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来,合川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农民失去了与之唇齿相依的土地。尤其是1998年以后对失地农民基本上没有安置就业了。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土地,有的甚至已完全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一些重大项目的不断上马,土地征收的节奏也在加快,在土地征收过程中,部分失地农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受到严重侵害,被征收了土地的农民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同时,由于补偿和保障机制的缺失,也失去了生活来源,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3.
郝涛 《甘肃农业》2008,(12):62-63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失去土地就基本上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生活很快陷入困境,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西农业学报》2022,(4):186-187
对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失去土地所面临的困难、土地失去后利益的流失作了分析,并根据当前国情,对解决农民失地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失去土地所面临的困难、土地失去后利益的流失作了分析,并根据当前国情,对解决农民失地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家顾问》2005,(3):19-19
为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山东省出台政策,划定了在被征用土地过程中失去土地农民的最低补偿线。  相似文献   

7.
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问题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中都出现过,但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复合型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使得失地农民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对于失地农民而言.由于世世代代在土地上生活、耕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明显有别于城市社区的村社组织和相应的微观治理机制.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使这些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失地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土地的失去而彻底消亡,相反在这一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民的最基本的劳动对象和经营基础,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是农民权益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征用,和土地唇齿相依的农民,由此失去了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生活保障成了一大忧患。因此,如何保护失地农民权益成了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背景 1.失地农民的补偿。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没有最终的土地所有权,因此农民对土地的价格失去了定价权,国家在征地农民的补偿上表现出了非合理性。在征地过程中,补偿款分配混乱,政府与民争利,赚取“高征低买”中的差价,直接导致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难以维持长远的生计。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年安徽省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成为继江西省之后的全国第15个正式交卷的省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正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势必会征收土地.土地征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是会产生失地农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本身,还失去了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政治权益等一系列权益.失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该何去何从,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该研究以萧县地区为例,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以期找到合适的路径,使失地农民得以生存发展,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失地农民的概念确定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由于非农建设需要(农民住宅用地除外)国家依法征收而完全失去或大部分失去农民用地份额的农村户籍人口。从法学角度而言,失地农民是指因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二、构建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6年我国实际征占农民耕地数为6074万一6420万公顷,失地农民规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职业结构发生变迁。基于宁夏吴忠市的实地调查资料,论述了农民被动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后果——职业结构的分化与变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因地下采矿,每年造成塌陷土地有13333ha之多,其中约6666ha在平原地区,多为高产良田,是建设“菜蓝子工程”基地。矿区塌陷使矿区周围的农村农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为安定农民生活,提出重新认识土地的生态生产力,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土地是其他自然资源所不可替代的。本文提出在塌陷区建设生存生态工程,农民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4.
<正>"进城落户就是要收回农民的土地""土地确权就是要重新分地""取消农业户口就等于失去土地"等等,都是谣言。现在,我们就把关于农村户口、土地确权、宅基地等三类的"十大谣言"逐一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谣言一:取消农业户口后,就失去了土地这次取消农业户口不是"农转非",而是彻底全面地统一城乡居民的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由于我国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多,土地仍是大多数农民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源泉,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有的地方征用土地却不能按规定发放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同时失去了生存的根本。现就一些农民关注的补偿事项列出三问。  相似文献   

16.
张涛 《农家顾问》2013,(6):25-26
完善征地补偿不能单纯提高标准,必须破除“一锤子”买卖思维,让农民持久合理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一方面,可以采取货币安置、招工安置、农业安置等方式相结合,同时,通过土地入股让失地农民的财富具备造血功能。此外,如何解决农民失去土地之后的培训、就业、社保等问题,也应写入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7.
强调农民地权,限制“圈地运动” 我曾经指出,如今一些理论家和一些涉地部门官员都反对地权归农,但理由却截然相反:理论家说地权一归农,农民就容易失去土地;而官员则说地权一归农,就很难再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因此也就搞不成“圈地运动”了。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户方面 1、政策法规了解不够,一些农民对相关土地政策法规不熟悉,对土地流转的政策规定也不了解,生怕流转后永远失去土地、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恋土情结严重,兼业型农业旧习惯根深蒂固.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土地怀着深厚感情的农民,土地流转愿望不够强烈,宁愿造成地荒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3、农业比较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当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许多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之后也失去了相应的权利,造成了大量的权益流失。关注广大失地农民的现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事关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应从大局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堆扩和保障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去土地,转为市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生产、生活资料,没有城市生活教育的基础,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他们的城市化如何?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及因失地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