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内镜下诊断、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经验,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11例中6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5例采用高频电圈套凝切。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切除了病变并痊愈出院,术中和术后未见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内镜下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对大肠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16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区时,通过肠镜活检孔于该处喷洒0.4%靛胭脂溶液20~30mL,10~15s后观察可疑病区的染色情况,并对不染色区行多点活检,所有病灶送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发现大肠早期癌8例,检出率为3.7%;癌前病变(异型增生)25例,检出率为11.6%,其中轻度异型增生11例,中度9例,重度5例;直肠8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5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4例。其他183例中,特异性结肠炎126例,功能性肠病57例。结论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有助于提高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安全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在消化内镜各种操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23例不同类型消化道疾病联合应用金属钛夹和尼龙绳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上消化道病变3例(13.0%),结肠病变20例(87.0%)。其中内镜下应用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结扎进行息肉切除22例(95.7%),内镜下尼龙绳结扎联合金属钛夹荷包缝合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中穿孔创面1例(4.3%)。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迟发出血及穿孔表现。术后1~3月内复查,所有患者均未见尼龙绳及金属钛夹残留。结论: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结扎在治疗和预防各种临床内镜操作中出血及穿孔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诊断为LST患者41例,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1例病灶直径约11~35mm,全部病例均一次完成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半年至3 a,1例复发,治愈率为97.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染色法对33例正常大肠粘膜、134例癌旁粘膜及193便大肠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大肠粘膜与癌旁粘膜间nm23-H1表达阳性差异无显著性,但nm23-H1在良、恶性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碾 显著性。nm23-H1表达阳性率仅在正常、良性大肠组织与转移的大肠癌间差异有显著性,但与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德国ERBE 公司生产的APC(VI0 200D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258例老年患者共检出525枚息肉全部使用APC治愈,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使用APC灼除302枚(57.5%),APC切除89枚(17%),黏膜下注射后APC切除134枚(25.5%),局部渗血者行APC电凝或钛夹止血.术后2例(0.8%)出现少量便血,予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PC可作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内镜直视下诊治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在耳内镜直视下诊断为EACC 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耳内镜检查示32例均见外耳道白色鳞状上皮样物或黑褐色豆腐渣状物堵塞,其中15例见外耳道有脓性引流和皮肤糜烂,8例伴有真菌感染,5例伴有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增生,12例见外耳道口或外耳道软骨部相对狭窄。术前纯音测听:22例语言频率(0.5~2kHz)听阈均值提高,骨气导差10~25dB,平均17.8dB,10例基本正常。术前颞骨高分辨力螺旋CT扫描检查示:所有患耳外耳道均见高密度软组织影及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吸收现象,其中3例乳突和上鼓室见高密度软组织影。耳内镜下治疗:术中见EACC直接破坏外耳道后壁及下壁,严重者甚至侵入乳突,形成外耳道后壁-乳突腔瘘。术中彻底清理胆脂瘤上皮、肉芽及坏死骨质。术后听力纯音测听:32例中22例语言频率(0.5~2kHz)较术前提高10~20dB,无变化10例,均达到应用水平(30dB)。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EACC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临床上易被误诊。在耳内镜直视下检查有助于发现细小的病变,利于早期诊断。耳内镜直视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手术中有有良好的照明和清晰的视野,可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明确病变组织与外耳道及中耳结构的关系,利于彻底清除外耳道深在、狭小空间内EACC病灶,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减少了复发率,并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耳内镜直视下治疗外耳道胆脂瘤一般无需外耳道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其在超声内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镜科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106例胃粘膜下隆起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06例标本中,92例为间质瘤,14例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诊断正确率达98.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SMA阳性率为89%、76%、34%;平滑肌瘤中CD117、CD34、SMA阳性率为26.4%、38.7%、90%。结论: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超声内镜可提高诊断的效率及准确率,是未来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诊断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尿路成像(CTU)联合CT动脉成像(CTA)在诊断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怀疑肾脏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泌尿系统平扫、CTA扫描、增强扫描及CTU扫描,获得CTA及CTU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果 30例患者中肾脏肿瘤10例,先天性畸形5例,肾脏结石6例,肾结核6例,肾盂旁囊肿3例。CTA可以显示肾血管性病变;CTU可以检出集合系统病变,如结石、肾孟旁囊肿、集合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等。结论 CTU后处理技术可清晰直观地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结合常规轴位图像可准确显示肾脏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CTU联合CTA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肾血管系统和肾集合系统,为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临床外科手术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米非司酮行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不全药物流产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应用米非司酮行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与不全药物流产一样,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β-hCG高于正常,但前者动态监测或刮宫术后β-hCG呈明显上升趋势;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子宫动脉扩张,子宫旁血管有滋养细胞浸润,可见肿瘤染色、动静脉漏等.结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阴道异常出血者有早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发生的可能,动态监测β-hCG、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血管减影术是诊断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及其与不全流产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纵轴内镜超声检查(longiludinal axis endoscopy ultrasonography,LAEUS)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者进行LAEUS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16例为十二指肠外压迫(共中12例为胆囊,3例为胰腺,1例为肝脏),4例为胃肠间质肌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3例为异位胰腺,2例为脂肪瘤,1例为十二指肠癌,2例为炎性息肉,1例病理提示胃粘膜异位,1例十二指肠滞留性囊肿。LAEUS能根据病灶起源,组织内部结构是否均匀,病灶的回声水平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结论:LAEUS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有较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梭形细胞肿瘤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按2002年WHO肿瘤新标准分类,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11月子宫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91例子宫梭形细胞型肿瘤中,良性病变944例(95.26%),交界性病变30例(3.03%),恶性肿瘤17例(1.72%).年龄21~83岁,平均51.8岁.恶性肿瘤17例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5例(29.41%),平滑肌肉瘤4例(23.53%),梭形细胞癌3例(17.65%),癌肉瘤3例(17.65%),胃肠外间质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各1例(5.88%).发生部位为宫体、宫腔、浆膜面、官颈依次递减.结论 子宫梭形细胞肿瘤主要为平滑肌和内膜间质肿瘤,少见的复杂类型偶见,临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相结合是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联超声检查技术对子宫内膜早期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并行超声检查的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四联超声(腹部二、三维,阴道二、三维,高精细血流成像,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定为恶性病变140例,均为子宫内膜癌;良性病变112例,其中子宫内膜增生76例,子宫内膜息肉36例。四联超声诊断恶性病变124例,误诊8例,漏诊16例,诊断灵敏度为88.6%,特异性为92.9%,Youden指数为0.815。结论四联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早期病变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鉴别诊断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内膜结核误诊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内膜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组织所引起的结核病变,起病缓慢,症状特异性不强,X线胸片不能发现支气管内膜的改变,容易误诊.为提高支气管内膜结核早期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3年6月被误诊的2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经阴道超声声像图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期达到早期确诊并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4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应用经阴道超声的方法,发现病灶后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界、结节表面及基底与子宫内膜的关系,子宫内膜轮廓的完整性及病灶的血流情况。结果:本组24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子宫粘膜下肌瘤20倒,准确率为83.3%,2例误诊为宫颈肌瘤,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患内,1例假阳性。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增强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增强CT(MRI)证实的58例患者60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研究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并判断病变的良性、恶性。结果(1)恶性病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9个呈"快进快出";转移性肝癌14个,动脉期多呈周边环状或厚圈状"快进",之后均廓褪为低或极低回声。(2)良性病灶:19个肝血管瘤多为典型"慢进慢出";9个局灶性增生结节多为快进慢出型,早期可见增强的中央血管及放射状血管,其余9个肝脏良性病灶多表现为"慢出"型。结论肝内良、恶性病灶具有不同的增强模式和特征,超声造影对肝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我院 12 0例阻塞性黄疸的 B超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自 1993年 1月至 1999年 7月 ,应用 B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阻塞性黄疸共 12 0例 ,男性 5 1例 ,女性 6 3例 ,年龄 8~ 82岁。其中结石梗阻 78例 ,肿瘤 37例 ,其它 5例。1.2 方法仪器为 Aloka- 6 30型、SI- 40 0型及 Apogee′cx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5 MHz。患者禁食 8h以上 ,取仰卧位 ,常规检查肝脏、胰腺、胆囊及胆管系统。对胃肠道气体较多难以显示胆总管下段及其周围病变者 ,嘱其深吸气 ,适当加压探头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耳内镜诊治中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径为2.7、4.0mm,角度为0、30、70°的耳内镜及配套的视频系统,在视频监视下对鼓膜、中耳等进行不同角度的检查及在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用耳内镜检查272例286耳,急性中耳炎88耳,大疱性鼓膜炎2耳,外份性鼓膜穿孔76耳,分泌性中耳炎35耳,咽鼓管阻塞、功能不良1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耳弹纯型42耳,骨疡型7耳,胆脂瘤型9耳),上鼓室鼓膜内陷8耳,中耳乳突根治术后7耳。用耳内镜进行79例80耳微创手术,耳内镜下鼓膜外伤整复术15耳,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穿刺及置管术32耳,慢性中耳炎弹纯型)鼓膜成型术10例11耳,耳内镜下高负压吸引清除慢性中耳炎病变22耳。结论耳内镜下检查能观察到常规耳镜不易观察到的部位,如听骨链、上鼓室、后鼓室、鼓窦入口、咽鼓管鼓口等部位,易于发现中耳病变,提高中耳疾病诊断准确率;在耳内镜下行微创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图像清晰,定位准确,去除病变彻底,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38例克罗恩病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的内镜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38例研究对象行内镜检查,其中36例行结肠镜检查,2例行胃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检查。结果;36例行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回盲部15例,回肠末端8例,回肠末端和回盲部7例,结肠6例。19例的溃疡呈鹅口疮样.17例的溃疡呈线状或沟槽样,其周围粘膜呈铺路石样。2例行胃镜检查.位于胃窦部1例,食管中下段1例,均为底较深溃疡;内镜下活检发现典型的内芽肿组织,中心无干酷样坏死病灶占39.5%。CD患者依临床表现诊断率为23.1%,内镜检查诊断率为41.7%,消化道造影检查诊断率为14.3%。结论:临床诊断克罗因病较困难,需综合各种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胶囊内镜综合改良检查法在老年患者下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50例需行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予以胶囊内镜综合改良检查法检测.除有效的肠道准备外,患者在胶囊内镜通过上消化道实施胶囊节能模式,同时以促胃肠动力药、体位变化辅助胶囊进入下消化道并保持良好运行.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历时260~620min,平均有效记录时间为512.6 min.46例(92.0%)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共发现异常40例,其中血管异常9例,黏膜下隆起及新生物7例,黏膜炎症、孤立凹陷性憩室、寄生虫各5例,不明原因出血、疑似炎症性肠病、黏膜红斑各3例,阳性检出率为87.0%(40/46).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好,对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