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研究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6个亚高山针叶林样地的结构,分析了树干的大小、年龄和空间分布格局,运用树干胸径生长格局解释了林地干扰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结构与林地干扰历史息息相关.林冠层的干扰严重影响着王朗自然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和结构.树干的风倒、掘根和折干形成了林窗,而林窗的形成在过去200 a时期内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小尺度过程.树倒和折干使林木平均每6 a有一个生长释压.林窗促进了树木的更新,并使得林木林冠组成能够得以维持.同时森林的更新受林下竹子同幼苗生长竞争和竹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王朗国家级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下的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不同林冠环境下克隆生长特征,及4种林冠环境下克隆繁殖的大小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分株平均生物量、基径、高度以及当年生立竹分株密度的显著差异,但对整个无性系种群的分株密度没有影响,缺苞箭竹对不同林冠环境的响应主要体现在分株质量上;间隔子的生物量、直径、分枝强度和比间隔子长等克隆生长特征在各个林冠环境中存在显著差异,间隔子长度只在大林窗环境中显著低于其他林冠环境;缺苞箭竹在4种林冠环境下均表现出克隆繁殖的大小依赖关系,母株大小通过间隔子的作用,对当年生立竹大小有显著影响.缺苞箭竹的克隆生长受到不同林冠环境的影响,在其适宜生境(中等林窗)内种群通过提高分株质量以增强整个种群的生命力,同时克隆生长受到自身母株的制约,林冠环境通过影响母株的质量从而影响克隆繁殖分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掌握汶川大地震后10 a来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情况,了解大熊猫栖息地植被覆盖状况。【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选用2011年TM遥感数据和2020年OLI遥感数据,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近10 a以来王朗自然保护区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监测。【结果】(1)10 a间保护区灌丛面积减少了23.17 km2,草甸面积增加了20.71 km2,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面积各增加了25.55 km2、8.14 km2,常绿阔叶林减少了31.24 km2。(2)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知保护区北部灌丛主要转换成了针阔混交林;中部灌丛主要转换成了针叶林;东部常绿阔叶林主要转换成了针阔混交林。(3)植被种类覆盖度的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为因素和灾后植被的自然恢复。【结论】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为竹子主要生长区,也是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其面积的增长有利于大熊猫保护繁衍。  相似文献   

4.
徐靖  王帅  钱关泽 《湖南农业科学》2011,(13):145-147,150
泰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小林窗居多,在林冠林窗中,面积为5~30 m2的林窗所占面积比例为38.6%,扩展林窗中面积为50~100 m2林窗所占面积比例达50.3%.林窗形成的方式以根拔倒木与折干为主,分别占形成林窗总数31.2%与51.0%,强劲的风力和冬季积雪积冰是形成林窗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形成林窗的树种主要是麻栎(Qu...  相似文献   

5.
采伐作业产生的大林窗对阔叶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不同采伐年限的大林窗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林林窗尺寸小于0.06hm2时,林窗内进界更新显著高于林冠下进界更新;林窗内阔叶乔木占有优势,未形成灌木杂草丛,并且林窗周围保留林木生长良好;林窗内进界更新数量与采伐年限成正比,而幼树更新与采伐年限成反比;不必担心出现林窗,人为保留老龄过熟木以减小林窗尺寸,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 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 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 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群分布; ②从林下至中林窗至大林窗, 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减小, 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大, 计盒维数不断减小. 表明华西箭竹克隆分株种群通过改变聚集强度和空间占据能力, 对林冠环境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响应, 这些格局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四种林冠环境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运用传统的格局研究方法和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的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集群分布;②从林下至中林窗至大林窗,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减小,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大,计盒维数不断减小.表明华西箭竹克隆分株种群通过改变聚集强度和空间占据能力,对林冠环境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响应,这些格局特征的变化有利于增强种群对异质生境中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王朗国家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1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岷江冷杉的径级结构和重要值,运用Ripley’s K函数分析其空间格局和种内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大径级林木较多。不同生长阶段的岷江冷杉主要呈聚集分布,可能与物种种子扩散方式有关;幼树和小树在所有空间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增大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大树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增大,由随机(1~3 m)趋于聚集分布(4~50 m)。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岷江冷杉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幼树与小树在中小尺度上(1~25 m)呈正向关联,不同生长阶段的岷江冷杉均与枯立木呈现出正向关联,随尺度变化而变化;岷江冷杉的聚集分布和种内的正向关联关系体现出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耐荫)、干扰机制(林窗更新)和物种内部相互有利的生态关系。根据岷江冷杉的空间属性和更新机制,可以适当的进行人为干扰,以促进岷江冷杉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林窗增加了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林下生境的异质性,对林下幼树的更新具有重要影响。黄檗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黄檗幼树的生长状况、空间分布与林窗空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对林下生境的适应性,对促进黄檗种群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2014年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林下栽种的黄檗幼树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对黄檗的生长及存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使用背包式激光雷达获取了样地的林窗空间结构数据。采用空间点格局、生境关联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林窗对黄檗幼树空间分布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1)自然生长条件下,7年后黄檗幼树存活率为19.25%,在排除扩散限制后,存活黄檗幼树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分布。(2)林窗空间结构是黄檗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黄檗幼树分布与林窗边缘呈显著正关联,而与林冠区呈显著负关联。(3)黄檗幼树的基径在林窗边缘显著高于林冠区和林窗中心(P <0.01),在林冠区与林窗中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黄檗幼树的冠幅和树高则呈现显著的梯度变化(P <0.05),即林窗边缘>林冠区>林窗中心。【结论】研究表明林窗对黄檗幼树的...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度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该文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 ,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树表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林窗边缘与林内树表温的差异、林窗边缘树表温与林窗中央地表温的差异 .指出在林窗区域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墙中部存在表面温度高值区 ,是林窗区域除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新的第 4热力作用面 ,对探讨林窗区域的热量传输、小气候形成以及林窗边缘植物的侧向生长等均有重要意义 .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为研究林窗更新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