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2019,(2)
<正>降温啦!冷冷冷!小伙伴们纷纷被"冻成狗"。那么,你知道作为冷空气最高级别的寒潮是从何而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吗?1.寒潮从哪来说到寒潮从哪里来,肯定有不少小伙伴张口就来:西伯利亚!因为在大家印象中,冷空气好像都来自那里。如在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听到"一股从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前锋今天上午到达新疆北部……"这样的话。而寒潮作为冷空气中的最高等级,肯定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E;55°N~60°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 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甘肃冬季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12月2~5日甘肃的一次寒潮天气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乌山脊崩溃、横槽的转竖、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西伯利亚低涡发展带动极地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对寒潮的爆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次寒潮过程中,涡度、温度平流等物理量也有很好的表现。[结论]该研究对今后类似天气过程的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春容 《北京农业》2013,(24):164-165
2009年12月22-24日(简称"12.22"),新疆塔城地区出现了一场全区性的强寒潮天气过程,也是近50 a来(1960-2009年)历史同期(12月)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基于此,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高度场、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各项资料及T213物理量场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预报经验教训,以期提高寒潮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92015年江苏省12个气象台站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最新寒潮标准对不同强度寒潮分类统计,运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江苏地区寒潮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单站寒潮及单站强寒潮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增趋势,以中路路径为主;特强寒潮发生频次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以东路路径为主。历史上影响江苏的寒潮月际及季节分布明显,秋冬季较多,春季较少;强寒潮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但在2009年以后显著增加;特强寒潮在1986年以后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小波分析表明,不同强度的寒潮具有不同的周期特征。寒潮及强寒潮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9~2015年江苏省12个气象台站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最新寒潮标准对不同强度寒潮分类统计,运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江苏地区寒潮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单站寒潮及单站强寒潮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增趋势,以中路路径为主;特强寒潮发生频次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以东路路径为主。历史上影响江苏的寒潮月际及季节分布明显,秋冬季较多,春季较少;强寒潮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但在2009年以后显著增加;特强寒潮在1986年以后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小波分析表明,不同强度的寒潮具有不同的周期特征。寒潮及强寒潮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6年12月5日至12月6日鄂伦春旗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次强寒潮是在乌拉尔山阻高和北太平洋阻高向北发展过程中,使极涡分裂南下,在东亚高纬地区形成倒"Ω"流型,致使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以东地区堆积。在中纬度长波的影响下,乌拉尔山脊东移南跨,推动冷涡槽转竖,引导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寒潮过程的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秦皇岛地区寒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方法]基于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2334站次,黄色寒潮105站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地区是青龙县,最少是卢龙县;主要是因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9日,最晚结束为5月26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2和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有9年;从年代际来看,寒潮出现最多的是70年代,最少的是90年代。随着气候变暖,寒潮总次数趋于减少,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结论]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9.
寒潮是一种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给人们生产、生活及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分析文成县1971-2006年发生的寒潮天气过程,得出寒潮发生的月份、年度分布特征和风力、降温、冰冻等天气特征,为预报寒潮影响提供依据;同时统计寒潮的灾害影响程度并提出防御措施,从而减少因寒潮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0年白城市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1—2010年白城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146站次、黄色寒潮7站次,9月至次年4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6日,最晚结束为4月30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0月,最少的月份是1月,这主要与气候的季节性转换有关。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2.
统计分析了奈曼旗1959-2004年152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高度场及温度场类型,初步确定本站寒潮天气预报类型和指标,并对1959-2010年186次寒潮进行拟报检验,从而确定奈曼旗寒潮天气过程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寒潮标准,对新疆东部哈密区域50年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新疆哈密地区寒潮最早出现在9月2~3日,最晚出现在5月22~23日;四季中春季出现最多,为101次,秋季41次,冬季27次;50年来哈密地区寒潮天气过程出现次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哈密地区北部寒潮出现频次、强度高于哈密地区南部,初寒潮北部早于南部,终寒湖北部晚于南部;寒潮入侵路径主要有4条:西方路径、西北路径、北方路径和超极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吉林省辽源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76年~2016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研究辽源市近40年寒潮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76年~2016年辽源市共出现411次寒潮天气,平均10.0次/年。前20年寒潮频次变化趋势平稳,后20年有减少趋势,且变化幅度增大。冬季寒潮次数最多,春、秋两季接近。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其次是2月和11月,但从逐年变化来看,寒潮次数1月有明显下降趋势,而2月呈上升趋势。辽源市寒潮24小时最低气温平均降幅为9.9℃,最大降幅为18.8℃。强寒潮占比37.7%,平均3.8次/年,特强寒潮平均1.4次/年。  相似文献   

16.
苹果早春开花期霜冻寒潮冻害危害调查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灵台县"霜冻+寒潮"这一自然灾害对早春苹果开花期的危害进行调查判定和预防分析,指出注意事项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麦越冬期低温寒潮天气分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连云港市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2次寒潮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速度不同,导致其降温程度也不同;2次寒潮发生前都出现了地面升温现象;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对寒潮初始时间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年刚过,沂蒙大地就开始经受寒潮天气的袭击。此次连续寒潮天气是多年来没有过的。低温天气与历史同期相比更是罕见。寒潮降温过后,有的大棚菜发生冻害,为使大棚菜的损失降到最低限,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寒潮降温条件下的大棚菜管理。  相似文献   

19.
<正>持续的寒潮令广东大朗镇133 hm2荔枝林受到考验,不过,有经验的果农表示,短暂的寒潮反而对荔枝生长有好处,只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今年大朗荔枝可能又是一个"大年",将迎来丰收。目前,荔枝树大多长势良好,不少果农对今年的荔枝产量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由于天气  相似文献   

20.
蔡志海  贺发胜  陈秋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4-8425,8456
从大环流形势分析,结合广西寒潮和北部湾大风历史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7日北海市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和横槽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降温的主要环流背景;极地异常强的冷高压配合500 hPa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侵,是此次寒潮和大风的主要原因;ECMWF对此次寒潮过程的形势调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