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三维绿量—城市森林评价指标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绿量又称绿化三维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城市森林的三位绿量的测算研究是城市绿化环境效益评价的基本前提,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对三维绿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提高三维绿量的措施进行了阐述,为以后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取5种沈阳城市森林主要常见绿化树种,并从每个树种中选取其主要形态指标,通过主要形态指标研究分析影响沈阳市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主导因子,并得出简易的回归方程用来计算三维绿量,为三维绿量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利用既得的沈阳市5种城市主要常见绿化树种的测量数据,采用合理的方法获取影响沈阳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主导因子,并对其进行简单的逐步回归.结果表明:5个不同树种中其形态因子与三维绿量的决定系数R2在0.674~1.000.影响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主导因子是胸径和树高,并回归出计算三维绿量的简单方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城市森林树种配置以及后期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维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城市三维绿量的测算是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研究和环境效益评价的基本前提,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主要在进一步明确城市森林三维绿量概念及提出意义的基础上, 对目前三维绿量的主要测算方法进行阐述与总结, 并指出现有三维绿量测算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对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对城市森林三维绿量的研究丰富城市森林评价指标, 为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研究以及城市森林布局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绿量的测量方法,包括叶面积绿量的测定方法和利用航空、航天遥感估算三维绿量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在叶面积绿量和三维绿量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着的对绿量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同等问题。提出绿量估算的总体自动化、预测绿量的变化趋势等今后待加强研究的内容,指出应用遥感技术研究绿量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5.
昆明市大观河岸植被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昆明市大观河岸植被三维绿量及生态效益定量化研究,为城市滨河绿地生态改善提供指导,为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采用逐株实测的方法,测量每株植物的树高、枝下高、冠幅、胸径、树形等,运用上海绿量研究所得绿量方程计算植被三维绿量,通过三维绿量换算产生的生态效益,包括释氧固碳量、吸收SO2量、滞尘量、蒸腾量。结果表明:大观河岸植被中绿量最大的是乔木,乔木中以落叶乔木绿量占多数。生态效益以乔木的释氧固碳量、吸收SO2量、滞尘量、蒸腾量为最大,灌木和草本的非常小。河岸植被三维绿量的大小与植物树种组成、树龄、植物配置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街道走向、高宽比及行道树三维绿量对街道空间微气候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城市街道的合理规划布局,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行人热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ENVI-met软件,运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比较不同街道人行空间的热舒适差异,分析行道树三维绿量对生理等效温度(PET)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街道高宽比和三维绿量在上午对热舒适均无显著影响;中午和傍晚则对热舒适具有显著影响,且热舒适随三维绿量和街道高宽比的增大而提高,其中街道高宽比对热舒适的作用较为强烈。2)随三维绿量的增加,PET值的增长逐渐减缓;当三维绿量达到2 864.07 m3时,PET值几乎不再增加。3)夏季高温时段,在街道高宽比为0.25的街道中,种植三维绿量在317.35~2 864.07 m3的行道树可以使热舒适达到“温暖”等级。因此,在热带城市,处于夏季高温的街道环境中,单一环境因素的调整无法充分满足热舒适的改善需求,而行道树绿量和街道高宽比两个因素的综合调控可以最大程度优化人行空间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样方调查将福州沙滩公园木本植物群落划分为8种类型,应用生态学方法计算24个群落的特征值和群落三维绿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各群落特征值与群落三维绿量的关系,确定影响群落三维绿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群落乔木层平均冠高、优势种平均树高、乔木层平均胸径和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是影响三维绿量的主要因子。另外,公园中的8种人工群落乔灌层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明显,公园绿化的植物种类较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综合性居住区帝湖花园为样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1个样点,实测风温湿度等微气候数据。选取建筑高度、天空视域因子SVF、三维绿量、绿地垂直结构类型四个影响参数与风温湿值进行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综合研究不同建筑和绿化布局对居住区微气候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建筑高度、SVF、三维绿量、绿地垂直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居住区温湿度变化的重要因子;温度与SVF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楼高、三维绿量呈负相关性;相对湿度与楼高、SVF呈显著负相关性,与三维绿量呈正相关;SVF每增加10%,气温上升1.01℃,相对湿度降低1.8%;乔灌草和纯乔木的绿地类型具有更好的降温增湿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并为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部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风景游憩林常见树木空间分配特征,揭示风景游憩林树种空间分配策略规律,为提高风景游憩林景观健康和生态效益提供依据,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以900 m2样方为单元,在广州随机设置风景游憩林群落样方,利用手持激光雷达扫描仪进行每木调查,测算三维绿量和林下游憩空间量,再进行不同区位和不同类型风景游憩林的空间分配特征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位和类型风景游憩林的空间分配特征相似。城郊风景游憩林根据不同观赏游憩功能需求以及不同树种的空间分配特征来配置;树冠三维绿量和林下游憩空间存在总体协同但局部矛盾的关系,三维绿量的增大能有效提高树木的生态效益,但同时也可能压缩了林下游憩空间,减少了居民享受树冠带来的降温减热等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卫星图片,通过抽样调查法,调查获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主要城市绿化树种的物种及其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并通过回归模型建立形态指标与三维绿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形态指标的数量结构总体呈正态分布格局,并以树高5 m~15 m、胸径10 cm~30 cm、冠幅3 m~9 m上的绿化树种数量最多,分别达到49.41%~95.61%,53.77%~89.04%和64.36%~64.04%,表明成都市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具有径阶结构稳定性。2)树种的单株三维绿量与其树高、胸径和冠幅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并以冠幅与单株三维绿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布在0.801~0.909;3)根据主要绿化树总的株高、冠幅和胸径的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建立的以冠幅为自变量和冠幅与树高共同为自变量的两种模型,其模型R~2值均在0.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对扬州古运河生态林地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典型配置模式进行试验分析可知:绿地遮光效应的大小主要是由植物种类、生长状态及空间配置方式等综合因素决定;与种植结构关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蒸腾作用强且绿量大的植物构成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其它模式。绿地主要植物种类相同,复层林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单层林;不同植物的绿量、树形、树冠大小等结构特征不同;植物蒸腾作用能力是影响绿地增湿效应的重要因素;绿地CO2吸收率的大小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且由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与植株的三维绿量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2.
以LAI-2000冠层分析仪的应用为基础,对上海园林几种主要常绿阔叶树木黄杨Buxus sinic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单株植物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基径/胸径、三维绿量等形态特征数据和叶面积指数(ILAI)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形态特征数据之间均有显著性正相关;黄杨受修剪影响,单株ILAI与形态特征数据无显著相关性,但叶总量与树高、三维绿量有极显著正相关;桂花和广玉兰单株ILAI与树高、三维绿量有极显著正相关;香樟随树木成长枝干横向生长的影响,单株ILAI与树高呈显著负相关,但其叶总量与形态特征数据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平均单株ILAI灌木类大于乔木类,而平均单株叶总量却恰恰相反;反映出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其树枝叶片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差异的。同时,根据上海植物园多年的单位叶面积生态效益数据,结合相关ILAI方程,建立了单株植物生态效益模型公式。  相似文献   

13.
对比生态街区,顺应自然演变而来的历史街区的绿地率远达不到当今的规划标准,二维绿量评价标准也不能完全反映历史街区的生态效益。为此,从历史街区二维绿量标准适宜性分析出发,通过三维倾斜摄影和实地调研采集植物物种和空间信息,以生态标准规划建设的生态街区为对照样本,利用模拟方程测算2块试验样地绿容率数据,对比分析历史街区是否绝对不生态。结果表明,历史街区在单位绿地面积上比生态街区可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更具有绿量优势:1)历史街区乔木在群落配置上更具多样性特征;2)历史街区乔木总叶面积占比更大;3)历史街区给予乔木的时空效益更多;4)历史街区拥有更丰富的立体绿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利于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的历史街区绿量优化策略,旨在为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市黄埔古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内植物资源的实地调查与测定,计算评价了其植物景观的重要值、多样性及三维绿量等特征值。结果表明:黄埔村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共有84科194属215种,且乔木灌木草本数量配置均匀,但藤本应用较少;其中乔木优势种以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黄葛树Ficus virens、木棉Bombax ceiba等为主,灌木以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等为主,草本以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银边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芭蕉Musa basjoo等为主。该村植物观赏多样性与季相多样性表现良好,但生活型多样性指数较小,仅为0.697 2;景观空间类型缺乏水平郁闭景观空间的营造。该村植物景观三维绿量分布以乔木占绝对优势,单位面积绿量整体较低且分布不均,它与乔木盖度、植物数量、灌木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0.805、0.794。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绿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城市绿量研究现状与估测绿量的方法,探讨了绿量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绿量植物群落调节热舒适度的效果,对福州市闽江公园(南园)的20个乔灌草群落样方进行绿量与生理等效温度PET值的测算,并对绿量与PE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群落中,每百平方米绿地总绿量小于800 m3时,总绿量越大,群落调节热舒适度的效果越好,每百平方米绿地总绿大于800 m3时,绿量变化不影响热舒适度。乔木绿量占比达0.9时,群落改善热舒适度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增加绿量这一生态效益指标,介绍了绿量的计算公式、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应用归类法构建了630种常见园林树木的绿量计算模型和绿量模型数据库。在富平淡村生态规划项目的植物群落规划中,应用绿量率来控制植物群落规划的比例和数量,从而验证了绿量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S305)的绿化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研究常见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率,并建立了25种常见公路绿化植物的绿量率模型,以期为公路绿化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基础分析与参考。结果表明:阔叶乔木的绿量率在3.02~4.80之间,针叶乔木的绿量率集中在4.00~6.00之间,灌木植物的绿量率较小,但是种植紧凑的绿篱绿量率达到3.94;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绿量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群落。  相似文献   

19.
绿量测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绿量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指标,对绿量的研究是园林绿化实践的前提。文章介绍了绿量指标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发展过程,对现有的绿量测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叶面积指数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论述了绿量与环境效益、景观效果的关系,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并对绿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是由绿量决定的,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叶面积的大小。一棵大树的绿量,是相同种类一棵小树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长才能达到的。乔灌草合理配植的绿地,生态绿量远大于草坪的平面绿量,大树产生的生态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据科学测定,大树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