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洲灌区土壤盐分平衡分析及其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威胁新疆绿洲灌区持续灌溉农业的关键因子.以水盐平衡原理为指导,以渭干河灌区多年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灌区不同尺度的土壤盐分分布特点与平衡措施,重点探讨了维持耕地根系层尺度上的盐分平衡的淋洗需水量的计算问题.针对水土资源开发水平的高低与土壤盐碱化的实际状况,提出了防控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不同对策:在塔里木河流域灌区,以加强渠道防渗和提高田间水利用率为主;对石河子地区,重点在于以冬灌方式实现作物根系层的盐分平衡.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灌溉水渗入地下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在排水渠排出地下水和防治土地盐渍化的同时,排出的水大多义流入河道。塔里木灌区农田中脱出的盐分,随着各级排水渠进入塔里木河,塔河水质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具体数据说明了近年来离子浓度增加,矿化度上升,PH值升高的事实,指出了防治此现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七师柳沟灌区所处的地势低凹,长期受周围“三库、两渠”及灌区内灌溉渠系渗漏,田间过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积聚地表,使土壤盐碱化速度增快,土壤盐分含量达到0.41%左右。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造成作物缺苗、断垄、产量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成因1.1垦区耕地低产田占41%,土壤盐碱化是其低产的重要原因。盐碱地盐分主要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还有部分苏打化土壤。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黄土状冲积、沉积,改造治理难度较大。1.2渠系、水库渗漏,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不合理的溉溉方式,也加剧…  相似文献   

4.
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沟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于灌区所处的地势低凹,长期受周围三库(柳沟水库、奎屯水库、车排子水库)、两渠(柳西干渠、调节渠)及灌区内灌溉渠系渗漏、田间过量灌溉,而灌区内排水系统不健全,地下水位上升,盐分积聚地表,使土壤盐碱化速度增加快,造成灌区有近万公顷土地被荒弃。已经利用耕地中,土壤盐分含量平均在0.41%左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造成作物缺苗、断垄、产量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土壤盐碱化开发利用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年限的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的运移研究,从棉花生育期、土壤空间两个方面对不同年限土壤盐分进行分析比对,初步得出:随着生育期的推后,各土层含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垂直方向盐分的积累在40~80 cm土层逐渐增加,80~100 cm土层盐分积累受膜下滴灌影响较小;不同滴灌年限中滴灌年限越长,棉田中的盐分积累就越多。  相似文献   

6.
植物耐盐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综述了盐胁迫下植物耐盐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扬水灌溉对灌区地下水盐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甘肃景电灌区15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及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干旱区扬水灌溉对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和开敞型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盐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扬程提水灌区内的水盐运移主要受控于灌溉水入渗,呈径流滞缓、水盐积累的特点;灌溉水入渗带、溶质迁移带和潜水排泄带的地下水矿化度受入渗—溶滤过程的影响呈振荡变化型;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的汇水聚盐带地下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灌区内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不同生长期内根际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根际效应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作用,为北方大型灌区盐碱化农地土壤的植物改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当地土著耐盐牧草紫花苜蓿为试验植物,通过盆栽根袋模拟装置,采集分析不同生长期内(20、40和60 d)紫花苜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盐分和养分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随着紫花苜蓿的生长,其根际土壤的电导率、pH、Na+、K+、Mg2+、Cl-和CO32-含量逐渐降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Na+/K+和Cl-/SO42-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根际土壤中Cl-/SO42-相对于非根际土壤降低程度较明显.非根际土壤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根际土壤中总氮含量相对稳定,总磷含量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紫花苜蓿根际效应可降低河套灌区盐碱化土壤的pH、电导率和主要盐分离子浓度,提高磷的有效性,有助于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及有效肥力的增强,且其影响作用随紫花苜蓿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玛纳斯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依托磁化水技术支持,选择玛纳斯县灌区兰州湾镇拱拜村为试验示范推广区,进行棉田磁化水滴灌推广试验,监测研究棉花磁化水滴灌缓解盐分胁迫的作用,分析棉田水盐迁移时空演变规律,探索棉花生长状况最佳、农田节水和效益最高的磁化水滴灌处理方式,提出适合于当地的棉花磁化水滴灌增产技术应用推广模式,为促进北疆地区盐碱地改良、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绿洲灌区生态效益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以水盐平衡理论为指导防治景泰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甘肃景泰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次生盐渍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所造成的水盐不平衡问题,要防止和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水盐平衡。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盐渍化防治及盐渍土改良利用方面的发展趋势,笔者提出应该以水盐平衡理论为指导,以节水灌溉为前提,以地面覆盖和土壤培肥为基础,以井排系统与引黄灌水系统并网,井渠混灌,降低地下水位为突破口,通过对水分和肥力的调控和管理达到对盐分的调控和管理,使盐分在土体或灌区实现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内蒙段河套灌区黄河水利枢纽拦河闸与三盛公水电站三角区如何实施节水灌溉的同时又要防治土壤盐碱化为双重目标,以当地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为田间试验作物,通过在不同盐碱化土壤上进行的节水灌溉试验,分析了不同水分、盐分双重胁迫条件下对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不同盐碱化土壤向日葵的主要生理发育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盐碱土抑制种籽的萌发,盐碱土程度越重,抑制作用越明显;随含盐量的增加,向日葵叶、秆的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相应的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灌区土壤耕层,不论南灌区和北灌区,全盐、pH、碱化度均显著下降;1m土体,全盐、pH下降,但总碱度增加;地势高亢的西灌区耕层和1m土体,全盐、pH、总碱度、碱化度均呈下降趋势。总的盐碱动向是向脱盐碱化方向发展,但低洼地段存在着潜在的盐碱化威胁,但只要对区域和耕层的水盐动态进行有效调控,工程地区不会出现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时间对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碱化是当前河套灌区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合理灌溉,保证排水,加强管理。河套灌区特有的气候和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灌区秋浇的两大目标,即为翌年春小麦播种和幼苗期生长贮墒及淋洗耕层盐分。本文根据实测资料,从机理上讨论了不同秋浇时间对河套灌区水盐运移和农业环境的影响,得出了早秋浇(白露前后)是河套灌区有效防治盐碱化、改善农业环境、节水节能、增产增收的好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景泰灌不同含盐量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和灌水前后土壤盐分的变化,总结出灌区土壤返盐和脱盐过程与灌水周期、作物种类、耕作管理等条件的关系,初步提出封闭型氯化物—硫酸盐盐土的水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子滩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子滩灌区土壤中的盐分分布及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的因素,提出了灌溉洗盐;优化耕作制度;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科技》2006,(8):78-78
减少渠道渗漏,提高渠系利用率,是防止地下水位上升,避免土壤次生盐碱化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区比较常用的渠道防渗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混凝土防渗在灌区外的大、中渠道,可就地取材浇灌混凝土,规格为300×200厘米,厚6~12厘米;灌区内以预  相似文献   

17.
农业灌溉过程中,盐分的运移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为防治和治理土壤盐碱化提供有力帮助。根据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在总结众多关于水盐运移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盐运移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水盐运移的模型和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水盐运移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性及合理采样数与信息估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气候寒冷干燥,具有土壤盐碱化问题的中国河套灌区为背景,将地质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理论结合评价实验场土壤表层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性。用经典统计学理论确定敢土壤盐分田间监测的合理采样数目与空间采样法则。  相似文献   

19.
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新疆土壤盐碱化开发利用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年限的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的运移研究,从土壤空间、棉花生育期两个方面对不同年限土壤盐分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滴灌前,土壤垂直方向上盐分变化幅度大;滴灌后,垂直方向0~40 cm处于脱盐,60~100 cm表现为积盐。灌前和灌后在土壤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含盐量高低变化是膜中滴头处低于棉花窄行,两者且低于膜间裸地。在棉花生育期内,播种前土壤含盐量较高,苗期含盐量降低,从蕾期到盛铃期土壤盐分逐渐升高,随后吐絮期至收获期逐渐减小。在不同年限棉田监测中,随滴灌年限的增加,土壤耕层盐分逐渐运移到土壤深层,土壤盐分经较长年限逐渐累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周和平  张立新  禹锋  李平 《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9-161,164
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 460万公顷,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近1/5耕地发生盐碱化,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尤其是内陆干旱农业灌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多个层面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就我国干旱区地理环境特性、灌区土壤盐碱化成因、盐分种类、作物结构及节水灌溉条件,如何进一步提高节水灌区排盐效果、增强盐碱地改良能力等问题,纵观国内外盐碱地治理技术,在传统的水盐运行理论基础上,提出“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新理论,由此指出灌区农田“盐分上移地表排”的水利改良模式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