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采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目前国内种植利用的36个饲用燕麦品种进行了遗传变异结构及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条带清晰且重复性高的引物15个,共扩增出146条条带,不同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数为3~9条,平均为6.4条,多态性比率为65.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38。基于4个多态性较高的核心引物组扩增的14个位点,构建了36个燕麦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其能够将供试燕麦品种区分并准确鉴定。供试品种的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96~0.9507,平均值为0.8473;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36个品种分为四大类,聚类与其来源的关联性不高。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国外引进品种遗传组成分布均匀,有32.1%的品种具有混合来源,而国内品种分布相对集中且仅有25.0%的品种有混合来源,表明供试的国内种植利用的燕麦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来源相对单一。结果为燕麦品种的鉴定、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13个苇状羊茅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指纹图谱分析,以期为苇状羊茅种质资源鉴定、野生种质资源驯化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条带清晰且重复性高的引物15个进行扩增,13个苇状羊茅品种共扩增出181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12.0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共176条,不同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在7~16条之间,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为11.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7.24%;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在1.311~1.642之间,平均为1.511;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184~0.357之间,平均为0.294;Shannon指数范围在0.276~0.518之间,平均为0.435。供试的1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444~0.1401之间,平均值为0.1003;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可将13个品种分为两类,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14%发生在品种间,有86%发生在品种内。引物SCoT10、SCoT56、SCoT80可以完全区分供试苇状羊茅品种,采用S...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狼尾草属菌草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定,试验采用ISSR标记方法,测定了18份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7条引物共获得256条清晰可辨的总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232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3.65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0.6%;品种(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0.543~0.875,变幅为0.332,说明供试材料具有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GS=0.655时18份供试材料聚为三类,主坐标分析与UPGMA聚类分析在GS=0.655时类似。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开展了短芒型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质的筛选和综合评价,以筛选优质种质。基于55个形态学指标和SCoT分子标记对川西北地区24份短芒型老芒麦种质以及两份老芒麦对照材料进行形态变异及遗传亲缘关系分析。形态学指标在26份材料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66~2.01;变异系数(CV)范围为4.62%~45.93%,聚类分析将26份老芒麦资源分为5个大类。基于SCoT分子标记,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96条,多态性比率为67.6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平均Shannon’ s多样性指数为0.38,供试材料的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7~0.87。通过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可将26份材料分为四大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两个类群,Q2类群来源单一,Q1类群拥有混合来源。Esdm24,Esdm6,Esdm22这3份种质的芒等相关性状具有优异的性状,可以作为短芒型老芒麦的选育的后备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72份猕猴桃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其指纹图谱,以期为猕猴桃分子标记育种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的6对引物可以完全区分供试材料,均为多态性条带;共检测出7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基因数9-17个,平均每个SSR条带能检测到11.7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在0.792-0.904之间,平均为0.828;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29-0.329,平均遗传距离为0.17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087的水平上可分为六大类,其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6.
摘 要:分析全球各地主要栽培的杧果品种,明确各个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杧果的培育、保护与鉴别提供科学依据。应用CDD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35个杧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遗传多样性信息数据,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2条CDDP引物和12对SRA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得到263条和24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72条和110条,多态性比率(PPB)分别为95.4545%和94.6094,有效等位基因数( Ne)分别为1.5913和1.6217,Nei''s 基因多样性(H)分别为0.3247和0.2408,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55和0.46,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分别为0.60和0.59,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64~0.96和0.64~0.92,CDDP结合SRAP标记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2~0.94,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0和0.78,CDDP结合SRAP标记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8,CDDP标记、SRAP标记以及CDDP结合SRAP标记分别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095、0.6947以及0.6850处可以将35个杧果品种分别分为3类、3类和5类,结果表明两种标记结合分析能够更加细腻地解释杧果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划分结果与杧果原产地无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SCoT 标记对32个鸭茅品种(包括国内栽培驯化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研究,为揭示鸭茅栽培驯化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差异和鸭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22个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30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45条,多态性比率(PPB)为79.5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为11.14条;2)栽培驯化品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242,引进品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952,且引进品种在多态性条带(NPB),多态性比率(PPB),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指数(I)等水平都高于栽培驯化品种,表明栽培驯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引进品种;3)AMOVA 显示存在于栽培驯化品种和引进品种两类群之间和之内的遗传变异分别为16.32% 和83.68%,更多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类群内;4)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供试32个鸭茅品种主要聚为6大类,国内栽培驯化品种聚为类群I,国外引进品种分别聚为其他几个类群。  相似文献   

8.
42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强  师尚礼 《草业科学》2015,32(3):372-381
为了补充现有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信息,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份野生紫花苜蓿种质和41份栽培紫花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对引物在供试苜蓿材料中共获得231条扩增带,其中163条具有多态性。引物的多态位点百分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1.55%、0.210 0和0.326 3。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641~0.913,平均为0.791,栽培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对较大,野生种质资源与栽培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相对较小。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778处可聚为五大类,单独聚为类的陇东野生紫花苜蓿、CW 200和CW 787都表现出了与其他材料间较远的亲缘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图,可把供试材料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Ⅱ类与第Ⅲ、Ⅳ类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综上,供试苜蓿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种质资源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9.
曾亮  李敏权  杨晓明 《草业学报》2012,21(3):125-131
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73份豌豆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73份材料DNA共扩增出91条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8.2条,多态性比率为86.4%。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20 2,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51 8,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06 5~0.934 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73份材料划分为5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杨宁  陈锡莲  高新彦  史万斌  刘效瑞 《草业科学》2012,29(12):1883-1886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新选育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8个品系和2个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4条引物共扩增出15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6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46.43%,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71 9~0.964 9,说明甘肃省主栽党参品种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党参品种DS6与所有其他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最远,可单独聚为一类;DS3与DS8的亲缘关系最近,其相似系数为0.964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