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介绍生态管理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鞍山园林绿化养护生态管理实例,试图为城市绿地管理提供依据,为解决其中出现的多方面问题提供了科学、经济、合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州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实施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为指导,根据广州的实际,对建设环境友好广州提出八项保障机制:加强环境友好型法制化建设;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生态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鼓励机制;建立区域合作共生机制;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和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深圳市城市道路绿化工程特点,分析了深圳道路绿化工程管理模式及其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绿化工程管理平行发包模式和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并从道路生态经济角度提出宏观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城乡生态绿化与生态安全的角度,分析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合肥城乡绿地系统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公众交流和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管理——欧洲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群众生态文明普遍高于国人。群众关心和参与管理城市生态建设、政府与公众交流已程序化、规范化。在我国不少地方由于攻府或企监不注意听取群众意见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视觉污染。发生在北京香山著名风景区大片违章建筑铸成生态景观污染就是明证。我国虽有地方各级"人大"和社区组织,但是反映社情民意,维护城市生态的权威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随着市民生态觉醒必须建立相应的群众参与组织管理方式。此乃为城市管理者面临重大课题。此文为9个欧洲国家16个城市解决若干"冲突"案例的经验总结,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与内涵包括城市森林、园林绿地、都市农业、绿色廊道、滨水绿地以及立体空间绿化等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绿色空间。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生态规划的合理性和管理的适宜性。本文从研究角度、研究尺度、服务功能、评价指标、规划方法和建设方式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当前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存在问题,并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提出了调控策略和整合能力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中从生态流的角度考察城市绿地的生态防护对象和生态防护过程,分析城市绿地针对风、水、土、气、声这5种非生物过程的防护特征与影响因素,着重梳理绿地三维生态特征对生态防护效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导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樟树不仅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文中从分析樟树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入手,探讨樟树的文化内涵,旨在引导人们从各个角度全面认识樟树,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9.
基于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美学、森林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将森林生态美学理论应用到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在城市环境向森林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城市森林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的新课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泰州防空林建设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泰州防空林作为新形势下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途径的崭新尝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利用传统的自然伪装方式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造林与防护相结合,经济与生态相结合,以满足战时防空、疏散的目的,并贯切平战结合的方针,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区设置生态防护区、复合经营疏散区、生态水网区、办公管理区4个功能区及堤岸湿地防护隔离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存在水资源数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水质下降、水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增加森林植被是解决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在进行空前大规模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需要生态水文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已有的森林水文学研究结果存在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差、尺度偏小、过程单一、缺乏对森林植被的水分稳定性认识、不能预测森林植被的区域水文影响等不足,还没有形成能有效指导调控林水关系和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成熟理论和技术;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包括鼓励跨部门和跨学科的交叉、森林植被的耗水特性和水分稳定性、森林水文作用的形成机理及其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森林植被对区域水文影响的预测和评价、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及作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和流域水资源管理途径的森林植被建设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流域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Ⅱ级小流域为试验示范单元,遵循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生态经济规律,集成运用封育保护、抚育促优、灌丛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造林营林、流域治理等生物、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恢复重建乔、灌、草复合植被群落,提高林草覆盖度,改善河道水域生境,形成结构相对稳定的水源涵养综合防护体系,提升高原山地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划分为生态型水源保护林、生态经济型水源保护林、经济生态型水源保护林3个森林类型和18种亚型。在此基础上依据密云水库水源保护资源现状、森林水文效益试验研究和当地经济发展等20个指标,提出对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资源现状、森林水文效益试验研究和当地经济发展等20个指标,提出了对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功能要求的定性评价标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最后提出了各类型水源保护林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和制定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滨海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海湿地是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具有特殊的水文、植被、土壤特征。滨海湿地在我国滨海的9个省、2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均有分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滨海湿地面积579.59万h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2.42%。由于人为开垦与改造、污染物排放、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原因,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从滨海湿地的科学定义及分类入手,分析了现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从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2方面分别阐述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针对现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从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滨海湿地生态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在机制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重复性计算、制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缺水型地区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城市水质状况的相关指标构建了这类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的数值情况为例,借助层次分析法,得出了该地区近年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平滑指数法对上海地区未来5年的趋势进行了整体预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关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生态补偿的定义、理论基础、类型、机制、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泰国的森林旅游与森林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泰国森林旅游业的情况。泰国经济由"替代进口型"转向"外向型"的过程中,成功地利用了本国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森林旅游业时,采取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保护并重,发展旅游与改善环境并重,提高人民素质与加强法治管理并重的方针,取得了比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林业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森林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重点林区担负着生态、社会、经济多种功能。由于国有林区长期依赖林木采伐的思想,使人们的经营理念受到限制,制定林区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将成为我省森工林区加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系统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哲学凝炼的表达。探讨了森林生态经营的实质应该是以保护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手段,适地适树,分类施策,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科学抚育改造,发展林下经济,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典型山区村——太湖源镇白沙村的案例,采用参与式访谈等方法,阐述了白沙村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白沙村发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满意度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白沙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包括: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多方参与改革进程,共同拉动经济转型,并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