺镇、巉口镇的小扁豆根腐病植株进行了分离,得到了130株镰刀菌单孢株系,经鉴定为6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100株,所占比例最大,为76.96%,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锐顶镰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9.00%、7.00%、3.90%、0.70%、3.08%。盆栽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都有致病性,是小扁豆根腐病的病原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并且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作为小扁豆根腐病病原在国内首次报道。幼苗接种结果表明小扁豆在发芽第8 d发病率最高,在胚根中部和基部侵染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组成和分布,2020年在上海地区各鲜食玉米种植区采集66份穗粒腐果穗病样,通过组织分离、单孢纯化,获得272株单孢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单孢分离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到8个镰孢种203株镰孢菌,其中拟轮枝镰孢、变红镰孢、亚洲镰孢、产黄色镰孢、木贼镰孢、层出镰孢、新知镰孢和居群镰孢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98%、9.36%、6.90%、5.91%、5.42%、2.96%、0.99%和0.49%。在不同采样区拟轮枝镰孢菌占比存在差异,崇明、奉贤和青浦地区采集的样品中拟轮枝镰孢菌分别占76.25%,71.62%和48.98%。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在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种植区广泛分布,为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穗腐病的主要优势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条件及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筛选抗病品种资源,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与品种资源、播期、种植密度的关系,分析棘孢木霉菌颗粒剂(TCF)和XDS种衣剂(40%毒死蜱乳油、20%辛硫磷和10%井岗霉素混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中有6个抗病自交系,延迟播种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严重,播种密度对病害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人工接种条件下,TCF颗粒剂穴施、XDS种衣剂拌种2个处理表现为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降低,TCF颗粒剂穴施处理的防效最高,为48.69%。  相似文献   

13.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技术,从玉米穗腐病病穗上分离并鉴定到17个禾谷镰孢菌株。以玉米自交系X178、593和 B73为材料,对其中5个产孢能力强的菌株通过玉米发芽抑制试验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菌株FG14对测试自交系的平均发芽抑制率达54.10%;FG7最低,仅有23.22%,两者相差2.3倍。选用5个菌株在田间分别接种B73和LH59果穗,两个自交系对菌株FG14和FG21的抗性评价均为感,FG7为中抗。种子发芽和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禾谷镰孢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试验明确不同菌株对穗腐病抗性鉴定的影响,获得的菌株为玉米种质的穗腐病抗性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东北玉米苗枯病病原镰孢菌rDNA ITS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东北地区采集引起玉米苗枯病的镰孢菌种群的菌株,选取12株形态及培养性状不同的菌株,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玉米苗枯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有7个种,分别是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des)、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菌(Fusarium semitectum)、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iutinan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及尚未确定种类的F11菌株。F11菌株与Genbank中的镰孢菌株FVS3(DQ885388)的同源性达到99.8%,该菌株与其他测试菌株ITS序列差异显著,可能是一个新的种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含毒介质法分别测定玉米穗腐病菌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对9种药剂的敏感性,在田间进行防治玉米穗腐病的药效试验,综合评价化学和生物药剂以及不同施药处理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种药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玉米穗腐病均有毒力作用,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托布津对禾谷镰孢菌毒力较强;70%甲基托布津对轮枝镰刀菌毒力较强,10%苯醚甲环唑次之。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防效为92.3%,5%井冈霉素为80.64%;且先接菌后喷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先喷药后接菌处理。  相似文献   

16.
2018~2019年针对黑龙江省穗腐病自然发病率较低的40份骨干玉米自交系,通过田间人工接种手段,对其镰孢穗腐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分别接种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后,各自交系的抗性潜力存在差异,筛选出自交系83J03、HB1037、绥系617、SX718、PHT77抗穗腐病能力较强,其中,骨干自交系83J03、绥系617于不同年际间表现出稳定的高抗性,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抗原用于抗穗腐病改良选育工作中。自交系HB1124、N5针对穗腐病综合抗性较低,穗腐病高发地区需谨慎使用,为镰孢穗腐病抗性育种及种质改良提供材料基础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efficacy of agrochemical treat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fungicides combined with an insecticide, was tested in southern Italy for two years on three maize hybrids to control Fusarium ear rot of maize and the accumulation in the maize kernels of the carcinogenic mycotoxins fumonisins. Insect damag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disea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species and levels of fumonisin contamination in kernels were determined. Field trials showed in both years that natural colonization of maize kernels by the fumonisin producing species Fusarium proliferatum and F. verticillioides (up to 81.5 and 26.5%, respectively) and total fumonisin contamination (up to 68.2 μg g−1) were highly severe. For all hybrids and in both years, the treatment with the insecticide applied alone reduced the insect damage severity consistently and the content of fumonisins in the kernel only in half of the cases, whereas fungicide treatments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secticide showed a further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fumonisin contamination in the three hybrids and in both years.  相似文献   

18.
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青稞镰孢根腐病的病原,于青稞苗期及成株期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和卓尼县等青稞主产区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并用烧杯水琼脂法和盆栽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青稞镰孢根腐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广泛,发病率在5%~20%之间。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共分离得到88株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菌,苗期50株,成株期38株,经鉴定分别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木贼镰孢F. equiseti、三线镰孢F. tricinctum、柔毛镰孢F. flocciferum、锐顶镰孢F. acuminatumF. langsethiae。盆栽法和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得的致病性差异显著,但均表明燕麦镰孢综合致病力较强,结合其分离率,确认燕麦镰孢为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从河南省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茎腐病病害标本进行分离,对病原菌的种类和致病性进行鉴定与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Schwabe)、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腐霉菌(Pythiumsp.),其中,禾谷镰孢的分离频率最高,平均分离频率为43.12%;轮枝镰孢次之,平均分离频率为23.13%;腐霉菌的分离频率较低,平均分离频率为6.25%。禾谷镰孢的致病性最强,腐霉菌次之,轮枝镰孢的致病性最弱。禾谷镰孢是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最主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种类,2017~2019年在甘肃省不同地区采集玉米植株进行组织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玉米根腐病的致病镰孢菌为厚垣镰孢Fusarium chlamydospor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尖镰孢F.oxys-po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茄镰孢F.solani、三线镰孢F.tricinct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其中尖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20%。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所有分离的镰孢菌都会引起玉米根系不同程度变褐,导致根系生长缓慢、茎基部溢缩和腐烂、近地部叶片黄化、叶边缘干枯等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