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了雏鸭饲喂异源乳酸菌后其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IgG、IgM、IgA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雏鸭应用异源乳酸菌后,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IgG、IgM、IgA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较未饲喂异源乳酸菌的对照组雏鸭不同程度地增加.且于饲喂后9~13d达到高峰,说明应用异源乳酸菌能使雏鸭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氟对体外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小肠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后,添加2.5、5.0、10.02、0.0μg/ml的氟进行培养,测定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率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当氟添加量<10.0μg/ml时,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高氟组(20.0μg/ml)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受到显著抑制,并且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由多角形变为圆形,细胞核溶解,大部分细胞死亡。[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氟对体外小肠上皮细胞的危害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板稀释法 ,用 MRS和 M17培养基从 12头猪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出 2 0 0个菌株 ,进而初筛得 38株对普通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复筛得 10株对猪源弱毒型大肠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再选出其中抑菌活性最强的 3株 R- 2 1- 1、R- 17- 3和 R- 2 1- 3。生理生化特性试验表明这 3株均为乳酸菌。以多粘菌素 B对弱毒型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所得的标准曲线作为参照 ,测得这 3株菌的抑菌活性分别相当于 12 80 0 ,135 0 0和 30 2 0 IU.m L-1的多粘菌素 B,蛋白酶试验、排除酸等试验判断其产生的抑菌物质中含有细菌素 ;通过抑菌谱试验证明 3株菌不仅对革兰氏阳性的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且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国内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立永生化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系,为病毒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材料。【方法】合成猪腺病毒3型E1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I-neo中,构建E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I-neo-E1,进行PCR和测序鉴定。提取pCI-neo-E1质粒,转染原代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新霉素G418筛选猪永生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系(RPECs)。检测RPECs的角蛋白18和19,通过细胞计数测定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别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CV77毒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DBN-SX07株和猪伪狂犬病毒(PRV)Bartha-K61株接种RPECs,同时将PEDV CV77毒株接种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将PCV2 DBN-SX07株接种猪肾细胞(PK15细胞),将PRV Bartha-K61株接种仓鼠肾成纤维细胞(BHK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的滴度。【结果】PCR和测序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pCI-neo-E1构建成功。将pCI-neo-E1转染原代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永生化细胞株,该细胞株表达角蛋白18和19,传代50代仍保持上皮样细胞形态,增殖活性良好,细胞周期及染色体核型特征与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一致。PEDV CV77毒株感染猪RPECs 24 h后,CPE明显,滴度为105.25TCID50/mL,低于其在Vero细胞中的滴度(108.125 TCID50/mL)。PCV2 DBN-SX07毒株感染猪RPECs后可产生明显CPE,病毒滴度为106.125TCID50/mL,略高于其在PK15细胞上的滴度(106.0TCID50/mL)。PRV Bartha-K61毒株感染猪RPECs后,CPE明显,病毒滴度为108.75 TCID50/mL,略低于其在BHK上的滴度(108.875 TCID50/mL)。【结论】成功构建了永生化猪视网膜细胞系,可用于猪源病毒的培养,尤其是培养PCV2可产生明显CPE,易于观察,为后续开展疫苗工艺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通过仔猪小肠上皮细胞(ZYM SIEC 02)体外培养模型,观察猪源乳酸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以及对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黏附细胞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采用乳酸杆菌在体外与ZYM SIEC 02共同孵育镜下观察其黏附效果;乳酸杆菌与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共同黏附ZYM SIEC 02观察其黏附竞争性;用乳酸杆菌预处理ZYM SIEC 02后再加入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孵育观察其黏附排斥性;用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预处理ZYM SIEC 02后再加入乳酸杆菌孵育观察其黏附置换性。结果表明:乳酸杆菌可以黏附ZYM SIEC 02,具有剂量效应。乳酸杆菌与致病性沙门菌或大肠埃希菌同时加入细胞一起培养时,能竞争性的黏附细胞且黏附抑制率也具有剂量效应。乳酸杆菌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致病菌,高含量乳酸杆菌(1010 mL-1)能使致病菌的黏附率下降。但是,用致病菌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乳酸杆菌,只有高含量的乳酸杆菌可以置换致病菌,而低含量乳酸杆菌却能增加致病菌对细胞的黏附。研究结果为乳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临床上防治仔猪沙门菌病、大肠埃希菌病,减少食物源性污染和提高食品安全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灌肠消化、组织块消化、机械刮取+胰蛋白酶消化和机械刮取+胶原酶消化等4种方法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IEC)的体外分离培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机械刮取+胶原酶消化法分离IEC,可简便快速地获得数量大、活性高的小肠上皮细胞,其中原代培养细胞24 h出现贴壁,7~8 d明显增殖,10~12 d贴壁细胞汇合成片,18~21 d细胞呈\"铺路石\"状;传代培养细胞3 h出现贴壁,3~4 d快速增殖.采用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检测,90%以上的贴壁细胞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体外细胞黏附模型,研究菠萝蛋白酶对K88+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黏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菠萝蛋白酶能显著降低K88+ETEC的黏附率,且与庆大霉素的抑菌效果相当(P>0.05).由此可以推测,菠萝蛋白酶能体外抑制K88+ETEC菌毛黏附上皮细胞,阻止K88+ETEC对肠道的侵袭,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体外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研究大豆球蛋白(11S)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将IPEC-J2细胞分为6组[A(对照组)、B、C、D、E和F],各组中分别添加0、1、5、10、5、5 mg·mL-1的11S,并且在E组和F组分别添加1 μmol·L-1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和1 μmol·mL-1 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分别于8、16、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一氧化氮(NO)、二胺氧化酶(DAO)、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NF-κB p65、iNOS、COX-2的蛋白表达量,用qPCR法检测细胞NF-κB p65、IKKβ、iNOS、IKKα、COX-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1S可以降低猪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添加PDTC和L-NAME可以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11S可促进NO、DAO、5-HT和IL-6的分泌,降低IL-10的分泌,增加p-NF-κB p65、iNOS、COX-2的蛋白表达量及NF-κB p65、IKKβ、iNOS、IKKα、COX-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添加PDTC和L-NAME可抑制11S的作用。综上,11S可引起猪小肠上皮细胞损伤,随着11S浓度的增大,损伤程度增加,PDTC和L-NAME可以降低11S对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益生菌及重组乳酸菌的宿主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aCO3质量浓度为20g/L的CaCO3-MRS培养基,从山羊瘤胃液和粪便、土鸡嗉囊和小肠壁附着物、青贮玉米秸秆、泡菜等不同样品中厌氧培养分离乳酸杆菌,对其耐热性、耐酸性、胆盐耐受性、抑菌性及耐药性、黏附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共分离出了20株乳酸杆菌,其中7株含有内源性质粒,分别是SN1、JXH1、JXQ2、YF2、PC1、QZ5、QZ7,其耐热范围为37~60℃;其中PC1、JXH1具有较强的耐酸性;JXH1、JXQ2的胆盐耐受性为2~8g/L,其上清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临床常用的氨基糖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呋喃类抗生素敏感,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多肽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PC1、QZ5、SN1、JXQ2、YF2、JXH1对Caco-2细胞的黏附个数均为8.0~9.5个。【结论】在7株含有内源性质粒的乳酸杆菌中,SN1、JXQ2、YF2、JXH1对Caco-2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同时表现出了较好的耐热、耐酸性和胆盐耐受性、抑菌性及对大多数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