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和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混合发生的梨园,应用苹果蠹蛾性诱剂、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监测和防治两种害虫。试验设置3组诱捕器,分别为苹果蠹蛾性诱剂诱芯单独放置、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单独放置、以及同一诱捕器同时放置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比较不同诱捕器处理诱蛾效果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梨园没有诱捕到苹果蠹蛾成虫,即没有苹果蠹蛾发生;但苹果蠹蛾性诱剂能显著提高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诱虫能力。本研究表明苹果蠹蛾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虫效果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在田间应用可以更好的监测和控制梨小食心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分别与5%鱼藤酮、10%烟碱、5%除虫菊素、0.6%氧苦.内酯、荧光增白剂BA混配饲喂茶尺蠖2龄幼虫的方法进行杀虫活性增效研究。结果表明:EoN-PV与0.6%氧苦.内酯混配,增效比达到1.57,表现出良好的杀虫增效作用;与荧光增白剂BA混配,缩短了致死中时间,提高了茶尺蠖幼虫的染毒致死率。  相似文献   

3.
质型多角体病毒与Bt混用防治赤松毛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与Bt混用,可迅速降低赤松毛虫幼虫的取食量,提高杀虫效果。与单用CPV相比,处理后第5天幼虫的排粪量约为单用CPV的2/3~1/2,LT50值最大差3.6天,LT90值最大差6.9天。  相似文献   

4.
苹果蠹蛾性诱剂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提出了苹果蠹蛾羽化期、幼虫蛀果期(幼虫防治适期)、发生量预报方法和虫情监测方法,确定了苹果蠹蛾发生范围、发生面积、疫区面积、保护区面积,对开发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控制苹果蠹蛾危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建德、遂昌、苍南三种源地的水团花一年生播种苗的抗寒性进行比较研究,测定其在4、0、-4、-8和-12℃5个温度梯度处理下离体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植株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3种源地植株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均有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低温半致死温度为:建德-3.49℃、遂昌-2.4℃、苍南-2.23℃;3种源地水团花的抗寒顺序依次为:建德遂昌苍南。  相似文献   

6.
新疆伊犁地区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监测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新疆伊犁地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在不同管理水平果园的发生期及发生量,评价性信息素诱捕器作为苹果蠹蛾监测预报手段在该地区的可行性,分析温度和湿度对苹果蠹蛾成虫捕获量的影响及果园管理水平与苹果蠹蛾危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伊犁地区1 a可见3代苹果蠹蛾成虫。捕获量与温湿度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果园管理水平与苹果蠹蛾发生程度密切相关(P0.01)。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苹果蠹蛾成虫有一定的诱捕效果,对发生期监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分别与5%鱼藤酮、10%烟碱、5%除虫菊素、0.6%氧苦·内酯、荧光增白剂BA混配饲喂茶尺蠖2龄幼虫的方法进行杀虫活性增效研究。结果表明:EoN-PV与0.6%氧苦.内酯混配,增效比达到1.57,表现出良好的杀虫增效作用;与荧光增白剂BA混配,缩短了致死中时间,提高了茶尺蠖幼虫的染毒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zura suppressatia nucleopolyd rovirus,BusuNPV)的不同毒株进行了比较研究。毒株LF,SF,WF对2~3龄油桐尺蠖幼虫的LC50分别为4.39×104,6.65×104,1.02×105PIB/mL;LT50分别为5.59,5.69,5.17 d。各分离株均为单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0.195~0.246)μm×(0.054~0.072)μm,多角体直径为0.85~1.50μm。对BusuNP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单酶解时,除EcoRⅠ外其它内切酶酶解条带均较少,分子量大,不易进行分离株比较。双酶解BusuNPV全基因组序列时,DNA充分被消化,条带较多,但各分离株的酶切条带数目、大小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9.
通过应用白僵菌 (Bb)、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 (LxNPV)、苏云金杆菌 (Bt)和溴氰菊酯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合粉剂对木毒蛾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比较试验 ,筛选出Bb与LxNPV(2× 1 0 6PIB·g-1)、Bt(1 4 0× 1 0 8·g-1)和 0 0 5 %溴氰菊酯(D)粉剂 ,以 2∶1∶1∶1比例混合粉剂防治效果最好 ,平均效果达 92 1 % ,较 4种单剂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为探索配制木毒蛾复合生化杀虫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生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和苹果蠹蛾性诱剂田间诱蛾药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苹果蠹蛾性诱剂、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测报和防治苹果蠹蛾和桃小食心虫2种害虫,试验设置2组诱捕器,分别为单放苹果蠹蛾性诱剂和单放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芯各1枚,以及1个诱捕器内放入苹果蠹蛾性诱剂和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各1枚,比较不同诱捕器处理诱蛾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苹果蠹蛾性诱剂单用诱芯,诱集雄虫的数量平均占到总量的21.10%;苹果蠹蛾与桃小食心虫诱芯合用,诱集苹果蠹蛾的数量平均占到总量的78.90%,2种方式存在极显著差异。苹果蠹蛾性诱剂在和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合用时,对苹果蠹蛾的诱捕能力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为害后诱导核桃果皮产生的防御应答响应。[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酶标仪微量法分析核桃果皮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防御酶的活性以及苹果蠹蛾与核桃的互作关系。[结果]核桃果皮被苹果蠹蛾蛀食后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在为害24 h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为害48 h时可溶性糖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次生代谢物质胡桃醌、单宁的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胡桃醌在为害48 h时含量达到最高,为976.68μg·g-1,是对照的1.44倍;单宁含量在24 h时达到高峰,为4.11 mg·g-1,是对照的1.33倍;类黄酮的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4 h时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为害12 h时,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72 h时CAT活性达峰值,为55.97 U·min-1·g-1,是对照的1.45倍;P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72 h时...  相似文献   

12.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ia Chao)是四川省森林第一大食叶害虫,近年来每年都以较大面积的发生,严重威胁长江中上游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防护林的建设成果.用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ia Nulc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PoNPV)防治蜀柏毒蛾危害是我省蜀柏毒蛾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但由于PoNPV产量的限制,使我省蜀柏毒蛾生物防治的发展受到制约.荧光增白剂Tinopal LPW、VBL、灭幼脲等作为增效剂可显著提高昆虫病毒的毒力,达到增效的作用~([1-5]),但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灭幼脲和敌百虫作为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效剂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木毒蛾(LymantriaxylinaSwinhoe)核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工艺中,添加对其它的有益昆虫无危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的辅助剂,对LxNPV有一定的保护、增效作用。实验表明,加入甲基纤维素M450,可加强病毒粘着和附着作用,增添荧光素钠或虫胶色素和活性碳作为载体吸附病毒颗粒体有增强对阳光的保护作用,增加各种辅助剂的LxNPV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原始活性残留率高于未增加任何辅助剂的LxNPV。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武威地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的发生规律,以21年苹果园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3年通过性信息素监测法对园内苹果蠹蛾成虫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对苹果蠹蛾成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武威地区一年发生2代,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和8月初;温度、湿度、降雨量对苹果蠹蛾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影响,苹果蠹蛾的诱捕量随温度的升高、湿度的降低而增大,随温度降低、湿度增大而减少;春季降雨较少时,苹果蠹蛾的发生量较多,而在降雨量较集中的夏季,发生量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和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 dispar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LdNPV)混用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毒杀效果,室内联合作用时Bt稀释16 000倍对LdNPV仍具有增效作用,LdNPV浓度2.5 ×107,2.5×106,2.5×105 OBs/mL均对Bt有增效作用;LdNPV浓度2.5×104,2.5×103OBs/mL对Bt则分别表现为相加和拮抗作用.林间套笼试验结果表明,Bt与LdNPV混用死亡高峰期出现在第8天,死亡率为11.57%,混合处理14d的累计死亡率为69.65%,均高于单剂.灌木喷洒试验结果表明,Bt和LdNPV混用的死亡高峰期有2个,分别为第5天和第16天,而Bt和LdNPV单剂的高峰分别出现在第6天和第18天.平均虫口密度降低率以混合处理最高,为38.67%.本试验证明Bt与LdNPV混用对舞毒蛾具有增效作用,并能弥补单剂缺陷.  相似文献   

16.
英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CPGV的病毒对苹果蠹蛾有特效,而对捕食性昆虫和螨类无害 CPGV如同其它几种摄食性病毒粒子那样,能引起幼虫迅速感染并死亡,但允许第  相似文献   

17.
利用构建的BL21-28a-BtCry1Ab基因工程表达菌,优化表达BtCry1Ab毒素蛋白,表达菌裂解后的粗产物与OrerSNPV以一定的浓度混合饲喂3龄灰斑古毒蛾,测定出不同比例复配后的杀虫效果。生测结果表明:BtCry1Ab与Orer-SNPV不同复配比例均能够取得很好的毒效。当OrerSNPV浓度为5.0×106PIBs/mL、BtCry1Ab蛋白浓度为20μg/mL时,对3龄灰斑古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比单用Orer-SNPV缩短3.2 d,90%死亡时间(LT90)缩短3.8 d。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利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SuNPV)来防控危害桉树的油桐尺蠖的方法,以一定浓度的病毒感染室内人工饲养的油桐尺蠖幼虫,幼虫致死后分离提纯其上病毒并使其增殖,对所用增殖病毒感染的幼虫观测幼虫死亡率,并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半致死量LD50、半致死时间LT50。结果表明BuSuNPV专一性强,对危害桉树上的油桐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浸染力;病毒的增殖量随龄期增加而加大,2~5龄幼虫病毒的增殖量为2.06×105PIB~1×108PIB/虫,所增殖的病毒特异性强,对油桐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其LC50=2.15×104PIB/mL,LD50=8.395×103PIB/头,以1×107PIB/mL感染3龄幼虫的LT50为6.7 d。说明用室内人工饲养的油桐尺蠖幼虫来增殖的BuSuNPV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可考虑进一步开发利用用于林间防治该害虫。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木本蔬菜香椿的产量和质量,以湖南省湘乡市湘之椿农作物有限公司的矮化香椿为试验材料,施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KH_2PO_4)叶面肥,然后对香椿地径、老叶长度、小叶长度、小叶数量及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氮(N)、磷(P)、钾(K)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的KH_2PO_4对香椿生长及营养成分促进作用明显,浓度在0.5%~1.5%之间的叶面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香椿的地径、老叶长度、小叶长度和数量,各指标随施肥浓度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当其浓度超过2.0%时,KH_2PO_4对香椿老叶生长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KH_2PO_4对于老叶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N、P、K含量的提高均有显著效果。综合分析认为,浓度为1.0%的KH_2PO_4对香椿老叶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KH_2PO_4处理下的香椿叶片中的N、P、K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5个观赏雷竹变型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低温胁迫对5个观赏雷竹变型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不同雷竹变型的低温耐受生理学特性,为观赏雷竹引种和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将5个雷竹变型叶片于7个温度(0、-5、-10、-15、-20、-25、-30℃)下处理24 h,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经Logistic方程拟合获得5个雷竹变型的半致死温度(LT50),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探究5个雷竹变型的生理指标与温度的相关性以及抗寒能力。[结果 ]5个雷竹变型的相对电导率曲线均符合典型的"S"型曲线,LT50为弯秆雷竹(-18.73℃)细叶乌头雷竹(-17.09℃)黄条雷竹(-16.98℃)黄皮雷竹(-16.82℃)花秆雷竹(-14.57℃)。5个雷竹变型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MDA、脯氨酸含量均随温度的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在第1主成分中载荷量较高,而SOD和POD活性在第2主成分中载荷较高。[结论 ]5个雷竹变型耐寒性综合排名为:弯秆雷竹细叶乌头雷竹黄皮雷竹黄条雷竹花秆雷竹。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和抗氧化酶(SOD和POD)在雷竹耐寒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