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由于绿洲经济自然资源依赖性的特殊要求,在可利用土地约束下经济结构与人口发展协调性对于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石河子绿洲作为新疆绿洲经济的"缩影"与"窗口",其经济结构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同新疆绿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文中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绿洲经济与人口协调性评价指标,以石河子绿洲为例,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新疆绿洲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协调性不强,进而提出增强二者协调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水土资源、农业种群、产业结构方面以及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及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干旱区,由于暖季沙漠增温效应的影响,与沙漠相邻绿洲区的热量资源相对优越,为植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时空变化,绿洲棉花热量生产潜力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异规律。本文以新疆北疆玛河流域石河子平原绿洲区为例,将绿洲与沙漠联系起来考虑,分析了距沙漠不同距离梯度的绿洲区棉花热量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石河子平原绿洲区内,距离沙漠最近区与最远区之间棉花热量生产潜力相差389Kg/hm2,绿洲与沙漠的距离平均每增加10Km,热量生产潜力下降43Kg/hm2。暖季沙漠增温效应对绿洲棉花的热量生产潜力影响明显,沙漠对相邻绿洲区的农业生产有着正面影响,起到了除太阳外第二个热量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绿洲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分析和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是典型的资源性绿洲农业大区 ,加入WTO后新疆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结合新疆绿洲农业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社会的特性 ,分析了新疆绿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市场、区位、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劣势 ,并提出新疆绿洲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绿洲特定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总结了“矮、密、早”种植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中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应用冗余理论对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剖析,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干旱区生态用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有限的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绿洲农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虚拟水理论是有别于传统水资源配置的一个新理论.通过分析目前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现状,计算出新疆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尝试用虚拟水策略探讨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分析该理论在新疆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前景,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疆绿洲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新疆绿洲农业发展及其农业结构中面临的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结构、非农化、市场、营销、组织等方面问题的分析 ,提出新疆绿洲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方向和途径 ,以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作图和干燥度计算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亚和新疆水热资源配合进行研究,发现中亚和新疆在"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热配合,中亚属水热不同期配合、新疆属水热同期配合。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基础上实施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对水资源的适应性。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进步,膜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促进光、热、水、土资源成为新型水热资源耦合,进一步发挥绿洲农业适应性优势,造就了绿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三类15项指标对1998~2007年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协调度指数对三类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新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环境和社会系统呈不稳定发展态势;三类子系统间处于非协调性发展状态.为进一步提高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用虚拟水理论方法讨论新疆绿洲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绿洲是依赖外源性水源而存在的生态系统。水资源的短缺,自然诱发了绿洲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通过分析目前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现状,本文尝试用虚拟水策略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虚拟水理论是基于水安全的一种全新思路,通过对新疆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计算,分析该理论在新疆水利用方面的利用前景,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特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其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新疆石河子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2.
华北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宏观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全国和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总结华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特点 ,分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剖析了该地区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最后提供了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结果表明 :( 1 )华北地区水资源存在危机 ,且该危机已经相当严重 ;( 2 )人为因素是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 ;( 3)适当的发挥政府的职能 ,通过增加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措施 ,可以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学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源的基础上,从文献学视角透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状况。揭示了生态旅游研究的学科背景分布、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对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群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生态旅游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相融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和旅游研究“趋热性”等现状,据此提出生态旅游的研究亟需转变旅游学术研究观念,加强跟进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发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种群结构比较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使得系统生产能力很低 ,N、P、K不平衡 ,经济效益低下。据此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优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提高其功能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疆石河子绿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华  张凤华 《干旱区研究》2007,24(5):574-578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在过去的20年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不同地貌部位增加速度表现为: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其变化除了受社会经济、人口影响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促进耕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地貌部位耕地变化一方面依赖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在于由盐碱危害引起的耕地弃耕复垦现象.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分别以全国和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半农牧旗县作为参照区,对张家口市坝上地区1986~2007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以全国为参照区,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半农牧旗县为参照区,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的年份占91%;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主要取决于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而且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波动显著;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低。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草工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优化种植结构,挖掘具有地区优势特色的农牧产品,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张家口市坝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及各地区2001-2008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承载状态自2003年以后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成为甘肃省主要承载资源;甘肃省超载最严重的是临夏,其次是陇南,然后依次是天水、甘南、定西、武威。省会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北麓典型绿洲城市的水资源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采用模糊评价法对新疆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三个绿洲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认为这三个城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虽处于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水资源开发规模较小,开发程度较低,利用率不高且对水资源的利用发展缓慢,制约了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最后提出解决新疆天山北麓城镇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它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上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西部和全国背景,能够体现甘肃旅游资源特质和影响力的五类主要旅游资源的数量大多均比较可观。从分布的面积相对密度看,甘肃是个旅游资源较集中的省份,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集中优势最为明显。从人口相对密度看,一方面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另一方面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大,需开拓省外市场。2)与甘肃省在西部、全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甘肃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其主要旅游资源的集中优势却不够突出,但潜在地方客源方面,除历史文化名城外,其他旅游资源的潜在客源市场还可以,需要稳固和保持。3)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度偏低(基于人口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3位、基于面积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4位),其旅游业发展面临来自周边的现实竞争压力很大,但总体上甘肃大多主要旅游资源与这四个省区的配套能力较强,有利于它们的协同与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