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代文人,多与茶结缘。或以茶助神思清爽,或以茶寄闲适超脱,或以茶交清谈之友,或以茶悟佛道禅理,甚至达到爱茶如命,嗜之如饴,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诸如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黄庭坚、梅尧臣、苏轼、陆游等,都是茶痴级别的文人,竟日饮茶不说,还写下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篇,留下很多佳话。其中,尤以苏轼为甚。  相似文献   

2.
卢仝茶诗名天下宁夏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江涌“茶理精于唐,茶事精于宋”,迷恋茶道,引茶入诗成为唐宋文人的特殊雅好,卢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茶诗而名天下,古今尚无第二人。卢仝(约795-835年),晚唐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镇)人(一说济源人)...  相似文献   

3.
茶,古来就为诗人词家所青睐.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开始便出现不少茶诗,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都曾为茶倾情高吟,卢仝的茶诗中"七碗"、"两腋生风"则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熟语.  相似文献   

4.
茶诗词5首     
廖耀前 《农业考古》2005,(4):139-139
一顾渚群岚晚风轻,朝来暮去采茶人。阵阵茶歌舒雅意,好似卢仝七碗珍。二清茶时品赛神仙,闲爱孤云静爱僧。一把紫砂江上去,武彝顾渚日东升。三忍把龙团细细烹,松风水月渡华年。欲将岁月长常驻,婺绿乌龙日日煎。四毓秀钟灵启后贤,中华茶学普新篇,呕心沥血研茶学,陆羽卢仝堪比肩。东风第一枝——致茶文化学学科带头人陈文华研究员毓秀钟灵,文华茶学,江城孕育斯早。迎来世纪先声,万国九洲赞好。禅茶三昧,穷年月,白头难晓。廿载岁月含辛,终不负经纶稿。七件事,烹茶尽妙。七之饮,腋风飘缈。中庸老庄清和,博大精深细讨。诸公喜庆,茶界精英颂师表。…  相似文献   

5.
大茶 《农业考古》2012,(2):132-133
南茶北酒,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古往今来,茶与酒仿佛一双欢喜冤家,演绎了数不清的奇闻韵事。晚唐卢仝《七碗茶歌》流芳百世,但据史料载,这位与陆羽齐名的玉川子嗜酒更甚于痴茶,经常烂醉如泥,是个十足的酒  相似文献   

6.
江西婺源是绿茶产区,婺源人喝茶,吓煞人也!早晨起床,万事皆空,唯有煮水泡茶是头等需要。大把茶叶投入杯中,三沸水冲去,叶一半,水一半,盖杯之后,细细揣摩那青花名瓷,双手不断在杯边抚摸,心也净了,情也寂了,待到茶叶入水,品啜几口,认可便开始饮喝。好在喉似三江,肚容四海,嘴皮子又练就不怕烫的本领。冲水三四次,喝到五六程度,似已吞下仙丹甘露,精饱神足八九,于是,一天伊始。鄙人客籍,几十年耳濡目染,够得上茶桶一级。然而与当地诸君相比,自惭形秽,只能列入另册。其实.能列入另册者,亦非寻常之辈。晨起、睡前、饭后、酒余,工作学习会议谈话之间,舞文弄墨搔首搜肠之时,须臾不能离开此物,否则,魂不守舍,昏昏然不所事事。唐、卢仝  相似文献   

7.
明周高起《洞山茶系》中的"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踵卢仝幽致"被当代不少人误读;其实,"汉王"与汉代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作为太湖西岸苏浙交界地区茶事起源之依据;同时,"艺茶"也非现代意义之"茶艺",而是"事茶"。  相似文献   

8.
黄建华 《农业考古》2008,(6):167-170
茶因其习性品格和"天人合一"、"君子人格"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想内涵相谐相通,与文人的精神活动密切沟通起来.唐宋文人以荼修身怡情,明道励志,体悟人生,表现清高脱俗等品格.品茶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古代茶人多有与茶相关的名号,这些名号展示出他们与茶的情缘,或爱,或恋,或痴,或癫,或因之千古留名,或因之贻笑大方。凡此种种,皆源于一颗爱茶之心。本文选取典型代表皎然、陆羽、卢仝、白居易、蔡襄、黄庭坚、许次纾、张岱、文了等人,结合其生平轶事作全新介绍,诠释古茶人爱茶的一片赤诚之心,以期后人增添对这些茶人的全维度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朱德馨 《农业考古》2006,(2):280-280
联语搜出肠中五千卷;(1)评量天下廿一泉。(2)清境涤尘心,溯回茶苑千秋梦。专家舒法眼,彰显神州第一村。注释:(1)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之句。(2)自陆羽后古代文人有多种评水法,其中主要有扬水法,称水法(量水法)、口尝法、观水法等。张又新评天下之水为二十等,推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雪水居末,未有二十一等。上晓起古井灵泉,色味报佳,尚待茶人评量。七绝朱德馨樟盖临溪敞野蓬,茶人豪兴效卢仝。同描一幅神仙画,结得天缘在画中。奉和德馨诗友七绝原玉方振川樟盖临流作碧蓬,骚人品茗异卢仝。天生晓起…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文人山水画盛兴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文人纷纷热衷于茶艺之时。这些大文人大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和文化气息尽情地投射于茶艺之中,逐渐形成明代文人追求淡雅高洁、韵清气静的茶艺意境与风格特色,使明代茶艺呈现出一派飘逸清幽、恬淡闲适的气韵。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从上古神话,到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若干发展阶段.近代以来,小说已不再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汉书·艺文志》),为正统文人所不屑一顾的琐屑之言,而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人在儒家思想教育下,以天下为己任,希望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但是,在封建体制下由于受到君主权力的压制,精神备受折磨。茶道与佛家参禅悟道而结缘,文人希望在宗教思想中寻找精神寄托时,在茶中找到性灵的舒放。然而,儒家议政的批判精神,使传统文人永远不可能在世俗的权势面前丧失精神价值。文人爱茶体现了一种不能解脱的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4.
李家光 《农业考古》2004,(4):148-156
自唐以来,古蜀蒙山名茶,贡茶号天下第一,为皇帝宫廷茶道和接待国外使臣之专用. 文人、雅士、学者、诗人对蒙山茶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历代留下不少的茶诗佳作,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人茶饮仪式讲究,程序完整,内涵丰富,表现在茶品精良、器具精美、水质甘洁,茶客相宜、茶境优雅等方面。文人茶礼因其特殊的要求而具备独特的社会属性。研究古代文人茶礼,对传承茶文化精髓,构建和谐社会,引导社会风尚,具有极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字茶令     
祁东召开各界人士迎春座谈会,中午会餐,企业家一席,酒至半酣,几位老板提议,我们搞企业的人难得聚会畅饮,大家来一点有文人特色的酒会,比如"大发财、发大财、财大发"的三字酒令,以助酒兴如何.  相似文献   

17.
刘军丽 《农业考古》2012,(5):170-174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茶作为历代文人寄托精神、涵咏性灵的载体,表现其风骨人格和文心雅趣,品茗与文人精神紧密联系,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自古以来,诗书画为中国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茶与文人书画则有了一种天然的默契,正如苏轼对茶与书画的精辟之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  相似文献   

18.
付以琼 《农业考古》2006,(5):179-183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茶词甚丰,《全宋词》中的“茶”字231个,标名“茶词”或“汤词”者,共37家约69首,它们构成了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茶词浸润着宋代文人的人格理想,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写照,在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触及到了文人日常生活的各个  相似文献   

19.
生于灵山秀峰的茶,蕴天地之精华,承雨露之芳泽,而秉清灵、淡寂之禀性,因而深得历代帝王、文人、僧侣和百姓的喜爱,至唐宋时期,品茗之风渐渐风行社会各个阶层.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积淀,这种原本非常平常的野生植物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一个美妙的词汇"茶文化"也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茶叶的芳香之气和秀美之质,不仅最受历代的医家的看重,而且也博得许多文人墨客的垂青,因此在诗章辞赋中,关于茶功绩的颂词屡见不鲜,绚丽多彩的诗篇,美不胜收。早在1700年前的西晋时,诗人张载就已经写下了第一首咏茶诗:“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古代的“荼”,也就是现代的茶。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诗的时代,唐代诗人几乎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唐诗人卢仝嗜茶如命,又擅长煮茶。他的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花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