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豆田中的菟丝子是恶性寄生杂草,主要寄生于豆科、茄科、菊科等作物或杂草上,对药材、马铃薯及苗圃中的一些作物也可造成危害。在大豆田中危害将其幼茎缠绕于大豆的茎上,常把植株成簇地盘绕起来,受害大豆生长停滞,生育受阻、颜色发黄,植株矮小,极易凋萎,大豆茎上被无数黄色的细藤缠绕着,这些丝茎将吸根伸入豆秆皮内,夺取养分和水分,最终使大豆植株变黄或枯死。田间发生后,由1株缠绕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菟丝子是恶性寄生杂草,主要寄生于豆科、菊科作物或杂草上,对花生、苜蓿及马铃薯也有为害。菟丝子尤其爱"纠缠"大豆,将幼茎缠绕  相似文献   

3.
<正>菟丝子又名无根草,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体,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依靠茎蔓攀爬依附在寄主植物上,在接触寄主的部位长出尖刺,戳入寄主韧皮部吸取营养。危害症状危害地被菊的菟丝子主要是中国菟丝子。正常生长的地被菊茎干粗壮、花色艳丽,一旦被菟丝子缠绕寄生以后,植株的生长发育将受到严重影响。菟丝  相似文献   

4.
<正>菟丝子为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新疆博湖县主要危害甜菜、黄萝卜、小茴香等作物,是一种比较难以防治的田间寄生性恶性杂草,该县农技人员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一、菟丝子病原危害症状菟丝子在田间常成片发生危害,其茎缠绕于植株茎上,成簇地盘绕起来,使受害作物生长停滞,植株矮小,最后植株变黄或枯死。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菟丝子靠种子繁殖,种子在15℃以上时开始萌发,低于15℃或高于39℃时种子难以发芽,发芽深度为0~3厘米,土壤深层未发芽的种子仅能存活1~2年。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豆的营养吸收规律,在大田常规施肥条件下,对菜用大豆从播种到收获不同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鼓粒初期至成熟期为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最快时期,占总积累量的57.81%;整个生育期内大豆植株钾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减少,呈线性相关;经显著性检验,大豆植株氮、钾养分含量呈显著水平,说明氮、钾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豆遗传资源花色、茸毛色、叶形和植株高度的地理分布趋势。东北春大豆以白花灰毛占多数,黄河中下游地区白花与紫花,灰毛与棕毛比例相近,长江中下游则紫花棕毛居多数。各地的大豆品种均以椭圆叶和卵圆叶占绝对优势。东北春大豆植株较高大,黄淮地区的大豆植株从中等到高,长江流域夏大豆植株较高,而春豆和秋豆植株矮或较矮。上述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夏大豆生产中,常常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管理不科学等原因,造成植株矮缩、叶片黄化,严重影响到大豆产量,给广大农户造成巨大损失。下面就夏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供大家参考。一、由大豆胞囊线虫病为害造成1.发病症状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根部。发病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矮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分析夏大豆植株冠层主要生长指标对氮素的响应,以‘齐黄34’为材料,于2021年夏大豆生长季开展施氮和氮钾肥运筹田间试验,通过系统分析不同施氮水平、氮钾肥运筹对夏大豆关键生育期植株冠层含氮量的影响,以及植株冠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RVI值、NDVI值与植株冠层含氮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夏大豆植株冠层主要生长指标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施氮可以有效提高夏大豆开花期和鼓粒初期植株冠层含氮量,鼓粒初期钾肥的及时供应,可有促进大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鼓粒初期植株冠层含氮量、冠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RVI值和NDVI值均高于开花期;植株冠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RVI值随冠层含氮量呈指数函数增长,开花期SPAD值和NDVI值随冠层含氮量呈线性函数增加,而鼓粒初期SPAD值随冠层含氮量呈线性函数减小。冠层生长指标是反映夏大豆植株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明确夏大豆植株冠层主要生长指标对氮素的响应,对于指导夏大豆高效生产和肥料运筹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蚜虫取食大豆诱导大豆异黄酮变化的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蚜虫取食大豆诱导大豆异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蚜虫取食处理不仅能诱导虫害叶内异黄酮含量的显著变化,而且能诱导同株未被害叶内异黄酮含量发生类似的变化,说明蚜虫取食诱导大豆叶片植株合成3种异黄酮苷元组分及总异黄酮的反应是一种系统诱导抗性;接蚜数量不同的大豆植株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在一定范围的受害程度内,大豆叶片内异黄酮含量基本一致。蚜虫取食对大豆叶片异黄酮的诱导反应与光照无关,只与植株是否被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落花落荚现象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一般大豆花荚脱落率在50%~60%,高的达到70%~80%。造成大豆落花落荚的主要原因包括植株营养失调、土壤水分失衡、种植密度过大、病虫危害、田间管理不当等,直接影响大豆产量的提高。生产者应根据大豆落花落荚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花荚脱落,确保大豆产量稳中有增。措施一: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保证大豆群体和个体协调生长、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落花落荚的有效途径。大豆播  相似文献   

11.
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有的农民朋友在收获大豆时,将植株连根拔起,大豆脱粒后再将植株烧掉,这种做法不妥。因为将大豆的植株连根拔起,会带走根瘤储存的氮素。农民朋友在收获大豆时,可用镰刀割,将大豆的根留在土壤中,同时也就将氮素留在了土壤里。  相似文献   

12.
汞胁迫对大豆幼苗SOD和C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不同Hg2+浓度处理大豆,测定大豆种子萌发情况及其幼苗中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在不同Hg2+浓度范围(0 ~200.0 mg/L)内,随着Hg2+浓度不断升高,大豆种子发芽率逐渐下降,在不含Hg2+溶液内,大豆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100%,Hg2+浓度在200.0 mg/L时大豆种子萌发率为0;在Hg2+浓度胁迫下,低Hg2+浓度胁迫促使植株生长率上升,而随着Hg2+浓度升高,大豆植株的生长率逐渐下降,大豆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当胁迫浓度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g2+对大豆幼苗生长抑制程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有机耕作对大豆土壤-植株氮磷吸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常规与有机大豆土壤-植株氮磷吸收规律和产品品质比较,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以常规与有机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植株氮磷吸收规律,大豆产量与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常规与有机耕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生育时期常规与有机大豆土壤全磷含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成熟期最大,花期最小。常规与有机大豆植株氮素、磷素吸收均为花期最大,成熟期最小。与常规大豆相比,有机大豆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13.7%和17.1%,油脂产量降低9.1%。由此得出,有机和常规大豆土壤-植株氮磷吸收特征基本相同,但有机大豆种植过程中由于充分利用土壤自身调节能力,改善了土壤养分均衡供应,使得产量及品质均显著高于常规大豆。  相似文献   

14.
在大豆常年种植区,经常会出现大豆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大豆植株黄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绥农14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和测定整株光合作用的方法,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CO2吸收速率、光合速率和叶面积大小均随生育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高、中氮处理(N135、N90)大豆苗期CO2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高氮处理(N135)大豆中后期的CO2吸收速率较低;中氮处理(N90)可以使大豆植株对CO2较高的吸收水平维持到中期;低氮处理(N45)大豆后期CO2吸收速率升高;不施氮处理(N0)大豆前期CO2吸收速率最低,后期维持一般水平。随施氮量增加,明显促进了大豆苗期光合速率的提高,不施氮处理在大豆生育中后期(56~73d)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施入一定氮(N45)更有利于保持大豆后期较高的光合速率。施氮能促进大豆植株前期叶片的生长,使其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有较大的叶面积;大豆产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适度施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菟丝子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药剂防治试验,发现在大豆播后芽前和苗期的3—5片复叶期,单用或混用25%胺草磷、48%地乐胺进行防治,对菟丝子的防效可达90—95%,还可兼治豆地其它杂草.经生产实践证明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前不久,笔者在山西省太谷县一个苗圃里,见到了一株奇特的金叶榆,这株金叶榆和普通金叶榆明显不同,叶片特别小,营养不良。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工程师蒋建兵告诉笔者,这株金叶榆在去年遭受了菟丝子危害,长势很难恢复。因此,在苗圃管理中,应该加强对菟丝子的防控。菟丝子危害各种草本、木本花卉及乔木、灌木,被害植株被红褐色无叶细藤缠绕,枝叶紊乱不舒展,常产生缢痕。  相似文献   

18.
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常采用种植抗性品种方法来防治。本研究以RNA干扰花叶病毒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为表达载体,Bar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成熟子叶节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22株T0代转基因大豆生根苗,经草丁膦涂抹、Bar试纸条和PCR法鉴定,获得RNAi CP转基因植株18株;对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到下一代且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T1代Southern杂交表明,导入的干扰片段为单拷贝;花叶病毒摩擦接种表明RNAi CP转基因大豆植株具有抗花叶病毒特性;摩擦接种后3周,DAS-ELISA检测进一步表明,RNAi CP转基因植株花叶病毒检出率仅为7.69%,而非转基因植株为100%。这表明RNAi花叶病毒CP基因可用于抗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寇莹莹  宋英今  杨少辉  王洁华 《作物学报》2016,42(12):1798-1804
植酸是植物源食品中的主要抗营养成分, 降低植酸含量可有效提高大豆的营养利用率。本文根据大豆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对无花果曲霉植酸酶phyA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 人工合成了适合在大豆中表达的phyA(b)基因。以pCAMBIA3301为骨架, 构建由大豆凝集素基因启动子和信号肽序列调控的植物表达载体pCBPS-phyA(b)。用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吉林35大豆子叶节。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初步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 bar试纸条表明所有阳性植株中均能检测到bar基因的蛋白产物; 除草剂叶片涂抹显示野生型的叶片出现黄化或枯萎现象, 而转基因植株叶片表现正常, 具除草剂抗性; 以半定量RT-PCR共筛选到13株转phyA和19株转phyA(b)阳性转基因大豆植株。通过对转基因大豆T3种子中植酸酶活性、无机磷和植酸磷含量等检测, 证明人工基因phyA(b)比phyA在大豆种子中所表达的植酸酶具有更高的活性, 说明密码子优化有利于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刘辉 《种子世界》2014,(4):51-51
<正>1大豆根腐病发生的症状和影响因素大豆根腐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病原菌侵染植株的根、茎、叶和部分豆荚,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幼苗症状表现为点状,扩大后呈菱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病重时病斑呈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严重时猝倒死亡。成株期植株受浸染后症状首先表现下部叶片变黄,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近地面茎部病斑黑褐色,并可向上扩展延到l0~11节位,茎的皮层及髓变褐,中空易折断,根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