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阔胫萤叶甲Pallasiola absinthii害虫生活习性及危害的研究,发现在甘肃河西半荒漠草原上,阔胫萤叶甲1年发生1代,以卵在草丛基部土层中越冬,主要以驴驴蒿Artemisia dalailamae为食,幼虫期是其主要危害期.阔胫萤叶甲的幼虫具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在不食状态下能存活27d之久;水淹3h后仍能复活;不耐冻,在幼虫孵化出土后遇霜冻气候,对其发生蔓延有抑制作用.适于防治阔胫萤叶甲虫害的农药是4.5%氯氰菊脂和水胺硫磷,其最佳施药量为900和750mL/hm2.  相似文献   

2.
白刺古毒蛾 (OrgyiaantiquaLinnaeus)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草原灌丛害虫。它主要是啃食白刺叶片、叶茎部的嫩茎和嫩皮 ,影响白刺生长发育 ,降低其生物量 ,重则造成部分白刺枝条枯死。据调查全盆地目前危害面积达 2 0× 1 0 4hm2 ,主要分布在乌兰县、德令哈市、都兰县等地。危害区内平均密度 1 4.5头 株 ,最高达 1 1 6头 株 ,白刺古毒蛾的迅速扩散 ,造成了大片白刺枝条干枯死亡 ,严重破坏了柴达木盆地防风固沙植被 ,进而加剧了草地的沙化。本药物筛选试验 ,将选择经济、适用的生物制剂和化学药品 ,确定防治荒漠灌丛草原害虫的最佳剂量和方法 ,为有效控制柴达木地区白刺古毒蛾的扩散和蔓延提供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荒漠几种主要害虫对草地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善科  保平  杨惠民 《草业科学》2000,17(3):44-46,50
对阿拉善草地几种主要害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进行了研究。阿拉善草原大面积发生的害虫主要有白刺夜蛾、白刺粗角叶甲、巨膜长蝽、柽柳条叶甲和胡杨天幕毛虫,每年发生面积达400万hm^2,严重发生区,造成荒漠植被连片死亡。为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研究并提出了对害虫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珏  王俊梅 《草业科学》1999,16(4):62-65
在甘肃荒漠草原对专白刺的猖獗害虫白刺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期C=13.2±1.6(℃),K=115.4±16.7(日度);幼虫期C=17.5±1.5(℃),K=161.1±28.3(日度),蛹期C=17.5±2.3(℃),K=111.7±27.7(日度)。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温性荒漠草地害虫古毒蛾的初步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对柴达木盆地温性荒漠草地主要害虫古毒蛾(orgyna antiqua)的观察,结果表明,此虫在柴达木盆地1年1代,以卵在茧内越冬,幼虫4-5龄,从幼虫到成虫主要取食荒漠植被的幼叶、嫩枝,主要为害期7月上、中旬。2~3龄期采用虫克、辛硫一甲氰菊酯、敌杀死等进行喷雾杀灭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围栏封育对河西走廊北部温性荒漠草原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对甘肃省民勤县2007年封育的温性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及产草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7年后,持续封育对河西走廊北部温性荒漠草原的产草量、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植物种数无显著影响(P>0.05),并未呈现持续增加效果。鉴于民勤县生态条件较为严酷的自然现状,建议对其温性荒漠草原继续实行围栏封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红池坝人工草地上昆虫种类十分丰富,已查到昆虫有七目100多种,其中害虫占72.3%,天敌占27.1%,害虫以同翅目(Homaptera)的叶鳞类的数量最多,但以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lera)的粘虫幼虫期危害最严重。幼虫普遍为青粘虫(Lancanla Cp)和普通粘虫(L.Separatawallker)。这些幼虫在人工草地上密度较高,平均达7.7条/平方米,其中青粘虫大约占83.5%,其次是普通粘虫。密度最高的平均达16.5条/平方米。幼虫以食红三叶叶片为主,平均每亩受害叶片数占叶片总数的32%,其中尤以叶面被啃食占5%的叶片最多,大约占受害叶片数的40%左右,损失鲜草量平均占全年生物产量的9%。  相似文献   

8.
采用5种杀虫剂进行了白刺夜蛾的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450 mL/hm2、25%氧乐氰600 mL/hm2、40%氧化乐果600 mL/hm2、35%增效辛灭600 mL/hm2喷雾防治白刺夜蛾,喷药48 h的校正防效在92.41%~95.99%,均高于25%杀虫皇。可在荒漠草原白刺夜蛾的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阿拉善荒漠植被害虫连年发生,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而且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和防治,对阿拉善草地几种主要害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研究。目前阿拉善草地大面积发生的害虫主要有僧夜蛾白刺叶甲、巨膜长蝽、柽柳条叶甲和胡扬天幕毛虫,每年发生面积达400多万km2,严重发生区,造成荒漠植被连片死亡。为了有效的保护草地生态,通过研究,对不同害虫的治理提出了四点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甘肃省河西走廊春玉米(Zea mays)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发生动态,建立优良的种植模式以控制玉米害虫,于2019年监测了春玉米间作针叶豌豆(Pisum sativum)、春玉米间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春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下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内,间作针叶豌豆的春玉米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种群数量分别高达每100株8 300.00和1 611.33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数量低至每100株40.00头;间作箭筈豌豆的春玉米虽然无二斑叶螨和玉米蚜发生,但棉铃虫种群数量高达每100株66.67头;并且,间作针叶豌豆或箭筈豌豆的春玉米上寄生蜂始见期早、种群数量高。甘肃省河西走廊春玉米间作箭筈豌豆有利于控制二斑叶螨和玉米蚜,但应注意防治棉铃虫;春玉米间作针叶豌豆有利于降低棉铃虫种群数量,但需注意防治二斑叶螨和玉米蚜。  相似文献   

11.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是处于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草原和缓冲地带,其植物种群高度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研究了人为因素中的放牧对3种植物种群高度的季节性影响,分别为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结果表明,在6—9月,3种植物种群高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短花针茅种群高度从6月初—9月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种群高度从5—9月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8月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区牧户草畜平衡决策的年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原生产力和草地载畜率的关键自然因子,牧户作为畜牧业生产的直接决策主体,对降水年型的判断是其草畜平衡决策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典型县(旗)为研究区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气象数据、统计资料等为基础资料,分析了1980-2015年牧户自我降水年型判断行为及特征,及牧户依据该自我判断年型进行的草畜平衡决策。结果表明,草甸草原与荒漠草原中下年型出现次数最多,典型草原则以平年出现次数最多,但从整体上看,3个类型区丰水年型均比欠水年型出现频率略高;牧户的降水年型判断与实际降水年型结果差异明显,前者较为稳定而后者则变化较为频繁;1980-1995年,牲畜承包户的年型判断较为稳定和一致,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自始至终分别是欠水年和中下年为依据,典型草原则以欠水年为主导;1996年以后牲畜、草地陆续承包到户后,牧户草畜平衡年型判断及依据开始出现3~5年的周期性变化,而在降水明显波动年份,牧户年型判断将出现变化和调整,以上研究说明牧户的降水年型判断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牧户所认知的年型,并以此作为草畜平衡决策的重要自然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荒漠草原是天山北坡广泛分布的草地类型,对天山北坡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天山北坡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环境因子对碳通量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气象观测系统和LI-840 CO2/H2O红外分析仪获得连续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荒漠草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荒漠草原植被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在日尺度上呈倒“U”型曲线;在季节尺度上,6、7、8月表现为碳汇,9、10月表现为碳源;6-10月荒漠草原总固碳量为15.50 g C·m-2,8月固碳量最高为23.03 g C·m-2;生态系统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季节尺度上,碳排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7月碳排放量最高128.42 g C·m-2,10月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日变化不明显。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日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的主导因子,二者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日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而减小;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关系符合Van,t Hoff模型,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1.69;最适土壤含水量是0.16 m3·m-3,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爱民  韩国栋  康静  闫宝龙  赵坤  朱毅 《草地学报》2019,27(4):1013-1021
为揭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季节性动态变化对长期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2018年5月至9月对围封14年(2004-2018)不同放牧处理下的物种组成、植物高度、盖度和密度进行观测,并对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分析。结果表明:5次观测对照区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大于中度放牧区和重度放牧区;所有处理均是7月和8月的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高,6月和9月观测值较小;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差异由大到小排序为:重度放牧区 > 中度放牧区 > 轻度放牧区 > 对照样地;月份和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物种α多样性指数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放牧处理对物种α多样性指数影响效应大于月份。研究认为,长期重度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6月和9月表现最为明显,且会威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7.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地理景观及景观生态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富  张文欣 《草业学报》1996,5(3):49-55
锡林郭勒草原水平带自然地理景观是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基本的群落类型是大针茅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羊草、冰草、糙隐子草草原类型可成为优势群系。组成荒漠草原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主要是一些强旱生的小型针茅和女蒿、蓍状亚菊等半灌木。至于草甸草原的出现可视为大兴安岭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其中羊草草原是基本群系。在地带性景观中可见到隐域性的沙地景观和洼地景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增加天然草原面积和调整人工饲草料地的种植结构及规模,来增加饲草产量,以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达到荒漠草原区饲草料供给平衡。  相似文献   

19.
退化草地的恢复问题已经成为草地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宁夏草原的主体类型的荒漠草原,既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封育是保护荒漠草原的基本措施,封育的效果不仅表现为植被的恢复,也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为了更好的恢复与重建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本文通过研究宁夏荒漠草原沙芦草群落围封内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旨在揭示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粒径组成及分形特征的影响,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壤粒径分布在0~250 μm之间。其中,围栏内黏粒(< 2 μm)、粉粒(2~50 μm)含量占主导地位,围栏外以极细砂粒(50~100 μm)所占比例最大,围栏内和围栏外粒径> 250 μm的比例几乎为0。与围栏外相比,围栏内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黏粒含量显著增加,而极细砂粒含量显著减少(P<0.05)。围封对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围栏封育后,0~10 cm土层土壤全N、全P含量显著增加,而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1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均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沙芦草群落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在2.65~2.69之间变动。围栏封育后,0~10 cm、10~20 cm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显著增加(P<0.05),20~4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总之,围封可以促使土壤颗粒细化,对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有助于提高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极细砂粒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土壤分形维数能够作为一个用来表征土壤质地以及退化土壤恢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天然草地植物种质资源潜势分析与保护利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和西秦岭山地的文汇地带,有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气候和草丛、草原、草甸、荒漠等草地类型,天然草地面积大,植物种类组成复杂、数量繁多、种质资源丰富。综合分析甘肃天然草地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潜在优势,针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现实,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天然草地种质资源和保护利用的措施,以达到维护草地生态平衡和种质资源持续保护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