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水助燃节能炉是通过巧妙的多层次进风,使空气在燃料顶部高速回旋式流通,供氧大幅度增加,火焰温度急剧升高,水在炉内快速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氧气助燃,从而达到从上往下充分气化燃烧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2.
《技术与市场》2003,(9):19-19
燃水喷火节能炉应用了物理及化学原理,根据水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氧气助燃,以煤为热源,在水中加入催化剂,使水进入炉内释放能量燃烧,从而达到煤气同样的效果。它的普及和推广,前景十分看好,预计它将很快进入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3.
机械博览     
光能发动机日本通产省机械研究所利用阳光或相当阳光波长的氙灯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动能来驱动发动机。当光线透过透明的发动机外壳照射在三个化学反应室上时,里面的化学物质便会分解成一种能产生高压并使活塞工作的二氧化氮。这种发动机适宜海岛气象站及人造卫星使用。水能发动机英国弗良西斯·科尼什宣称,他发明了一种用水而不用汽油作燃料的发动机,其功率为18千瓦。该机在代替油箱的水箱液面下有一个铝制圆筒形转子,同时一根裸铝线被推向转子。当铝线和转子之间施以电流时,铝线便在水中放电使水分解成可燃烧的氢气和氧气,将这些可…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能源,氢气的优点显而易见。有人将氢气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因为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氢气的燃烧热值高,相同质量的氢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更为重要的是,氢气是一种可储存的能源载体。  相似文献   

5.
《绿色大世界》2009,(1):21-21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利用在植物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来复制光合作用的关键过程,为利用阳光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此技术性突破可以革新再生能源行业的制氢工艺,从而可以利用阳光来大规模生产清洁的绿色能源——氢气。  相似文献   

6.
以木材剩余物构成阴燃床的燃烧材料,在阴燃实验装置中进行阴燃传播实验,利用热电偶测量阴燃传播速度,采用气相色谱仪检测阴燃特征气体组份.并分析了阴燃方式、空气流速和加热功率对阴燃传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阴燃的传播速度随着氧气浓度、空气流速、加热功率的增加而提高,阴燃初期主要特征气体为CO<,2>和CO,氧气浓度是控制阴燃向有焰燃烧的关键参数,逆向阴燃在向有焰燃烧转变时需要的氧气浓度高于同向阴燃.  相似文献   

7.
第五讲 火险天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森林燃烧”的讲座中,曾谈过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一定温度(火源)和氧气(助燃物),如果三者缺一,森林就燃烧不起来。但森林是生长在一个开放性系统的自然环境中,并不是密闭的,当森林发生火灾时,一般来说氧气的供给是不缺乏的,同时也是无法进行人为控制的,所以在防火季节内,对氧气是很难进行考虑的,而主要涉及到的是,发生森林火灾的火险天  相似文献   

8.
涂料新品     
由水制氢的新型催化剂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企盼能够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制造氢气,因为氢气燃烧时只产生水,不产生任何污染物,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之一。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催化剂,以提高光分解水制氢的效率。尽管现已发现很多有效催化剂,但没有一种属于实际可行、既便宜又稳定的催化剂。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社奎斯诺大学化学家卡恩和他的学生向电解水催化剂二氧化钛中添加碳,增加其吸收可见光的能力,使催化剂将光分解水制氢的能力提高了8倍,达到8.5%。尽管这一效率仍低于美能源部规定的商业上可行催化剂10%转换率的基准点。但卡恩的研究小组有望克服这一困难,使其效率增加到10%以上。  相似文献   

9.
水电解制氢技术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开发成功,20世纪70年代,国外曾在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用于生产合成氨。后来由于天然气、石油、煤炭制合成氨技术发展很快,且由于水电解制氢的成本过高,无法商业性的大规模利用,使水电解制氢技术未有大的进展,仍停滞在原有水平上。水电解氢的工艺原理,是利用两个不起化学反应的电极,用一种无机酸或一种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传导直流电流时,在阴极生成氢气,在阳极生成氧气。现代工业化水电解制氢工艺通常是采用所有电极并联连接的单极性电解槽和所有电极串联连接的双极性电解槽进行的,操作温度一般低于80℃。…  相似文献   

10.
日本现用的森林火灾器材,大体上有以下一些。一、化学灭火剂 1.MAP化学灭火剂 MAP是亚磷酸铵的简称。粉状易溶于水,使用方便,即使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用粉末灭火,其灭火效力不减。MAP原系一种肥料,对动植物无害,它的灭火原理有2。 1)MAP在166℃时分解,呈吸热反应。因热分解而产生不燃气体,在可燃物周围形成气体层,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 2)在加热到216°—360℃时能生成焦磷酸,偏磷酸呈水雾状,覆盖在燃烧面上,可以阻隔氧的供给,熄灭燃烧着的可燃  相似文献   

11.
在一台经过1130单缸柴油机改造的直喷火花点火甲醇发动机上,利用商用CFD模拟软件AVL-FIRE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进气氧浓度对缸内直喷点燃式甲醇发动机冷起动首循环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进气氧气浓度缸内燃烧压力略微升高,但是缸内燃烧放热率和缸内燃烧温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舒立福  施德法 《森林防火》1998,(3):14-14,16
森林火灾属于固体可燃物的燃烧,分为预热、热分解、气体燃烧和固体燃烧阶段。发生森林火灾时,在外界火源的作用下,先将森林可燃物热分解为可燃性气体,然后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并燃烧。可燃物的热分解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即外界要向森林可燃物输入能量(火源)。...  相似文献   

13.
美国Parr6300氧弹量热仪可用来测量固体、液体燃料,可燃垃圾、食品、饲料、植物以及其它可在氧气中燃烧的物品的燃烧热值,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发热量的精确测定,特别是在林火生态实验中对于测量可燃物的燃烧热值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冬季即将来临,正是森林火灾发生的高火险期。此时,了解森林火灾扑救原理和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扑灭森林火灾的基本原理,就是破坏它的燃烧条件,不让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热源(火源)结合在一起。只要消除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停止。扑灭森林火灾的根本途径有三个:一个是散热降温,使燃着的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以下而熄灭;二是隔离火源,使着火的可燃物与未着火的可燃物隔离,破坏预热作用,达到灭火的目的 ;三是断绝或减少森林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使其窒息熄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本着绿色实验的原则对高中化学实验中氯气的制法、氯气与氢气的燃烧及氯气与铜的实验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安全环保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外新品     
新型合成燃料俄罗斯拉迪矿产开发研究所发明了一种合成燃料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一种碳酸盐类矿石和氢气,利用工业废热和蒸汽在一座连续式反应釜中合成的,所产出的气体燃烧值与天然气接近。其主要原料碳酸盐在各种沉积地层和风化岩地带很容易找到,在自然界的存量很多,因此相对来说合成的成本比较低,而且燃烧后没有煤和石油那样的污染物质排放,比目前的化学合成燃料更有前景。便携式水净化器美国“山地安全研究”公司(MSR)推出MIOX便携式水净化器,只需添加盐和给电池充电就能使有毒物质变得无害。这种水净化器重3.5盎司,它用水、盐和电池…  相似文献   

17.
汽车代用燃料的种类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代用燃料(动力)的种类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1.1氢气(H2) 氢气主要用作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尖端科技产品的燃料,现发展到应用在汽车上。燃氢发动机可在空气过量系数(λ)较大的范围内稳定燃烧,点火能量低,不到汽油最低点火能量的1/10,且氢燃料的火焰传播速度快,低温下易启动。汽油车较易改成氢气车,其排放物主要是H20、N2、O2和少量NOx。主要缺点为沸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海拨地区生物质颗粒燃烧强度普遍下降的现象,利用一台民用生物质颗粒炉,采用烟气再循环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氧浓度环境下生物质炉的炊事性能与炉内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16%氧气浓度环境下,生物质炉的炊事性能下降明显,对比总氧量相同的空气环境下,炊事效率下降超过10%,炊事火力强度下降超过30%;对于炉内温度分布和烟气分布的测量表明,在16%氧气浓度条件下,对比总氧量相同的空气环境,其炉内温度、CO浓度、NOx浓度均下降。  相似文献   

1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将气体或液体燃料(氢气、天燃气、煤气、沼气或甲醇和乙醇等)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燃料电池是继火电、水电和核电后的第四种发电方式。因为没有燃烧过程,因而没有传统的电站或内燃机的缺点,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少、能量转换效率高、快速启动,工作温度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日前在发展最新预测报告时说 :在未来十年内 ,有十大科技注定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掌上型信息电器用品 到 2 0 0 3年 ,人类将迈入后个人电脑时代。工业化国家 3 0 %的居民将会使用掌上型装置上网查询资料、寄发电子邮件、观赏录像节目、举行视讯会议。燃料电池发动的汽车 使用化学方法结合氢气和氧气产生电力的燃料电池 ,一度只用于宇宙飞船上 ,现在也能应用于污染的地面交通工具上。福特、丰田等公司都可能在2 0 0 4年以前推出实验性的燃料电池汽车。精确农业 在未来 10年内 ,人们可以根据人造卫生提供的土壤结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