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防护林体系中,由于木麻黄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小气候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因此在防护林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前期我国防护林建设的水平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整体效益。基于此在分析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地木麻黄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加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种质资源,丰富木麻黄品种,从澳大利亚引进21个山地木麻黄种源并开展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山地木麻黄的15#、9#、19#、5#和23#种源适应能力较强且速生优质,这些种源可通过家系和单株选择,结合无性繁殖的途径,应用于沿海沙地特别是后沿地段造林。  相似文献   

3.
为给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的径级结构,并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木麻黄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前期的死亡率极高,至后期相对平稳,第IV龄级为种群存活曲线的分水岭,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II型。此外,在木麻黄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基波不明显,但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4.
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保护和建设东南沿海防护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的径级结构,并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东南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木麻黄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前期的死亡率极高,至后期相对平稳,第IV龄级为种群存活曲线的分水岭,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II型。此外,在木麻黄种群自然更新过程中基波不明显,但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加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种质资源,丰富木麻黄品种,从澳大利亚引进21个山地木麻黄种源并开展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山地木麻黄的15^#、9^#、19^#、5^#和23^#种源适应能力较强且速生优质,这些种源可通过家系和单株选择,结合无性繁殖的途径,应用于沿海沙地特别是后沿地段造林。  相似文献   

6.
福建平潭岛沿海防护林综合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潭岛沿海防护林实地观测数据,以改良土壤、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和水源涵养为准则层,以降低风速、固碳量、土壤容重等10项测定数据为指标层,建立沿海防护林综合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对平潭岛木麻黄、黑松、湿地松、台湾相思4个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综合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个防护林树种均有较强的生态防护功能,但各树种综合生态效益差异明显,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排序为木麻黄湿地松黑松台湾相思。此研究结果将为平潭岛沿海防护林工程规划、布局、树种选择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博硕士毕业论文、会议论文、标准、成果和专利6类文献(共计1273篇)为统计对象,对中国"沿海防护林"科学研究文献从数量、层次、高频引用论文分布3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加,但核心期刊论文(22%)和标准专利类文献(14%)比例偏低。进一步通过关键词共词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对沿海防护林研究概况和阶段变迁、热点和重点领域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木麻黄、沙质海岸、树种选择、生态效益和防护林建设是热点研究主题,土壤微生物、遥感、立地条件、泥质海岸是新兴主题,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有差异,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沿海防护林监测与评价、体系和结构优化以及对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8.
惠安县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分析了惠安县木麻黄防护林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台风破坏、病虫害损害、困难地恢复、遗传多样性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收集和引进遗传资源、开展抗性育种、改良造林和经营措施、引进其它抗性木麻黄品种和其它沿海树种等对策,以期能对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沿海地区防护林树种单一,人工林结构简单、生态稳定性不强的局面,开展木麻黄与柠檬桉混交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与柠檬按混交后,木麻黄生长量增加,混交防护林防风效能增强,而且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肥力增加。木麻黄与柠檬桉插花混交是沿海防护林营造的一种合适结构模式,柠檬桉为木麻黄较为理想的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10.
潘自宝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49-50,104
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选择引进台湾、广东以及福建等地9个具有抗性的木麻黄无性系,并以平潭2号为试验对照进行造林抗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台山、龙7-18和粤抗702等3个木麻黄无性系遭受星天牛等害虫的危害最轻,其死亡与折倒两项指标平均每个无性系仅为3%,被害率很低,抗虫效能特别突出;与其他7个木麻黄无性系在被蛀干害虫危害死亡、危害折倒、危害后仍生长以及树高、胸径等5个重要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因此,这3个木麻黄无性系完全可以在平潭综合试验区及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建设中推广应用,而其他7个木麻黄无性系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美国USLE土壤侵蚀模型,实现了对福建省漳浦县沿海防护林水土保持的动态监测,并根据土壤侵蚀所流失有机质的经济损失实现了对沿海防护林防护效益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能明显地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南滨海台地木麻黄林、桉树林、大叶相思林、椰子林、次生林5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凋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分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上层大于下层,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大叶相思林、木麻黄林的土壤容重较小,土壤疏松,孔隙大,凋落物的储量较大,持水性能好,适宜作为滨海台地的水源涵养林。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乐东的次生林、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椰树(Cocosnucifera)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介于1.55~8.52 g/kg,以次生林最高,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51~9.49 kg/m~2,以次生林最高,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94.86 mg/hm~2、椰树73.72 mg/hm~2、桉树44.93 mg/hm~2、大叶相思30.80 mg/hm~2、木麻黄15.10 mg/hm~2,4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要低于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4.
以文昌市低效木麻黄林下补植树种选择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文昌市沿海防护林现有低效、健康的木麻黄林分和临近海岸的树种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长适应性、抗逆性和景观价值3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结果表明,筛选出该林分混交造林的10种适宜改造目标的树种,分别为降香黄檀、大叶相思、琼崖海棠、檀香紫檀、麻楝、非洲楝、山竹、母生、黄槿、伊朗紫硬胶。  相似文献   

15.
海岸青皮林与木麻黄林养分动态及凋落物分解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岛东南部海岸生境相似的天然青皮Vatica mangachapoi林和人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养分动态及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进行比较研究,为营造青皮.木麻黄混交林,并逐渐过渡到天然青皮林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青皮林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氮、磷、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木麻黄林对应各分室(氮:P叶=0.008,P枝〈0.001。磷:P叶=0.030,P枝〈0.001,P根〈0.021。钾:P叶〈0.001,P枝〈0.001,P根〈0.001)。(②2种林型土壤分室之间,氮和钾的质量分数呈现显著差异(P氯〈0.001,P钾=0.028),磷的质量分数无显著性差异。③2种林型各分室中,除氮和磷元素在土壤分室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外,其余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④青皮和木麻黄凋落物分解周转期在青皮林下分别为3.53a和1.83a,在木麻黄林下分别为3.53a和3.45a.因而青皮林林下环境较木麻黄林利于凋落物的分解。可见青皮林比木麻黄林对氮、磷、钾元素有更高的积累能力.且青皮林林下环境更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图2表2参33  相似文献   

16.
海口市海防林带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口市海防林带木麻黄林、景观林和无林空地的土壤容重、pH值、含盐量、含水量、有机质及N、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内梅罗修正指数对土壤参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沙质海岸防护林带土壤pH值为中性;有效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偏低;有机质含量严重缺乏;景观林土壤理化指标远优于其他2种林地;...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一些较适宜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木麻黄轮作或混交树种,研究了福建省长乐市滨海沙地厚荚相思等5个树种的土壤剖面变化及土壤的表聚性特征。结果表明:各树种对林地土壤水分影响不明显;在0~20 cm的土壤层,pH值高低依次为巨尾桉、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卷荚相思、木麻黄,与木麻黄林地相比,经t检验,卷荚相思等4个树种的土壤pH值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思类树种林分的土壤养分都大于巨尾桉和木麻黄林下的土壤养分;巨尾桉的全氮量表聚性系数和卷荚相思的全磷表聚性系数分别只有0.26和0.29,不具有表聚性特征,而其它树种各养分都具有表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岸沙地不同干扰方式植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α多样性测度公式,探讨了不同干扰方式(Ⅰ.天然次生林、Ⅱ.择伐天然林种植木麻黄、Ⅲ.皆伐天然林种植木麻黄后实施保护、Ⅳ.皆伐天然林种植木麻黄后频繁干扰)对福建东山岛沙质海岸带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和频度的增大,样地内科、属、种数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着干扰强度和频率的...  相似文献   

19.
以裸沙地为对照,研究了海岸退化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次生林、木麻黄+潺槁木姜子混交林、木麻黄人工纯林)的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裸沙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明显提高(P<0.05),增幅分别为103.966%-491.166%、89.352%-335.087%、65.536%-85.896%,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比例分别为1.543%-3.113%、1.733%-2.870%、0.964%-1.447%,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高于人工恢复的木麻黄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与有机质、全氮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河西走廊同一温带蒙-甘气候类型区的绿洲灌耕土、绿洲半潮灌耕土、绿洲潮灌耕土、绿洲盐化灌耕土4个土壤类型的二白杨农田防护林标准地调查,编制出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带立地指数表,立地指数划分为6个等级,经检验达到了要求,可直接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