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入境旅游是旅游业"三大市场"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区域开放程度的指标,也是研究入境旅游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数。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其发展过程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对1993~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形态学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并分析影响新疆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线性关系显著且波动周期基本一致,数据拟合为5个短周期,主要指标呈现增长趋势明显,但受复杂外在环境影响,一度出现超常波动增长的状况;2)新疆入境旅游持续稳定的增长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预计在2012~2016年,新疆的入境旅游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3)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和制约,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新疆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口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趋势将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00年新疆人口普查资料,采用队列法、Gm(1,1)模型对新疆2010年至2040年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新疆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及社会影响,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疆人口增长预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疆未来的人口发展状况对区域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起着关键的影响。文中采用《新疆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对新疆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人口与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通过预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新疆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依然会相当高;人口增长对于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能源资源的压力不会很大;但是鉴于新疆人口存在的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以及流动人口数量大等问题,仍然必须制定科学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读,客观论证了新疆目前经济发展中选择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循环经济3R原则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造成新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应根据自身的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新疆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现状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产业竞争力做出评价。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制造业优势不明显,但发展潜力较大;比较优势呈重型化趋势;支柱行业发展不均衡;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最后就如何定位新疆的产业发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奇台为例分析了天山北坡人工绿洲开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十年来影响人工绿洲变化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认为奇台人工绿洲人地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水定地"的相对协调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80年代人地关系发展失衡时期,人工绿洲迅速扩张,水资源开发滞后,耕地因缺水灌溉而成为低产田,环境破坏严重,人地发展失衡的原因是政策因素;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地关系脆弱平衡时期,决定其平衡的因素是不断增加的地下水开采量。通过对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因素与人工绿洲面积的灰色相关分析,认为人口和地下水开采量是对奇台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而技术、经济增长是比较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疆奇台县水资源短缺及其生态影响的实际问题,运用人地关系的理论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事件的过程研究,通过重建研究区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的增长变化,探究一个较长时段内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阶段性特点。研究表明:在过去300年的时间内,奇台县的水资源利用分为三个特征性阶段:开发利用山水河时期(17...  相似文献   

8.
当前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已成为全球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就成为两种不可或缺的应对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气候变化十分明显,平均气温大幅上升,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增加且强度增强,对区域水资源、农业与牧业等领域的持续平稳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鉴于新疆地区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分析其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其演进状况,有利于决策者制定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策略。基于1991—2013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将证据理论确定权重法与灰色综合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新疆各地州市社会经济层面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时空演进状况。结果表明:新疆整体的适应能力从"八五"时期(1991—1995年)至"十二五"时期(2011—2013年)呈不断上升态势,尤其从"九五"时期(1996—2000年)到"十五"时期(2001—2005年),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二五"时期增加幅度最大;新疆各地州市的适应能力,除了克拉玛依市,从2004—2013年变化幅度不大,且从2009年以后各地州市的适应能力高中低的相对分布格局更加分散和聚集。通过对比每一个地州市2009—2013年与2004—2008年的平均适应能力水平发展,发现新疆有6个地州市的适应能力为轻微下降的态势;在全部地州市中,适应能力最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的西南部,适应能力最强的为乌鲁木齐市与克拉玛依市,其余的地州市为中等水平,并且不同适应能力等级间的差距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定西市位于我国甘肃省中部,属生态环境脆弱区,又是西北乃至全国典型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对其资源-环境-经济耦合系统的演进分析迫在眉睫。文中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定西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人类活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政府干扰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影响和政策干扰下的非参数回归模型,实现对研究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的耦合演进分析。结果表明:1980-2008年间,定西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及政策干扰关系呈倒U型曲面,目前定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急需转变发展路径。政府注重经济发展时也应致力于环保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保监督检查,使整个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的内蒙古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内蒙古一次能源消费不断攀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表明,1952-2004年以来,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经历了低增长、稳定增长和高增长三个阶段,相应地,单位GDP能耗变化经历了初始上升、稳步下降、反弹上升三个阶段。借助于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关联和结构演进-单位能耗关联两个基本模型,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分析了内蒙古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原因所在。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演进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单位GDP能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1952-2000年间,单位GDP能耗先升后降,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果明显,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逐步减缓。但是,在"十五"时期,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双双出现反弹,使得产业结构演进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弱化,原因主要在于能源工业等高耗能工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因此,适当控制高耗能工业部门的发展,尤其是能源工业部门的超常规发展,是内蒙古"十一五"时期通过产业结构节能降耗的最大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新疆绿洲生态安全及其维护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新疆分布着我国重要的绿洲农业区 ,又是我国资源、能源的重要接替区 ,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清醒、客观、准确的认识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现状 ,制定相应的整治对策 ,对于新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充分剖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对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作了分析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新疆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分布着我国重要的绿洲农业区 ,又是我国资源能源的接替区。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清醒、客观、准确地认识新疆的生态环境现状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 ,对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特征入手 ,分析了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疆地区近四千年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的研究表明 ,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 ,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凉湿与暖干旱时期的波动 ,且揭示出 3 .0 ka B.P.、2 .0 ka B.P.、1.5 ka B.P.、1.0 ka B.P.、0 .2 ka B.P.五个气候突变转干时间界线。本研究揭示了近四千年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 ,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 ,并指出历史时期南疆地区若干人文事件的发生如近两千年以来丝绸之路的兴衰、南疆古城镇的废弃等与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准对应关系 ,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类型与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经济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新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数量众多、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缺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文中在对新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人口、经济、...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体功能背景下,构建了系统运行机制与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对农业区域的粮食安全人地关系进行研究,并实证研究了大荔县2005-2050年粮食安全条件下的人地系统演化。研究表明:1)技术进步、市场调节及政策调整是确保农业用地与粮食产量,推动农业主体功能实施的主要因素;人口与水资源是主体功能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疆能矿资源型产业发展及其区域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能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新疆区域开发的核心动力之一.对1995-2008年新疆能矿产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的研究发现:①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业在全国工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黑色金属的采选、加工业在全国区际地位也有所提升,而煤炭采选业等优势资源产业尚未得到很好发挥.②能矿资源产...  相似文献   

17.
In arid areas,ecological degradation aroused by over-exploitation of fresh water,expansion of artificial oasis and shrinkage of natural oasis,has drawn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nd officials.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social-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co-environments.In addition,increase of the water footprint indicates the expansion of artificial oasis,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natural oasis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swer a scientific question that what i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the artificial oasi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oasis in the arid environments of Xinjiang,China.Thus,based on the social-economic data,water consump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2001–2015,we calculated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express the human-related pressure exerted on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arid environments in Xinjiang(including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its mechanism by using the coupling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Xinjia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2001–2015,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a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 footprint.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was relatively high at the temporal scale and varied at the spatial scale.Among the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 examined in Xinjiang,the greater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s in Karamay and Urumqi)wa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two footprints.Increases in the water footprint will caus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increase,such that a 1-unit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ould lead to 2–3 units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s of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together with the intensities of water consumption both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oases of Tarim River Basin,have approved the fac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1 unit of the artificial oasis would bring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2 units of the natural oasis.These conclusions not only provide a techn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Xinjiang,but also offer a theoretical guide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hat could be used in similar arid area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湖水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作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是新疆南疆地区的焉耆盆地、库尔勒市和尉犁县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主要的水源 ,同时也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的直接水源。近四十年来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 ,博斯腾湖正在受到绿洲中高矿化度农田排水和工矿企业污水的污染 ,湖水水质正在不断恶化 ,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突出表现在土地盐渍化、湿地退化、芦苇长势和水产减产。通过一年多对博斯腾湖的动态监测 ,我们发现博斯腾湖的污染物入湖量远大于出湖量 ,目前湖水仍然处在一个污染物的积累过程中 ,从污染物的含量看 ,工业和生活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 ,湖水污染主要是农田洗盐后的高矿化度污水 ;从污染区域看 ,污染最严重的水域在黄水区 ,该区接纳了全湖总入湖污染物近八成的污染物。为了今后新疆南疆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博斯腾湖的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方法。应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喀什地区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动态过程以及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喀什地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按传统发展模式,喀什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在2016年将达到2.86 hm2,是2000年的14倍;喀什地区各县市的生态足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农牧业产品消费持续增高是生态足迹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