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螯螯虾的养殖 1985年始于澳大利亚。由于该虾食性杂、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食率高 (腹部占总体重的 4 2 %~4 7% )、耐长途运输、鲜活上市、人工繁殖设备简单、成本低、技术条件难度不大 ,引起世界各国水产界的广泛兴趣 ,现已扩展到美国、法  相似文献   

2.
红螯螯虾     
  相似文献   

3.
红螯螯虾又称淡水龙虾,俗称澳大利亚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其特点是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且肉质细嫩,但耐低温性差,养殖产量不高。1.人工繁殖(1)亲虾选择选择附肢完整,躯体光亮,活动力强,个体重75克左右的成虾,雌雄亲虾的性别比为2~3:1。(2)雌雄区分雌虾生殖孔在第三步足基部,雄性生殖突在第五步足基部;雄虾螫足粗大,前端有明亮、柔软的红色薄膜,雌虾螫足较小,一般无红色  相似文献   

4.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热带水域,是世界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目前国内对其养殖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持红螯螯虾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产量及质量优势。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秉承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先进生产理念,对推动红螯螯虾国内养殖规模扩大化、产品优质化、养殖模式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生物学特征、生态养殖、病害防御等方面介绍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从池塘准备、虾苗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御及成品虾捕捞等方面总结了其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虾塘种稻模式可在保持池塘养殖规模的同时,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虾塘养虾与利用水面种植水稻的双增产双丰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本研究从虾苗投放、水稻品种、水稻栽种、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捕捞上市、水稻收割等方面将该技术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共6 670 m2的虾塘内放养体长1 cm的红螯螯虾苗,每667 m2放养5 000尾,养殖6个月后每667 m2产出商品虾126 kg,获得收益12 600元。通过浮板的形式共种植水稻480 m2,产出水稻349 kg,米200 kg,稻米售价20元·kg-1,共获得收益4 000元。若以池塘面积计算,每667 m2产出稻米为400元。若以浮板面积计算,每667 m2产出稻米为5 558元。667 m2总成本为7 700元。即该养殖模式不影响虾的产量,667 m2可增收5 300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69(若以浮板面积计算,则增收更高)...  相似文献   

7.
池养澳大利亚红螯螯虾的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红螯螯虾的食性分析表明,红螯螯虾为底栖要食性动物,不同体长的个体均可以摄食浮游植物的死的(煮熟)浮游动物,但较少摄食活的浮游动物,这与它们的摄食方式有关。红螯螯虾对人工投喂的不同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的摄食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寿国成 《农家顾问》2006,(10):55-56
克氏螯虾又名淡水龙虾,近几年,克氏螯虾出口量猛增,在国内也越来越受欢迎,逐渐成为畅销水产品,价格一路攀升。克氏螯虾饲养管理较为容易,饲料来源广,生长快速,疾病少,个体大,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养殖前景。1.池塘准备(1)池塘条件。克氏螯虾对养殖池塘要求不高,各种池塘均可养殖。  相似文献   

9.
对同一苗种来源、同样饵料投喂的红螯螯虾,分别采用池塘和稻虾综合种养2种模式进行养殖,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红螯螯虾,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2种养殖模式的红螯螯虾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K、Zn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Mg、Se和Cu矿物元素含量,池塘组红螯螯虾均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2种模式养殖的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池塘养殖和稻虾共作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水温对澳大利亚红螯螯是摄食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30℃之间,红螯螯虾的摄食率和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高而增加,并且在25-30℃之间增加最快;在34℃时呈下降趋势,低于10℃就停止摄食。因此,红螯螯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并初步证实红螯五角星是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适温范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柳富荣 《农家顾问》2008,(12):42-43
克氏原螯虾俗称淡水小龙虾,食性杂,适应性强,市场火爆,价格攀升,养殖前景广。近年来,湖南沅江市一些农户进行池塘和稻田养殖,取得较好效益。一般池塘养螯虾,每667平方米产量400千克、利润2000元左右。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红螯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尾节无中间刺,尾扇五瓣。雌虾第三对步足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生殖乳突。红螯虾有明显的昼伏夜行习性,喜攀缘、嬉闹。  相似文献   

13.
克氏螯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螯虾又名淡水龙虾,虾壳可提取虾青素,虾肉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近几年,克氏螯虾出口量猛增.在国内也越来越受欢迎,逐渐成为畅销水产品。价格一路攀升。克氏螯虾饲养管理较为容易。饲料来源广,生长快速,疾病少,个体大,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红螯螯虾抱卵率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进  温海深 《现代农业科学》2009,(4):193-194,196
侧重研究了温度对亲虾抱卵率和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红螯螯虾的抱卵率有明显增高;在22~32℃温度范围内,进行红螯螯虾孵化时,尽量提高水温,但要经常换新水,并保证充足的溶氧。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红螯虾幼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红螯虾幼体体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可用W=-0.1666+0.0316t来模拟,日增重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体长与时间的相关形式为L=1.0743+0.0578t,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形式为W=-0.0879+0.3642L。红螯虾幼体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对饵料具较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混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与红螯螯虾生长特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为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空间利用率及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提供参考。【方法】在密度为1 000只/667m2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塘中混养不同密度(低密度600只/667m2、中密度900只/667m2、高密度1 200只/667m2)红螯螯虾,分析混养状态下红螯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结果】红螯螯虾混养密度600只/667m2、900只/667m2、1 200只/667m2的回捕率分别为83.58%、81.17%和73.04%,高密度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红螯螯虾平均体质量随混养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低中高3个混养密度组红螯螯虾体质量分别为55.27 g/只、45.47 g/只和31.82 g/只,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红螯螯虾平均产量分别为27.72 kg/667m2、33.22 kg/667m2和27.89 kg/667...  相似文献   

17.
总结克氏螯虾人工养殖技术,包括池塘选择、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节、日常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内容,以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克氏螯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或淡水龙虾.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刺蛄科.原产北美洲,1918年由美国引进日本,1929年由日本移植到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克氏螯虾由于适应性广、繁殖力强,自然种群发展很快,产量逐年增加.但因该虾有掘洞穴居的习性,人们顾虑大量繁衍会对池塘和农田水利设施造成较大破坏;加上该虾外壳较硬,食用率偏低,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不仅没有对该虾进行开发利用,反而把它当作敌害或低质虾类加以清除.事实上,克氏螯虾具有八大优点,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克氏螯虾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克氏螯虾(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整理、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捕捞与运输等内容,以期为采用稻田养殖克氏螯虾方式的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lii (Girard)]是淡水螯虾的一个种,属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拟河虾科、河虾属.在我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适宜它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克氏螯虾具有耐低氧、生命力强、杂食性等生活习性,理论上可以高密度养殖.池塘养殖已有较多报道,但未见在水泥池中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详细报道,本项目利用繁育蟹苗的水泥池进行试验,探索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克氏螯虾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