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8年在浦城县仙阳镇专业合作社开展机收再生稻规模化示范种植,通过合理选择机收再生稻品种、机插暗化育秧、配方施肥、严格烤田、合理施用催芽肥、促苗肥及科学留桩等配套栽培技术,促进规模化种植,达到机收再生稻一种两收、省工节本、平衡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友文 《杂交水稻》2003,18(2):46-49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是将一种两收的杂交中稻和再生稻的栽培技术看成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概述了要选用两季都高产的良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区域;种好头季稻,在实现其高产的同时,为再生稻稳产高产奠定基础;适时施足促芽肥;看芽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和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3.
Ⅱ优明86再生稻示范片的组织与实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明86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主持育成的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米质较优、再生力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是尤溪县近年再生稻和单季稻推广的当家种,2003年在尤溪县梅仙镇下保村进行了68 hm2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示范,取得全示范片平均产量头季11 328kg/hm2、再生季5 942 kg/hm2,年产量达17 27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现将Ⅱ优明8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千亩示范片取得的成效与组织措施总结如下,以期为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6年选择11个水稻品种在龙岩市永定区开展低留桩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以期筛选适合作头季机收的低留桩再生稻品种。结果表明:中浙优8号、两优616、Y两优5867、甬优2640等4个品种在产量、抗逆性、再生率、再生成穗率等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低留桩再生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选取9个杂交稻新组合作再生稻栽培,比较不同组合在低留桩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泸优明占、福龙两优29作再生稻栽培,在头季收割后低留桩情况下,种植表现较好,产量较高,适宜在尤溪县作再生稻栽培;天优1261、泰丰优656、谷优2736、谷优353表现较差,不宜在尤溪县作再生稻推广。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9,(3):44-46
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克服了手插手割的人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又具有节本增效、绿色安全、米质优、效益好等优点,符合再生稻发展方向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是选好品种、二次烤田、重施保根肥、合理留桩、再生季科学管水、早施壮苗肥等。  相似文献   

8.
尤溪县自1988年开始种植再生稻,23?a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逐渐提高,2010年全县推广再生稻0.75万hm2,取得了全县平均单产896kg/667m2(头季稻597kg/667m2,再生季299kg/667m2)的好收成,介绍了尤溪县再生稻生产取得超高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2011—2012年宜香2292在永泰县梧桐镇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适时早播,培育适龄多蘗壮秧,合理密植、宽行窄株插植,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加强病虫害防治,重施催芽肥,适时收割、适当高留稻桩,再生季的田管等。  相似文献   

10.
兰朝晃 《中国稻米》2014,20(5):79-80
针对福建省武平县部分稻田光温资源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宜武平作再生稻栽培的天优3301等高产品种,并对这些品种作再生稻进行高产栽培示范和最佳播种期比较试验,总结了"早播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风景区周边盆地属中亚热带气候,水稻安全生长季235d,积温5368℃,可一年两熟,种植晚熟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热量一季有余,两季不足。适时早播,调节单季稻和再生稻头季开花结实期与七八月份光温高值期重合,再生季避过早秋冷害,是稻作增产增收的关键举措。高产配套技术有选用良种、合理施肥管水、推行机械化生产和防控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12.
佳辐占作中稻—再生稻低留桩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中稻—再生稻生产的良性发展,浦城县引进常规优质水稻品种佳辐占作中稻—再生稻低留桩小面积试验试种,表现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增产潜力大,适宜作再生稻的替代品种。介绍了佳辐占在浦城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的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产量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影响再生稻产量形成的主要生理特征分析,探讨提高再生稻产量的栽培技术,包括规划生态气候适种区、选育良种、合理施肥、适留高桩、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同时对再生稻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对达州市发展再生稻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品种选择、留桩高度、肥料运筹、水分管理、化学调控等对再生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合达州市再生稻种植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为达州市发展再生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根据不同留桩高度下再生稻产量,将供试品种分为3种再生类型:高桩再生型、低桩再生型和中高桩再生型。留桩高度降低,再生稻有效穗数减少而每穗粒数增加,而低桩再生型品种每穗粒数增幅更大;高桩与中高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以高桩处理最大,而低桩再生型品种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大;高桩再生型品种灌浆期光合速率以中、高桩处理较大,中高桩与低桩再生型品种齐穗期以高桩处理最大,齐穗后10 d和20 d以中低桩处理较大;高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作物生长率以高桩处理最高,而中高桩、低桩再生型品种以低桩或中桩处理最高;中高桩与低桩再生型品种再生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留桩高度下降而增强,而高桩再生型品种表现相反;高桩再生型品种茎鞘碳水化合物转运率以高桩处理较高,而低桩再生型品种以中、低桩处理较高。可见,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与品种的再生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桩再生稻由于穗小粒少,产量不稳定,头季不能应用机收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从机收时的留桩高度、碾压带等方面对再生稻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0~5 cm桩高的再生季产量最高,说明在应用机收低桩再生技术进行再生稻生产时,应把留桩高度控制在5 cm内。稻...  相似文献   

17.
以18个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头季稻收割时设留高桩(40 cm)和低桩(15 cm)两个处理,研究高桩与低桩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再生稻品质与头季稻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项主要品质指标中,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2项指标比头季稻优;头季稻留高桩的处理与留低桩的处理相比,再生稻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变优。多数品质指标头季稻与再生稻之间、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品种品质对再生稻品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再生稻是中国南方稻区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种植模式,品种再生力强与弱及其农艺性状优与劣是决定再生稻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2022年选用6个优质稻新品种为供试材料,以泸优明占为对照,研究调查了人工收割高留桩条件下各品种再生力及头季和再生季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榕夏两优676、荃优607、内10优7185等3个品种具有再生力强、产量高的特点,适宜在尤溪县再生稻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天优673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作再生稻种植具有头季产量高、再生能力强、抗病强等特点。主要介绍了天优673在建瓯市南雅镇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减肥减药、增产增效等优势,是增加复种指数和提高水稻总产的一种种植模式。浙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稻生产区。本文依据种植品种的类型将浙江再生稻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以籼型早稻为主的起步阶段、以甬优1540为主的转变阶段和以甬优系列品种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以衢州市为例,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这3个阶段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益相较于单季稻和双季稻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浙江省再生稻发展前景以及高产稳产技术体系缺乏、农机农艺不配套、扶持力度低、品牌创建乏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浙江省水稻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