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驯鹿狂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3年3~9月,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作为试验基地,对829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寄生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地驯鹿狂蝇幼虫感染率为92.0%,平均感染强度为16.2条;驯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部、咽喉部及鼻、咽的交接部。  相似文献   

2.
驯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 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驯鹿狂蝇蛆及其成蝇(Ccphenemyia trompe)的线粒体COI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进行了研究。DNA核苷酸测序结果证实:中国内蒙古株驯鹿狂蝇蛆(C.trompe CIML)及其成蝇(C.trompe CIMA)线粒体COI种属特异性基因片段长度约为672bp~676bp。种系发生进化树分析显示:第三期幼虫与成蝇两者在核苷酸碱基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它们与同种不同挪威株(C.trompel同源性较为接近:与同属不同种(C.stimulator和C.ulrichii)同源性稍差;与不同属种的羊狂蝇(Oestrusovis)同源性较远,狂蝇科不同属间序列差异明显,差异性在18.6%~23%之间;鹿蝇属不同种间差异性在1.9%~9.9%之间:驯鹿狂蝇不同株间差异性为0.9%。说明生物线粒体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种属及株间在进化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驯鹿狂蝇蛆病是驯鹿狂蝇的各期(Ⅰ期、Ⅱ期和Ⅲ期)幼虫寄生于驯鹿鼻腔、咽喉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驯鹿疾病,该病在驯鹿群中流行严重,感染率在95%左右,对驯鹿的危害较大。试验对驯鹿狂蝇蛆Ⅲ期幼虫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6.
随机选取自然感染驯鹿狂蝇蛆Ⅱ、Ⅲ期幼虫的驯鹿60只(雌、雄各30只),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伊维菌素组、阿维菌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进行驱杀驯鹿狂蝇蛆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驯鹿狂蝇蛆Ⅱ期幼虫的驱杀率均为1009/5,而对Ⅲ期幼虫的驱杀率分别为99.7%和96.6%。  相似文献   

7.
驼喉蝇幼虫寄生于双峰驼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其成蝇出现于5-9月,7-8月高峰。对被感染骆驼的剖检表明,寄生于骆驼体内的幼虫在当年6月到来年3月主要以1期幼虫为主;3月下旬以Ⅱ期幼虫为主;4月下旬则以Ⅲ期幼虫的为主,并开始排出体外进行蛹化,然后进一步羽化为成蝇。幼虫于5-6月在土深为5-10cm,平均地温为20℃,地表湿度为24-28%的条件下,羽化成蝇的时间为19-21d该蝇的整个生活史以1  相似文献   

8.
驯鹿狂蝇幼虫寄生于驯鹿的鼻腔、咽喉,致使驯鹿的鼻腔黏膜大面积损伤、发炎、坏死,形成寄生虫性鼻咽炎和额窦蓄脓.病鹿免疫力下降,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草地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率分别为84.25%和70.28%,寄生强度分别为18.32个和2.17个;剖杀检查牦牛114头,寄生率为100%,寄生强度为71.66个。经鉴定,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Hypoderma bovis)、纹皮蝇(H.lineatum)和中华皮蝇(H.sinense)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