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经过初次测产、一次测产表现优良的20份杂交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参试的20份杂交大豆组合中比高产对照黑农38号增产的组合19个,增产幅度为2.39-61.33%,其中增产15%以上的组合11个,占参试组合的55%;增产2.39-14.76%的组合8个,占参试组合的40%;减产组合一个(-11.4%),占参试组合的5%。产量性状分析表明,不同性状变异程度不同。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2.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3.
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为了探讨大豆各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的8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度>株高>生育期>主茎节数,与单株产量最为密切相关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42,其次是主茎分枝数,与产量的关联度为0.39,主茎节数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单株粒数多和主茎分枝数多的品系选育。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东农42产质量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通过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六个播期试验,对品质性状和部分产量性状动态取样分析进行研究。确定不同播期对大豆产质性状影响,为指导大豆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通过对大豆东农42在六个不同播种时期的形态及产质量性状中的九个性状进行动态取样和测量,并通过EXCEL和SPSS10.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东农42不同播期动态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播期之间对品质性状、产量性状和形态性状影响均较大。随着播期推迟,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增加,油分含量减少;产量性状的单株荚数、鲜粒荚比降低,而鲜皮荚比升高;形态性状的主茎节数降低。但其它一些性状受环境光温条件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如株高,平均鲜粒重和平均鲜荚重等。本实验证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大豆的适宜播种期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如果播期太晚,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河北省不同类型夏大豆为材料,研究了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及群体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用相关遗传力代替相关系数和遗传力分析确定与夏大豆产量等性状的间接选择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通过研究认为:丰产型大豆的重要辅助性状依次为:单株有效荚、单株粒重、单株有效分枝、每荚粒数。  相似文献   

6.
对攀西地区118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重>茎粗,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大,茎粗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小.从中筛选出6个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结荚多,单株产量较高的大豆地方品种,可以通过提纯改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多样的品种信息,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以 2003-2022 年福建省审定的 22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福建省近 20 年审定品种的直接亲本注重选用中间材料与育成品种,并以中间材料 × 中间材料、育成品种 × 育成品种和育成品种 × 中间材料(可正反交)3 种组配模式为主;台湾与浙江品种是目前福建省自主选育品种的主要骨干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品种鲜荚产量不断提高,全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二粒以上标准荚数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不断创造新的中间材料,拓宽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是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的关键;在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中,需重点关注影响鲜食大豆产量的生育期、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二粒以上标准荚数等农艺及产量性状,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近年选育的津鲜豆3号、津鲜豆4号、2013-99、台75、95-1这5个鲜食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对鲜食大豆鲜荚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为筛选出较好的鲜食大豆品种及其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鲜食大豆品种的二粒荚数、一粒荚数、株高、节数、百粒鲜质量、百荚质量、单株荚重、蛋白质、葡萄糖、蒸煮损失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单株荚重与株高、节数、百粒鲜质量、百荚质量、单株荚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和三粒荚数呈极度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负相关。鲜食大豆的鲜荚产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二粒荚数、一粒荚数和株高,建立的相关产量预测模型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拟合性,适合用于鲜食大豆的产量预测。综合比较认为,津鲜豆3号为最适宜天津地区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黄淮海地区16 个品种12 点试验进行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分析,从而为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生育日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百粒重。可见,对大豆新品种选育时,应优先考虑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高和生育日数。  相似文献   

10.
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1份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为研究对像,对资源各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遗传变异、遗传力及预期遗传进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生育期类型单一、株型高大、产量性状较好,子粒大小中等;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生产力、小区产量、生育前期、百粒重、单荚粒数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对其选择有一定的效果;在选择效果明显的性状中,生育期、百粒重、主茎分枝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选择;小区产量遗传力中等,可在遗传基础相对稳定的较高世代选择;而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株生产力的遗传力较低,应在遗传基础纯合稳定的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中熟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近20年来中熟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株高、有效节数、一二粒荚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增加,底荚高度略有增加。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脂肪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有效节数、三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提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三四粒荚数.兼顾株高、有效节数、百粒重是该区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杨加银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9,35(4):620-630
2003-2005年以选自黄淮地区及美国的8个大豆重要亲本品种(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 分析大豆亲本间的产量杂种优势及其配合力, 探讨高优势组合的遗传基础, 包括杂种优势与亲本系数、SSR标记遗传距离的相关。结果表明: (1)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存在产量超亲优势, 平均20.39%, 组合间差异甚大, 变幅–5.34%~76.88%, 优选出豫豆22×晋豆27、淮豆4号×晋豆27、诱变30×蒙90-24, 超亲优势分别为76.88%、29.90%和34.42%, 超标率均在25.00%以上, 晋豆27和诱变30为优秀亲本材料。单株荚数及单株粒数的优势和产量优势相对一致;(2) 大豆亲本间产量杂种优势既与双亲一般配合力之和及特殊配合力有关, 又不完全相关。高优势高产组合的亲本产量配合力特点为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或双亲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之和, 兼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情况和产量一致;(3) 按亲本系数聚类和按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聚类揭示的8个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相对一致, 均分为两组, 一组包含6个黄淮中、南部品种(系), 另一组包含1个山西和1个美国品种。要获得高优势高产组合, 亲本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 但遗传距离大并不一定都高产高优势, 还有其他因素决定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试验结果表明:F_1代除百粒重、主茎有效节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代除有效分枝、主茎粗以外,其余性状的优势指数均明显下降;F_2代遗传变异幅度大小的趋势为有限组合>亚有限组合>无限组合;生育日数、株高的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的遗传力低,应在较晚世代选择;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遗传进度绝对值,无限组合的遗传进度明显低于有限、亚有限组合。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5.
大豆产量由群体结构和个体生产力共同决定。其中,群体结构由个体的结荚习性、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叶柄和叶片等株型性状决定;个体生产力由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等性状决定,这些性状都具有特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表型设计育种是根据农作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设计出理想的表型性状值并培育出理想品种的育种技术。大豆品种齐黄34就是根据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采用表型设计育种技术选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具有株型紧凑、个体生产潜力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绿豆机械化生产是未来绿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南阳盆地种植28个绿豆品种(系),分析其农艺性状与第1批荚果产量的关系,为适宜机械化的绿豆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第1批荚果产量与其主要性状的关联顺序为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荚长>百粒重>主茎分枝数,其中与单株荚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与单荚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生育期和荚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表型聚类发现,绿豆品种(系)遗传基础狭窄,在改良适宜机械化生产性状的同时,应拓宽品种(系)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中文  徐新娟  王伟  梅沛沛 《作物学报》2016,42(7):1009-1015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遗传进展为17.39kghm-2,年递增率是0.7%;有效分枝、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有弱的正向遗传进展,而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现弱的负向遗传进展,但均不显著。百粒重、主茎节数和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不显著,表明这3个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力,随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这3个性状均协同提高,且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它们与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极显著负遗传相关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目前国内两个较好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N422s与国际水稻所选育的新株型稻、华北育成粳、东北育成粳、南亚Aus稻、南方育成早、中籼稻杂交,考查F1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新株型稻与偏籼型的培矮64s配组在实粒数、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方面有些优势,但结实率偏低,如果把结实率的问题解决好,则新株型稻在我国的籼粳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