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业农村部于3月5日印发《2019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发布玉米、大豆、水稻、小麦4大作物绿色品种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大豆高产品种规模化示范、机收籽粒玉米、抗赤霉病和节水抗旱小麦观摩,以及优质小麦、优质水稻食味品质鉴评推介等活动,推动品种  相似文献   

2.
《河北农业科学》2006,10(3):I0002-I0002
张文英(1957-),男,研究员,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玉米研究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二级学科带头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河北省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河北省玉米育种重大专项主持人;河北冀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冀丰玉米分公司董事长;河北省人事厅专家扶贫团成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专家技术服务团成员。先后从事小麦高产栽培、小麦模式化栽培工作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九五”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河北省重大课题“高产、…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研究的比较多的模式作物所获得的分子遗传学信息,进而作为较复杂生物基因组研究的基础,是现代分子遗传学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此,重点介绍了模式作物拟南芥、玉米和水稻在种子发芽方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概述了小麦穗发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分析了根据小麦与模式生物在基因组上的共线性,利用比较分子遗传学手段,将拟南芥的ABI3和玉米的VP-1基因作为小麦抗穗发芽的候选基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部日前召开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会。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表示,经过近年的努力,各作物联合攻关组在种业基础理论与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发掘与育种材料创制、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培育出一批适宜机收籽粒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节水及抗赤霉病小麦等突破性新品种,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和育种新材料。马爱国表示,种业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水稻和小麦,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食品、饲料、化工原料等重要原材料.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来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及MAS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MAS的局限性,也展望了未来MAS的发展前景和优势,为我国种业企业服务或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科研育种是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从1950年到2010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科研育种创新乏力、发展缓慢、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河南小麦、玉米育种为例,每年申报参加品种审定预备试研的小麦品种超过300个、玉米品种超过  相似文献   

7.
柯豹 《北京农业》2012,(22):49-50
<正>太空育种成效显著"神九飞船我们搭载了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作物种子,这些种子随神九返回舱一起回来。"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负责人、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生说。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太空育种,又称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日益成熟,已利用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多种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  相似文献   

8.
<正>本报讯近日,山东省正式启动超高产小麦、玉米创建工程,计划培育超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预计到2020年带动山东粮食增产40亿斤。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介绍,"超高产小麦创新示范工程"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领衔的跨单位、跨学科创新团队成功中标,"超高产玉米创新示范工程"则由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领衔的团队承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承彦说,团队将完善现代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超高产小麦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15年6月,是相对独立运作、服务企业、结构松散、任务紧密的科研团队。团队建设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玉米品种培育为核心,整合全院玉米资源研究、抗病虫鉴定、玉米育种技术(分子育种、单倍体技术等)、制种(种子加工)技术、单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新品种测试示范等方面的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商业化育种模式。团队按"首席专家、核心决策专家、技术研发组"三级结构进行设计,形成"金字塔"组织模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团队成员来自院玉米研究所、作物资源研究所、植  相似文献   

10.
<正>盐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全球约6%的土壤受到盐分胁迫,提高作物耐盐性,是许多作物的育种目标之一。大麦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4大谷类作物,在禾谷类作物中耐盐性最强[1-4]。分子育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作物改良的基础技术[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作为前沿作物育种技术,正逐渐成为作物育种的主流[6]。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即寻找控制数量性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一段时间,"超级"一词在我国种业界已成为热议的话题,从"超级稻""超级小麦""超级玉米",到国家科技部、农业部重大育种科研课题的立项,可以说,"超级作物"育种俨然已成为体现我国目前较高科研水平和育种目标的代名词。但业内同时也有一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农业》2013,(14):55
<正>多家种业上市公司近日纷纷公告,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的牵头下,国内12家种业龙头企业拟联手打造"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平台",以保持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的国际领先地位。据隆平高科披露,公司日前与神农大丰、丰乐种业、荃银高科3家上市公司以及中种集团、湖北种业、金色农华等其他8家非上市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组建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平台的框架协议,各方将  相似文献   

13.
种业平台     
杂交小麦育种技术突破将创造巨大的种业市场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据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分析,2006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在3.49亿亩,如果按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50%计(达到杂交水稻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提高作物单产、改良作物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增加作物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及强优势杂交种创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第一批启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等三个项目。  相似文献   

15.
国内种业最大规模研发中心—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7月8日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中科院院士张启发担任该中心主任,带领一批具有全球种业研发工作经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致力于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和重要性状形成基因是分子育种工作的两个核心要素。相对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分子育种的迅猛发展,马铃薯还处于常规育种向分子育种的转型阶段,尤其需要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挖掘并充分利用重要性状调控基因在辅助育种中的作用。简要总结了近5年上述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重要成果,简要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分子育种面临的瓶颈问题,以期为马铃薯遗传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资》2012,(12):3
<正>本报讯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的通知》,支持优势企业加强商业化育种及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能力。今年将率先启动水稻、玉米、小麦三个项目。据悉,该专项实施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体系,择优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较强、育繁推一体化,对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积极推动企业整合现有种业资源,创新种业发展模式,提升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天禾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安徽省种子总公司改制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注册资本一亿元,是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中国种子行业AAA级信用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天禾"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拥有全国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和专家团队,培育了一大批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优良品种。近年来,天禾大力整合涉农资源,确立"打造中国农业服务第一品牌"的目标。按照"创新模式、构建体系、打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品种的优质化成为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育种从过去单纯注重产量到现在产量优质并重,其核心动力还是来自市场端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使得加工企业不断改良产品,加工企业新的原料要求又进一步引导了种植端的品种改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企业、消费者都享受到了实惠。让玉米更加"美滋滋"麦当劳、肯德基的炸鸡因其外皮酥脆、肉质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