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免耕抛秧田除草剂应用效果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7年在江西省安福、泰和、遂川等县进行了水稻免耕抛秧田不同除草剂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乐747除草剂施用量以3 kg/hm2效果较好;克无踪、草甘膦、二甲四氯等3种除草剂及其配伍处理对免耕稻田杂草防效差异不明显,但克无踪效果较好,各处理产量基本持平;二晚免耕抛秧田再生苗和落粒谷秧采用克无踪或草甘膦除草剂加碳铵处理灭茬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抛秧稻田使用什么品种除草剂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田间试验,对农民乐、草甘膦和克无踪三种除草剂进行试验对比。结果发现,农民乐和草甘膦除草效果好,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结实率,经济效益显著。而克无踪在同等条件下,表现不尽人意,不适合在抛秧稻田施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几种除草剂在水稻免耕抛秧中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农达、克无踪+灭草必加、仙踪+灭草必加、草甘膦等除草剂对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大田抛前的杂草处理有很好的防除效果,特别是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节节菜、四叶萍、矮慈菇、眼子菜等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1 试验概况本试验的目的,是通过试验进一步探索水稻免耕抛秧田使用除草剂如何提高除草效果,又能使田泥形成一定糊层,取得经验,促进免耕抛秧技术的大力推广,达到节本增效目的。供试品种为早稻品种T706。试验设4个处理:①克无踪 氯化钾混喷除草(CK);②克无踪 免深耕混喷除草及糊化;③百草枯 氯化钾混喷除草;④克无踪(半量) 草甘膦(半量)混喷除草。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为0.3亩,重复2次。试验在高安市原种场进行,选择地势平  相似文献   

5.
我县的水稻免耕抛秧示范推广工作在省农技推广总站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进行水稻克无踪免耕抛秧试验以来,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进行小面积示范推广,2003年推广免耕栽培5.2万亩,其中免耕抛秧示范2200亩,2004年免耕栽培8万亩,其中免耕抛秧2.3万亩,从单一克无踪药剂发展到用克无踪、百草枯、免深耕、草甘磷等多种药剂进  相似文献   

6.
克无踪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在江西武宁县实施克无踪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经验,介绍了克无踪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苗、落粒谷苗、杂草是影响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的瓶颈。采用农民乐、草甘膦、克无踪等3种除草剂进行2年4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乐和草甘膦药效均较稳定,除草灭茬较彻底,比常耕增产4.3%~12.5%,每667m2增收节支78~120元,增收百分率达16.4%~24.7%,适合当地推广应用。克无踪在同等条件下使用,除草灭茬效果不理想,不宜在免耕田上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克无踪在水稻免耕抛秧上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先正达公司生产的除草剂克无踪在水稻免耕抛秧上效果,探讨和完善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特设本试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免耕稻田使用的除草剂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在土壤和稻米、米糠中的残留量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年2造、2年4造、3年6造、4年5造、5年10造、6年12造使用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在土壤、稻米、米糠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同时对农民乐747、10%草甘膦、克无踪除草剂本身的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六个农作物无公害生产主要重金属残留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三种除草剂的六个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说明农民乐747、草甘膦、克无踪对稻田环境和稻米生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克无踪晚稻免耕技术是通过喷克无踪,使田间、田埂杂草和禾蔸再生苗得到有效控制,然后直接栽插、抛秧水稻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两种免耕栽培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插秧相比,免耕栽培能使稻田土壤腐殖质累积,改善腐殖质品质;>0.25mm团聚体含量增加,全氮、全磷和速效氮、速效磷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性状都有所改善。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在土壤腐殖质总量累积上不如免耕抛秧,但在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全氮和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上则优于免耕抛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及用量对冷浸田水稻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磷肥适宜用量。[方法]以D优202为材料,在皖南山区冷浸田中开展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2个磷肥品种及3个磷素水平田间试验。[结果]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施钙镁磷肥的增产效果比过磷酸钙好,均以75 kg/hm2P2O5产量最高。冷浸田施磷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过量施磷导致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研究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施磷以75 kg/hm2P2O5为佳,可保证水稻各生育期适宜磷素累积量,增加分蘖数和穗实粒数,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氮肥调节对稻田CH4排放及与土壤还原物质间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在常耕与免耕2种耕作方式、3种施氮量(N0、N1、N2)和2种施氮方式(F1、F2)条件下,稻田CH4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峰期分别出现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拔节前稻田CH4排放占水稻全生育期排放量的75.12% 。免耕能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氮肥极显著地促进稻田CH4排放。重施基蘖肥有利于降低免耕稻田CH4的排放,重施穗肥有利于降低常耕稻田CH4的排放。耕作方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CH4排放的互作效应显著,其中免耕和重基蘖肥搭配能极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耕作方式和氮肥调节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与稻田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量及Fe2+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长期施肥对水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活性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在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试验站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试验由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组成:水田无肥区(PCK),水田常规施肥区(PCF),水田测土配方施肥纯化肥区(PSTF),水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PSTF+OF),旱地常规施肥区(DCF),旱地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DSTF+OF)。于2015年分析测定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pH值。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田和旱地土壤的可培养细菌与放线菌数量无显著影响,仅PSTF+OF处理显著(P<0.05)提高土壤可培养真菌的数量。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PSTF+OF和DSTF+OF)显著(P<0.05)提高水田和旱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各处理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处理(PSTF+OF和DSTF+OF)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总体来看,化肥和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模拟降雨条件下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太湖水网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小区的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稻田总氮(TN)流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初期是氮素流失高峰期.第一次施氮后5 d(降雨前有田面水),0、225、300和375 kg/hm~2 4种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递增,依次相差均在0.15kg/hm~2以上;第二次施氮后15d(降雨前无田面水),施氮量对TN流失量影响不大,各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相差均在0.05 kg/hm~2以下.氮素流失形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为主,在第一次施氮后3d的稻田径流TN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所占比例近50%.此外,在一次降水过程中,无论降雨前有无田面水,产生径流的初期都是氮素流失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杂草是目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经田间药效试验确定了37.5%苯.二甲水剂的适用剂量为:防治扁秆藨草、日本藨草、藨草等恶性杂草为3000-3750 mL.hm^-2;防治鸭舌草、慈菇、泽泻、谷精草和狼巴草等一般阔叶杂草则为2250 mL.hm^-2,施药适期是在杂草出齐后开花前排水喷雾茎叶处理,对水稻安全。对扁秆藨草、日本藨草和藨草的防效达98%-100%。  相似文献   

17.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油轮作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典型稻油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玉米秸秆制备)、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对我国稻油轮作模式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田间小区试验包括常规施用化肥(NPK)、生物炭与化肥配施(NPK+C)、生物炭与化肥减半配施(1/2NPK+C)、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四个处理,通过比较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效磷含量、作物产量、吸磷量和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田面水总磷、可溶性总磷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炭和直接施用玉米秸秆对土壤、作物和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增施生物炭和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水稻和油菜产量,但对水稻季田面水磷浓度无显著影响;施用生物炭条件下减施化肥,短期内未造成水稻和油菜减产,却降低了水稻整个生育期内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浓度;各处理水稻季田面水TP和TDP浓度在栽秧后第1 d内达到峰值,4~5 d内浓度迅速降低,7 d之后浓度趋于稳定。在此过程中,田面水TP下降64.2%~79.1%,TDP下降63.1%~8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为降低稻油轮作农田磷流失风险,可以考虑在水稻季施用生物炭的条件下减施化肥磷,并且在水稻栽秧后7 d内控制田面水外流。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对免耕抛秧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等肥水管理和相同秧龄条件下,对水稻免耕抛秧栽培中使用编织布隔层育秧等7种不同育秧方式进行试验,探索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免耕栽培的影响,选择最佳育秧方式,完善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0.
高压静电场对水稻种子萌发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不同的高压静电场(200,300,400,500kV/m)和不同的处理时间(5,10,15,20min)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生长高度、活力指数等项指标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试验设置相应对照组。结果表明,不同的静电场和不同的处理时间,对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间的各项生理指标,表现出极其显著效果。200kV/m和300kV/m各时间条件下处理的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间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促进作用;500kV/m各时间条件下处理的种子,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