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81-1982年试验基础上,1983-1987年又进行了小麦氮磷肥配合回归设计试验.采取二因素三水平9个处理和二因素五水平12个处理二组,结果用PC-1500计算机建立了氮磷效应曲面方程,绘制出不同肥力土壤氮磷效应曲面图、等产线图及偏回归线图,为小麦最佳施肥量提供直观信息.研究表明:当前淮北平原氮磷肥平均最佳用量为14.1公斤,其中氮肥9.3公斤,相当于尿素20公斤,磷肥4.8公斤,相当于铜陵磷肥35公斤,氮磷比1:0.51.高肥力土壤应减少磷肥用量,一般保持在氮磷比为1:0.3为宜;中、低肥力土壤以1:0.6为宜.  相似文献   

2.
博州棉田施肥效应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以来,博州实施了多项棉田肥料效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肥力棉田上施用优质有机肥料有明显的增产培肥作用;中低肥力棉田上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素,高肥力棉田上,氮、磷肥对提高棉花产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速效钾含量中等的中肥力棉田土壤中补施钾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在速效钾含量较高的高肥力棉田土壤中补施钾肥增产作用不显著。氮、磷、钾肥配施较单施或氮、磷配施的增产作用显著。配方施肥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二因素三水平氮、磷配比试验表明,不施氮肥的三个处理始穗期比其它处理提前2 d,齐穗期提早两天,且提早成熟3~5 d。随施肥量的增加,最高分蘖也增大,分蘖势也强;而施磷肥处理成穗率则较高;氮、磷配合施用,绿叶数增多,植株生长旺盛,叶片肥厚,为植株高产奠定了基础。在产量较高的田块上,氮肥效应较大,氮、磷肥交互作用较小;产量水平较低的田块上,磷肥效应则较大,氮、磷肥交互作用也较大;所以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必须强调氮、磷肥料的配合施用,充分利用氮、磷肥的交互作用效应,充分发挥氮、磷肥的增产效应。土壤生产水平由低到高,肥料配合施用的N∶P比例由小到大,而一般以1∶0.30~0.45为宜。  相似文献   

4.
1991~1995年对栽植在淡灰钙土壤上8~12年生乔砧密植金冠苹果树进行了氮肥,磷肥,钾肥的单施及复合施试验,结果表明,氮肥配施半量磷肥和等量磷肥分别较对照增产19.7%和91.8%,配施等量钾肥增产79.9%,氮,磷,钾等比配施增产30.6%,并能提高果实品质及耐贮性,降低贮藏期果实腐烂率和苦痘病病果率,氮,磷,钾等比复合配施的综合效应优于氮磷和氮钾等比配施。  相似文献   

5.
氮磷肥配施对黑麦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汉平原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肥配合施用对黑麦草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氮(N0)的基础上施用磷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在低氮(N150)条件下,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可显著增产10.8%-16.1%;在高氮(N300)条件下,施用低量磷肥(P90)就可得到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17.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的磷水平上配合施用氮肥均可显著增产。氮、磷肥的施用可以相互提高养分的吸收。综合比较氮磷肥配施经济效益,在试验设计条件下,N300P90处理的配比效果最好,产量达62.00 kg/hm2;净利润最高,增收4 152.7元/hm2,产投比为2.23。  相似文献   

6.
1981~1990年在关中塿土进行了肥料定位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氮与磷或厩肥配施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氮与厩肥配施产量高于氮磷配施。长期施用厩肥显著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等养分含量。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施用氮肥和磷肥分别显著地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土培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对磷素供应水平的反应最为敏感。其植物干物质重,针叶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分布广泛的丘陵红壤和山地黄壤的磷素水平都极低,施磷对湿地松的高、径、根、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丘陵红壤也缺氮,干物质、针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与土壤有效氮相关性极密切;由于湿地松生长受到氮磷交互效应和磷的限制作用的极深刻影响,缺磷红壤上单施氮肥肥效不显著,甚至负效应减产,氮肥效果只有在施磷的基础上才显示出来,合理的氮磷配合施用还能更好地发挥磷肥肥效,山地黄壤氮素较少富;单施氮肥无效单施磷肥效果显著,氮磷配合效果最好,钾肥在缺钾土壤上有一定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提高了湿地松抗病性;钙镁肥能提高湿地松针叶干物重,但对植株生长无明显影响,硼肥能消除湿地松顶枯病;红壤不缺锌,施锌肥显著抑制湿地松茎根和叶生长。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藜篙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肥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藜篙产量.在氮肥的种类上,碳铵的利用率不如尿素,容易挥发.因此要大力提倡施用尿素.②磷肥必须配合其他的肥料施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不能单施或偏施.③钾肥的施用量要根据氮磷的施用水平而定,在高氮磷肥施用水平基础上,必须配合施用较多的钾,才能发挥氮磷钾肥养分的最大效果,使藜蒿获得高产效益.④在供试土壤上施用氮磷钾肥均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但要注意磷钾的平衡.从本试验看,当氮磷钾肥中的养分配比为氮270kg/hm2、五氧化二磷120kg/hm2、氧化钾150kg/hm2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旱作免耕条件下燕麦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和氮磷钾肥配施(NPK)6个处理,研究其对旱作免耕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旱作免耕燕麦田的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在燕麦生育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高低顺序均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磷高低顺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和氮磷肥配施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不施肥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产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除单施磷肥和单施钾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均与不施肥处理显著差异,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为2 238.25 kg/hm2,较对照增产24.3%.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莴苣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效应及其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土壤对莴苣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53.7%,在秋冬季节种植的莴苣施用氮磷钾平均分别增产37.0%、35.1%和11.4%;氮肥和磷肥在中等肥力等级土壤、钾肥在低肥力等级土壤的增产效果最高;施氮、磷、钾肥平均产投比分别为10.5、17.2和2.3,低肥力土壤的氮...  相似文献   

12.
枸杞氮肥施用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枸杞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流域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几年,随着枸杞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盲目的大量施用氮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枸杞氮肥施用量试验得出:枸杞在配合施用磷、钾肥的情况下,氮肥达到一定量时增产效果最好;该试验结果在原州区北部川水地枸杞生产中,在土壤中等肥力,生育期间最少有4次以上灌水条件的地块,667m2施氮45kg、配合施用磷30kg、钾30kg时产量达375.0kg,比对照(不施肥)增产50kg,增产15.3%;而667m2施氮60kg时产量下降。可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枸杞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当667m2施氮量达到60kg时,产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1.因地施肥土壤条件与磷肥肥效有密切关系。在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上,对绝大多数作物施用磷肥均能增产,因此,应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有机质含量低和缺磷的土壤上,以充分发挥肥效。2.氮磷钾配合在小麦上实验表明,氮磷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磷增产16.5%,比单施氮增产10.5%,比氮磷配  相似文献   

14.
在岗黄土上连续3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氮肥或有机肥、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土壤有机盾、氮、磷、钾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效果,土壤孔隙度增加,容重减轻,含水量提高;有机肥与氮磷配合施用是培肥地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物产量以氮磷和有机肥配合最高,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磷肥配合最低,有机肥与氮磷之间配比也影响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氮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个生长季和含全氮0.09—0.10%、碱解氮55—93ppm、速效磷11—20ppm 的轻质褐土上,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磷肥用量及其配比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的增产效果大于氮肥,氮磷(P_2O_5)肥比例以1∶1或磷稍高于氮肥时增产效果更好。磷肥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促进分蘖,减少分蘖缺位率,增加亩穗数。磷肥对粒重的有利作用表现在促进早出穗早灌浆,但易引起早衰,若与氮肥配合施用可以纠正这个缺点。磷肥显著增加株高,但并不降低收获指数。施氮比不施氮能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施氮不同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一次试验中,在施磷显著增产情况下降低了蛋白质含量,这与施氮量不大和施氮期较早有关。蛋白质产量主要取决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不密切。开花期叶面喷氮对提高蛋白质含量的效果取决于开花前土壤施氮量,前期施氮愈少,后期喷氮的效果愈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氮、磷肥单施或配比施肥等10个不同的肥料处理,在沿太湖地区对紫云英产量、养分积累以及紫云英耕翻回田后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对紫云英地上部分和总产量的提高效应显著大于磷肥,而磷肥的施用特别是氮磷肥配施对紫云英地下部分增产效应显著高于氮肥.氮肥和磷肥对植株氮含量提高的效率较接近,而单独施用磷肥和氮磷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植株磷含量和磷积累量.紫云英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氮肥(N)施用量为103.5 kg/hm2、磷肥(P2O5)为72 kg/hm2时,紫云英还田量最高达34 606 kg/hm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达到28.16 g/kg和1.540 g/kg,比空白分别提高36.3%和35.7%.  相似文献   

17.
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对紫云英氮、磷、钾肥效应以及肥料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结果表明:施用氮肥紫云英增产效果最好,鲜草增产量最高达21.1 t/hm2,增产率为158.6%;施用磷肥增产量为10.8 t/hm2,增产率为81.1%;而施用钾肥增产效果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中磷、中钾水平最适宜氮肥肥效的发挥,中氮、中钾水平最适宜磷肥肥效的发挥,中氮、中磷水平最适宜钾肥肥效的发挥。通过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本试验条件下种植紫云英的肥料适宜用量为N 60.2 kg/hm2、P2O549.4 kg/hm2和K2O 64.2 kg/hm2。  相似文献   

18.
土壤养分相对较高与最大量下的最小因子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小因子律至今仍是施肥的基本理论,但它是不同地块施同样数量有机肥产量不同得出的推论。为了探索土壤养分相对较高与最大量下,施用氮、磷、钾肥料的最小因子效应与配施效果,2003年以来,在小麦、玉米和谷子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料的单施效应并不完全取决于土壤养分含量高低,很大程度上还与氮、磷、钾营养元素的施肥性质有关。氮、磷肥料在任何土壤养分条件下施用均具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在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的情况下钾与氮或磷配合施用会降低氮或磷的增产效果,而氮、磷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显著高于氮、磷单施,最小因子律在相对较高的土壤养分条件下是不成立的。最小因子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隐含了土壤养分类型和施肥比例的概念,对施肥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藜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肥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藜蒿产量。在氮肥的种类上,碳铵的利用率不如尿素,容易挥发。因此要大力提倡施用尿素。②磷肥必须配合其他的肥料施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不能单施或偏施。③钾肥的施用量要根据氮磷的施用水平而定,在高氮磷肥施用水平基础上,必须配合施用较多的钾,才能发挥氮磷钾肥养分的最大效果,使藜蒿获得高产效益。④在供试土壤上施用氮磷钾肥均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但要注意磷钾的平衡。从本试验看,当氮磷钾肥中的养分配比为氮270kg/hm2、五氧化二磷120kg/hm2、氧化钾150kg/hm2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氮磷配施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吸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已进行18年的小麦连作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氮肥和磷肥对小麦的增产效应及对小麦吸收氮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施氮肥90 kg/hm2和180 kg/hm2时,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198.42%和122.14%,小麦籽粒的氮含量分别比不施肥增加33.3%和35.9%;单施磷肥无明显的增产作用;氮磷配施对小麦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不同氮磷配施处理的增产率为267.84%-472.88%。(2)秸秆氮含量与氮肥施用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与磷肥施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秸秆磷含量与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籽粒氮含量、磷含量与氮肥、磷肥施肥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3)当氮肥施用量小于125.25 kg/hm2时,氮收获指数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磷氮收获指数增加,当磷肥施用量为26.30 kg/hm2时,氮收获指数达61.22%,之后随磷肥施用量增加,氮收获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31.76和63.59 kg/hm2时,最大磷收获指数为64.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