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福建建瓯的7年生33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研究揭示其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并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表明,木荷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源变异,其中以材积指数的种源变异最大。木荷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产地温度影响,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来自纬度较低、温度较高产地的木荷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数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小。木荷各性状间也存在相关性,其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显著负相关。除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外,不同重复间的微立地效应也非常显著,在较差立地条件下,木荷种源的生长量较小,但木材基本密度呈现增大趋势。基于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种源聚类,可大致将木荷划分为中心种源区、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3个种源区。同时,以高于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种源总体均值为选择标准,分别初选出17个速生型和11个速生优质型木荷优良种源,其中多数优良种源来源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的中心种源区。  相似文献   

2.
蒸煮工艺对木材干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木材于燥是木材加工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木材干燥的关键是如何在提高干燥木材的产量的同时又能提高干燥木材的质量。根据福建、台湾采用蒸煮工艺的状况,我们对此工艺进行了研究,我们将从蒸煮对干燥时间、干燥缺陷、干缩量的综合影响效果分析蒸煮工艺的必要性以及制定较佳的蒸煮工艺。由于福建一带生产中较多用的树种是木荷和柯木,所以我们取木荷和米储(米储是柯木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做为试验材料。2试材与试验方法2.1试材选择木荷、米储为试验材料。木荷气干密度0.638g/cm’,米储气干密度为0.591g八in’2.2试验方法A、将…  相似文献   

3.
木荷防火林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立地、不同年龄、不同起源、不同产区木荷防火林林分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立地条件、年龄、林分起源对木荷生长存在显著影响 ,通过不同产区木荷生长比较分析认为闽西北适宜木荷生长 ,可营造木荷防火与用材两用林  相似文献   

4.
范水荣 《林业勘察设计》2019,39(2):39-41,45
以杉木纯林和枫香树纯林为对照,分析杉木枫香树混交林根系分布状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杉木和枫香树根系,尤其是细根分布层性明显,合理高效地利用了不同土层的水分和养分,两树种根系间关系缓和、协调,使得根系分布扩充、生物量增加,产生了加合效应。这种加合效应有利于混交林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木荷生长与防火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PSS13和MATLAB7.0软件综合分析5个不同年龄段木荷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因子拟合木荷生长曲线,并综合分析木荷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因子,对木荷防火林带开始正常发挥防火作用的初始防火年龄进行确定,得到木荷产生良好作用的防火初始年龄为8年。通过对不同年龄木荷林分比较分析认为,年龄对木荷防火存在显著影响,生长良好的木荷林带有利于森林防火。此外,还提出了木荷防火成熟龄。  相似文献   

6.
木荷天然林分个体类型及材性性状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浙、闽2省选取成一定纬度和海拔梯度的6个木荷天然林分,开展树干形质、树皮形态、木材纹理扭曲度、木材颜色和基本密度等个体类型表型变异及产地纬度和海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荷天然林分个体树皮厚度、颜色、形状及木材颜色等类型多样,除木材纹理扭曲度外,树干形质、树皮形态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在林分间存在显著表型差异,但在林分内个体间变异以木材纹理扭曲度最大,树干圆满度、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最小。木材性状的径向变异研究发现:木材基本密度由髓心向树皮方向逐渐下降,而年轮则先变宽后变窄,15~25年轮为平稳生长期。较高纬度的天然林分其树干相对通直圆满、树皮较薄、木材颜色较浅,而其他性状则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随海拔升高,木荷天然林分具有树干圆满、树皮薄而光滑,但树干通直度低、年轮窄、木材基本密度小的变化趋势。基于中心产区2个不同海拔天然林分个体性状相关分析表明,性状相关因林分所处海拔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高海拔林分中,树皮性状是材性和径生长较好的指示指标,树干圆满的个体树皮光滑且颜色较浅、木材基本密度较小,而树干越通直的个体,树皮颜色越深,径生长也越快;在低海拔林分中,树皮厚度对树皮的其他性状和木材密度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树干通直...  相似文献   

7.
木荷人工林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福建省建瓯市选取1968—1997年间营造的多片木荷纯林和荷杉混交林,系统研究坡位、坡向等生境条件及与杉木混交对木荷人工林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木荷生长和干形影响显著,但对木材基本密度影响较小。相对于阴坡和中坡,阳坡和下坡的木荷其树冠浓密、树高和冠幅生长量较大,干形略有改善,而阴坡因土壤水湿条件较好有利于木荷胸径的生长。与杉木按适当比例(如荷杉比为1∶3)进行混交,可明显促进木荷胸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并改善了干形。通过比较表明:木荷人工林分叉干发生的几率变化在22.50%~35.75%之间,且以0.5m以下的1叉干为主;对于地处阳坡和下坡的纯林及1∶3荷杉混交林,木荷分叉干发生几率相对较小;相对于坡向,坡位对分叉干形成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木荷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由髓心向树皮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5~20年生时开始明显减小,35~40年间达到最小值。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向树皮下降的速度还随径生长量的增加而加快;年轮宽度呈先变宽后变窄的趋势,5~15年为木荷人工林径生长的速生期。据此应选择土壤水肥、光照条件较好的阳坡和下坡林地营造木荷人工林,同时提倡以适当比例混交经营,加强幼林的抹芽除萌...  相似文献   

8.
木荷Schima superba是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的建群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用材树种和防火树种,随着我国木材需求数量与品质的不断提升,木荷在南方各省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林木培育着重追求质量效益,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得到广泛应用,新型轻基质育苗技术也打破了传统育苗理念的束缚.文章着重介绍了木荷的特性、生态和经济价值,对其良种选育、苗木培育、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育技术研究进行归纳,并展望了我国木荷良种选育、种苗繁育以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突破方向,为我国木荷的良种繁育、造林推广以及产业加工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为阴性树种,适宜在林下培育;作为药食两用型木本蔬菜,在发展林下经济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浙江省庆元县的竹口镇、黄田镇、屏都街道、五大堡乡、荷地镇、张村乡、庆元林场千岗坑林区和百山祖自然保护区8个不同海拔地段,选取具有树参自然分布的8个样地,开展树参种群在群落中的结构特征及种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样地中,树参的重要值在5.86~11.31之间;在森林群落的结构中居于亚乔木层,其平均树高为6.16 m,平均胸径为7.35 cm,群落中的优势种通常为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等,树参与木荷间呈显著的正关联(tt_(0.05)=1.86),而与其他43个树种呈不显著的正或负相关。研究认为,树参作为林下经济植物开发宜选择以木荷为主的常绿阔叶树种,并可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针叶树种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等落叶树种。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4个不同产地的5个种批的木荷种子含水量进行测定,经统计分析认为,木荷种子水分测定可用红外线高温烘干法代替国家标准中的低恒温烘干法。这样为木荷种子的水分测定提供了一个快速、准备、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与乡土树种荷木 Schima superba、黧蒴 Castanopsis fissa、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和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为研究对象进行混交试验,研 究苗木叶片超微弱发光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树种的超微弱发光特征值大小总体表现为对照组<单混 种组<双混种组,各树种混种后树种的超微弱发光特征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所有组合中,马尾松 + 黧蒴 + 枫香组合超微弱发光特征值最高。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马尾松 + 黧蒴 + 荷木、马尾松 + 枫香 + 荷木、马 尾松 + 红锥 + 荷木、马尾松 + 红锥 + 黧蒴以及马尾松 + 红锥 + 枫香等组合,各树种内部相互联系程度高, 代谢旺盛,树种组合抗性好,生命力强,是马尾松纯林林分改造的理想树种搭配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东江中上游,对6年生木荷、红锥、火力楠、藜蒴、灰木莲和枫香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生态指标开展观测研究,结果表明:8月,6种树种均表现较强的生活力,保持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10月,6树种均通过降低光合、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逆境。8月平均Pn和Tr要比10月均值分别高71.86%和129.22%,10月WUE却要比8月均值高25.78%。6树种Pn、WUE的平均值高低排序,均表现为木荷〉红锥、藜蒴和火力楠〉枫香和灰木莲,说明木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旱能力,其次为红锥、火力楠和藜蒴,而灰木莲和枫香较低。  相似文献   

13.
在粤北杉木采伐迹地种植红锥、火力楠、南酸枣、枫香、山杜英、荷木等6个乡土阔叶树种,通过杉木萌芽更新形成杉阔混交林,5年后对其林分生长和水源涵养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造林5年后林分郁闭度达到0.9,杉木与阔叶树均生长良好,以南酸枣和枫香的生长表现最佳;6种杉阔混交林的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蓄水特性以及土壤渗透特性远优于杉木萌芽纯林,其中阔叶树种以南酸枣效果最佳,其次是枫香、红锥.  相似文献   

14.
李斌 《林产工业》2003,30(1):33-35
采用南方常见树种马尾松、木荷、枫香、酸枣等进行纵向刨切人造薄木的试制,对工艺参数作了探索,并对胶合条件(胶粘剂种类、基材)及其对胶合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 马 尾 松(Pinus massoniana) 与 乡 土 树 种 黧 蒴(Castanopsis fissa)、 红 锥(Castanopsis hystrix)、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荷木(Schima superba)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为研 究对象设计混交盆栽试验,研究叶片光合和全株光合特征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枫香对马尾松、黧蒴 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树种的光合能力基本表现为从对照组到单混种组到双混种组依次上升 的变化趋势。双混种组合的实际光合能力相比理论值平均提高 15.62%。马尾松 + 黧蒴 + 枫香组合的光合 作用提升程度最大,是本次试验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红壤低丘低效马尾松林林相改造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万年县大黄马尾松林相改造试验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交林分进行树干解析、生物量分析、小气候观测以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枫香林分的生物量及蓄积量最高;各混交成熟林分内小气候差异较小;马尾松+枫香土壤表层养分相对丰富、多种酶活性较高,在改良低丘地区红壤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4种乡土阔叶树种容器苗生长规律及其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苦槠、小叶青冈、枫香与木荷4种乡土优良阔叶树种开展容器苗生长规律及其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苗高、地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苗高在7-9月呈直线型生长,9-11月生长趋缓;地径则在6- 11月呈均匀直线型生长。由木荷容器苗在设施大棚内、外培育比较知,优良的设施条件主要影响出苗期与幼苗期苗木的生长量。并提出了容器苗生产培育中控制苗木生长的时期和节约培育成本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粤北10种乡土阔叶树种生长及根际养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在始兴县进行10种粤北乡土阔叶树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造林3年后幼树的成活率均达到95%;平均树高生长最快的是红荷木Schima wallichi、i火力楠M ichelia macclurei和金叶含笑M icheliafoveolata,平均树高为4.5~5.5 m;樟树C innamomum camphora和深山含笑M ichelia maudiae生长较慢,树高生长不足3 m。冠幅生长最快的是红荷木、枫香Diquidambar formosana、金叶含笑和火力楠,平均为2.5~2.8 m;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木荷Schima superba、深山含笑和樟树的冠幅生长较慢,平均冠幅仅1.6~1.8 m。生长最佳的前5名树种依次是红荷木>火力楠>金叶含笑>枫香>山杜英。土壤根际土速效N、P、K养分含量较高的前5名树种依次是樟树>红荷木>石栎>火力楠>深山含笑,木荷和山杜英根际土速效养分较低。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荷木、火力楠和金叶含笑在粤北地区生长较快,保持水肥能力较强,适于在粤北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郑少华 《防护林科技》2012,(5):46-47,54
为了探索防护林阔叶树造林的树种,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了不同海拔阔叶树造林树种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适应的阔叶树造林树种有木荷、枫香、杜英等3种,其适应性好,生长量高,造林成活率均在87.5%以上。防护林造林应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宜的阔叶树造林树种,才能发挥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连南县板洞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属常绿阔叶林类型,分布6个群落,优势种及建群种为红锥和白锥、红楠和华润楠、木荷、木莲和毛桃木莲、枫香和大果马蹄荷等,并调查了群落主要树种的生长情况,分析和阐述了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