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旱塬区地面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性状和树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覆盖措施(覆草、覆沙、覆膜和清耕)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和树体生长结果的影响,测定分析了陇东旱塬区苹果园土壤状况和树体生长结果特征。结果表明,覆黑膜和覆草处理显著降低了0~40cm和20~40cm土层pH;3种覆盖方式均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增大了土壤孔隙度;覆草和覆沙果园的土壤体积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和清耕果园则相反。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覆草覆沙覆膜清耕;覆膜后土壤全磷含量降低;3种覆盖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清耕,而有效磷含量降低。覆盖后百叶干质量明显增加,叶片钾含量降低,硼含量增高;覆草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覆盖能显著提高平均单果质量;覆草和覆膜降低果实硬度。  相似文献   

2.
覆草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覆草苹果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实践基地6年生寒富苹果为研究对象,研究果园覆草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处理相比,多年覆草可改善果园土壤养分状况,显著提高果园表层土壤养分含量。覆草处理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覆草处理的促进作用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在30~40 cm深土层中,覆草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与清耕处理基本相同。土壤酶活性的高低能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化反应强度,覆草处理能提高土壤酶的活性,但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16年生苹果树为试材,对果园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草处理可有效增大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增加各土层土壤酶活性、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减少了放线菌的数量。覆膜处理降低了0~80 cm土层"细菌/真菌"比值,果园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土壤生态逐渐失衡,肥力降低。综合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微生物分布特征,认为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覆盖方式对苹果园土壤状况及果树生长与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地区苹果园内不同覆盖方式对果园土壤水分、养分、果树生长及结果情况的影响。【方法】以"长富2号"苹果为研究对象,设置覆黑膜、覆白膜和生草覆盖3个覆盖处理,以清耕为对照(CK),定点在果树1年内的不同生长期测定土壤0~40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同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养分含量;在果实成熟时,测定果树生长量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土壤体积含水率在对照、覆白膜和覆黑膜处理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先降后升最后趋于稳定,覆黑膜处理的变化相对较小;而生草覆盖处理不同,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在初始养分条件基本相等的情况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生草覆盖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较处理之初依次提高14.6%,13.8%,19.7%,6.32%和14.2%;而覆膜处理能稳定土壤养分含量,其各养分参数在生长期变化不大;清耕处理土壤养分降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依次降低7.92%,1.74%,29.0%,33.8%和29.8%。覆白膜、黑膜和生草覆盖处理的新枝生长量依次比对照提高24.5%,34.2%和20.5%,叶面积依次增加9.58%,11.5%和5.75%,叶绿素含量依次提高6.03%,6.56%和11.5%。3种覆盖方式均提高了苹果的产量和品质。【结论】覆盖措施能够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覆黑膜处理时的保水性最稳定,而生草覆盖能够调节土壤水分且显著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覆盖对苹果树生长和苹果产量、品质起到促进作用,覆黑膜有利于苹果产量的提高,而生草覆盖更有利于苹果树的生长和苹果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不同覆盖模式对苹果园0~40 cm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覆盖、生草覆盖、地膜覆盖和裸地处理下旱作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从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脲酶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呈现先增加,而后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果树生长最旺盛的果实膨大期达到最高,而土壤放线菌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②与常规裸地耕作相比,采用覆盖后能不同程度增加果园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数量,且均以秸秆覆盖效果最佳。③从空间分布来看,旱作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呈现分层现象,除过氧化氢酶外,总体表现为上多下少的规律,且覆盖对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土层。④覆盖处理可提高苹果产量,改善品质,其中以秸秆覆盖效果最好。因此,在旱作"雨养"果园采用秸秆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条件,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渭北旱塬地区苹果园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果实的影响,在10a生‘礼富9号’短枝富士果园设置清耕(CK)、覆膜(Ⅰ)、覆秸秆(Ⅱ)、覆膜覆秸秆(Ⅲ)、覆膜覆秸秆+行间生草(Ⅳ)、覆膜覆秸秆+行间铺砂石(Ⅴ)6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水分、养分以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贮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在0~100cm和100~200cm土层分别以处理Ⅴ和Ⅳ保水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69%和19.89%;处理Ⅴ提高10月份0~80c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较CK增加57.98mm;土壤养分以处理Ⅳ效果最好,其0~80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累积量分别较CK增加38.11%、166.36%、72.46%、36.20%;5种覆盖方式均能提高果实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处理Ⅲ果实硬度较CK增加7.84%;处理Ⅳ果实产量、单果质量、维生素C、可溶性糖、糖酸比分别较CK提高20.28%、37.83%、30.48%、18.94%、33.73%;各处理下果实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均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覆膜覆秸秆+行间生草处理能够有效地保持和调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且有利于果实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可作为该地区果园管理中切实可行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 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在葡萄园行间生草条件下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阐明土壤生物学指标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在酿酒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测定土壤5种微生物数量、6种土壤酶活性及8个养分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行间生草总体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但高羊茅处理使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行间生草均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园土壤碱解N、全N、速效K含量升高,高羊茅处理使其降低,禾本科牧草高羊茅活化P的作用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K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脲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除过氧化氢酶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其余酶活性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相关性均不显著,全K与所有生物学特性指标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pH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行间生草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土壤肥力,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提高的效应较明显;土壤生物学指标与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土壤生物学指标可以反映葡萄园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山旱地苹果园覆盖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旱地苹果园不同覆盖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 ,覆草可使旱地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 4 4.55%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3 .0 % ,较地膜覆盖提高 0 .97% ;氮、磷、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8.6%、2 5.0 %、56.5% ,并能显著增加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产量 ,降低土壤容重。果园覆草的效应显著优于覆膜和清耕。  相似文献   

11.
苹果园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地面生草、地膜覆盖、地面覆草和清耕处理4种地表覆盖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及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果园的最适覆盖方式为地面覆草。普通推广的生草法模式不适合河北省干旱少雨的生长环境,并且在缺水季节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更加缺水和干旱。  相似文献   

12.
周振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20-2724
[目的]研究丘陵沟壑区苹果园的节灌制度。[方法]采用测坑试验和大田试验,对苹果树进行覆膜、覆草和清耕处理,确定西北黄土高原区苹果树的耗水规律、灌水定额、灌水次数、最佳灌水关键期及灌水部位、毛管布设方式。[结果]覆草处理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最小,苹果产量最高,水分生产率最高。3种处理的年耗水量433.5~478.5 mm,在降水保证率50%的平水年,盛果期清耕处理滴灌4次为宜,最佳灌水期为萌芽前、新梢旺长前、果实迅速膨大期和封冻前,全年灌溉定额1 030 m3/hm2,覆草和覆膜处理的灌溉定额比清耕处理少5%~10%。每个滴头滴水量30 L为次最佳灌水量。毛管布设以果树主干为中心,成"S"形。[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丘陵沟壑区苹果园滴灌条件下的节灌制度。  相似文献   

13.
覆盖方式对烟草光合速率及耕层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材料,在大田环境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覆盖(JG)、塑料地膜覆盖(DM)、液体地膜覆盖(YM)和露地栽培(CK)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烟草光合速率、荧光特性、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团棵期,植株叶片光合速率以地膜覆盖处理最...  相似文献   

14.
选择免耕(NT)、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起垄覆膜(RPM)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通过测定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养分质量分数,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微域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均呈现根际非根际的规律,且与对照相比,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有提高。RPM和SM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1.78%和24.62%,微生物量氮的富集率则分别达到48.13%、46.04%;NT、SM、RPM处理的蔗糖酶活性较CT处理分别提高了113.35%、113.10%、74.75%(P0.05);(2)4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有提高,其中RPM和SM与CT相比差异显著,效果更加明显,并且有效降低了土壤pH。根际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处理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全氮和硝态氮的富集率以RPM处理最高,分别为16.9%和45.06%。(3)根际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这2种酶均与养分间显著相关,而脲酶则无显著相关。综上,在黄土高原区域内,秸秆还田和起垄覆膜更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耕作和残茬覆盖对果园土壤保蓄水能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以耕作(深松、翻耕、免耕)为主处理,覆盖(秸秆覆盖、无覆盖)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翻耕无覆盖为对照,对比分析了土壤水分贮量、土壤酶活性、苹果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秸秆覆盖与间隔深松相结合,可以增加苹果园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降水7 d后测定1 m土层贮水量比免耕不覆盖多62.47 mm,苹果收获后1 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比免耕无覆盖多9.2%;土壤酶活性增加,特别是表层土壤,效果更加明显(P<0.01);苹果百果重有所增加,比免耕不覆盖百果重增加了16%。在渭北旱源苹果生产基地,采用秸秆覆盖加间隔深松技术能起到较好的保蓄水作用,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周振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77-1978,1996
[目的]寻找适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苹果园的穴贮肥水技术。[方法]将穴贮肥水+树盘集水、树盘集水分别与全年免耕覆盖地膜、客草覆草、生草覆草、清耕(对照)组合成8种处理,在苹果园开展穴贮肥水集水试验。[结果]穴贮肥水+树盘集水与树盘集水节水,增加土壤养分,提高苹果产值。与各自对照相比,穴贮肥水+树盘集水配合覆盖的各处理苹果产量提高9.4%~15.5%,土壤水分生产率增加0.53~0.89 kg/m3,水分生产效益提高0.26~0.78元/m3;树盘集水配合覆盖的各处理苹果产量提高18.8%~21.9%,土壤水分生产率增加0.94~1.33kg/m3,水分生产效益提高1.45~1.49元/m3。[结论]穴贮肥水覆盖集水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7.
果园残枝粉碎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北京地区果园生产清耕管理方式劳动强度大,生产资料投入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的问题,于2013—2015年在北京市延庆区矮化密植苹果园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了3种处理(清耕、种植油菜、残枝粉碎覆盖)对土壤团粒结构、含水率、温度、CO_2释放速率、土壤有机质、果实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果树主要生长期,残枝覆盖在0~30cm土层,直径1mm大团聚体含量比清耕多46.7%。残枝覆盖与清耕相比,土壤含水率在10~30cm土层高18.4%;土壤CO_2释放速率无明显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增加6.7%,单果质量提高7.5%。因此,果园残枝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8.
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下玉米生长形态及产量差异,在降雨和前期土壤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对春玉米覆膜滴灌、覆膜漫灌、不覆膜喷灌及不覆膜不灌4种灌溉方式下的植株生育动态、植株性状和产量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提早成熟,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处理成熟期提前10~11d。覆膜滴灌有效促进玉米植株株高增加,其株高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6.7%、18.5%。覆膜滴灌提高了叶片生长速度,增加了叶面积及根量,各时期叶面积平均值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7.8%、21.5%;各时期根层数、根条数平均值比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7层/株和13.0条/株。覆膜滴灌有利于玉米果穗形成和粒籽灌浆,增加穗粒数,提高百粒重,其穗粒质量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5.5%和73.3%。覆膜滴灌既具有节水增产效果,也有保墒促早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土壤水温与作物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宽幅普通地膜、窄幅普通地膜、宽幅微孔地膜与窄幅微孔地膜)与不同覆盖方式(平铺覆盖和起垄覆盖)下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与覆盖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增温保水作用,且增温作用强于保水作用,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前期,显著促进了玉米前期生长,为后期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CK,增产原因主要是显著增加了玉米百粒重,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CK。在试验区低温干旱并存的气候条件下,宽幅普通地膜平铺覆盖是一种简单、低成本、高效的覆盖栽培方式,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表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