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为了探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用,从我国粮食需求、该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工程实施成效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三区"建设(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作物的技术集成、技术攻关、超高产突破、储粮减损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涉农企业与工程结合模式等几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管理》2017,(6):57-60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介绍了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提升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水平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深入研究中低产田土壤培肥改良技术、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粮食作物轻简机械化栽培技术、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等加强安徽省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的建议,以期为安徽农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打造“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4年工作会正在各粮食主产区陆续召开,从工作会上了解到,2013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佳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3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的联合推动下,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人民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整体推进良好,按计划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技术集成取得较好进展,项目区"一田三区"增产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中国小麦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中国小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华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小麦生产的优势地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战略的实施已显成效,相关地区应利用发展时机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确保中国小麦产业持久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2004年,在经历了全国粮食连续5年减产,国际国内粮食供需矛盾加剧,粮食安全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粮食局等4部委联合紧急启动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并一直延续至今。河北省从2004年以来,一直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十五"项目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1100万元,"十一五"期间1350万元,"十二五"三期项目共2835万元。河北省政府领导对粮丰工程项目非常重视,主管科教的副  相似文献   

6.
<正>据郑州召开的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得知,自2004年以来,由国家4部委联合12个粮食主产区人民政府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黑龙江省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项目,在玉米、水稻"一田三区"总示范面积4207.4115万亩,共增产粮食175.966万吨,增产效益43.46亿元,为黑龙江省粮食丰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黑龙江项目区以全面提升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针对制约黑龙江省玉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产不稳、总产不高等主要阻碍因素,开展玉米、水稻的高产攻  相似文献   

8.
总结概述了望江县实施“粮食丰产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技术措施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07,(12):56-57
“十一五”期间。中国计划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组成的国家丰产工程联合管理办公室和河北、辽宁、吉林等12个项目重点实施省近日在京签署了课题执行协议。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将以恢复和持续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为目标.对粮食持续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攻关、技术集成转化与大面积应用示范、粮食丰产监测与安全战略研究进行系统设计和部署。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工作会议在吉林省召开。与会专家指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吉林省承担的这个项目,经过2004和2005两年的实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对全省粮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朝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682-768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思考,认清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根据党的各项政策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选择粒质量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研究开花期外源喷施茉莉酸(JA)对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对小麦强势粒灌浆无显著影响,但其显著降低小麦弱势粒灌浆前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抑制小麦籽粒灌浆,降低小麦粒质量和产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对小麦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与旗叶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无关。JA通过阻止可溶性总糖向弱势粒的转运以及淀粉合成抑制小麦弱势粒籽粒灌浆。除此之外,外源JA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粗面筋含量,改善小麦品质。说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不利于小麦粒质量及产量形成,但是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周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55-14657
在阐述储备规模确定不一致的原因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城乡居民口粮需求状况与粮食生产状况及趋势,采用平稳趋势分析法对粮食生产进行预测,得到我国发生粮食危机时所需的粮食储备绝对安全规模,以及常规状态下的可接受波动范围。  相似文献   

14.
以汕优63(杂交籼稻)和武育粳3号(粳稻)为材料,自抽穗至成熟期,设盆钵内土壤水势5个处理为0(对照)、-15、-30、-45、-60kPa,研究了土壤水分对产量和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汕优63土壤水势为-15kPa和-30kPa、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15kPa时,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汕优63土壤水势为-15kPa和-30kPa处理及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15kPa处理的整精米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较对照显著降低,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则显著增加。汕优63土壤水势为-45kPa和-60kPa处理以及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30kPa、-45kPa和-60kPa的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最高粘度和崩解值较对照显著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较对照显著增加。建议将土壤水势为-15kPa与-30kPa和-15kPa分别作为汕优63和武育粳3号结实期优质高产节水灌溉的低限土壤水势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水稻籽粒垩白程度与粒位的关系,选用具有不同垩白程度的3个粳稻品种,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同一穗上垩白粒分布及其与粒形和单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同一穗上垩白分布有所差异,垩白少的水稻品种玉丰垩白籽粒大部分分布在穗中下部和二次枝梗上,垩白相对多的武运粳7号穗上垩白粒分布比较均等,与穗上籽粒位置的关系不明显;垩白程度与粒长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重及粒长宽比品种间表现不一,武运粳7号和96-110品种的粒重与垩白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玉丰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粒长宽比与垩白程度96-110品种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两个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任新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36-4237
首先,介绍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指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飞速发展既解决了河南省人民的温饱问题,支持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保持了全社会大局稳定,又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考虑到研究对象为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信息,对数据及其分布的限制要求少,一般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GM(1,1)模型进行灰色预测。为确保所建立的灰色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并应用于实践预测,该研究采用残差检验法。再次,选用1996~2008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数据,建立河南省粮食产量灰色预测模型,经灰色系统建模软件运算得到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产量在今后的发展中仍将呈现平稳攀升的态势,反映了粮食产量变化的规律。最后,规划将预测目标分为3个阶段,通过分析指出,规划目标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顾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58-12461
依据1949~2008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是在不稳定的波动中增长的,其波动周期频度较高,长度比较规则;波动幅度总体呈中度,稳定性不强;粮食产量波动具有对应性,体现了现阶段粮食生产"N"字形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波动具有梯次性;在粮食产量波动性比较中,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波动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自然灾害、农业政策、生产性投入、粮食价格和粮食流通5个方面剖析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并提出了防御和平抑粮食产量超常波动的措施:一是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四是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为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实施路径和载体;五是建立健全灾害防控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生产抗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高温天气影响,部分玉米品种出现不结实现象严重。本试验主要研究玉米新品种‘浚单518’、‘永优618’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花丝活力。通过对不同日龄花丝人工授粉,收获后统计2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秃尖、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随着花丝日龄的增大,两品种穗粒数和穗粒重先上升,在吐丝后2~4天达到最大值后下降;穗粗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两品种均在2天内完成花丝全部抽出苞叶。在对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分析后发现穗粒数与穗粒重相关性最大。‘浚单518’、‘永优618’抽丝快,花丝活力持续时间长,在高温气候下,产量高,是耐高温型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分析我国1985~2007年粮食生产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将此23年划分为3个阶段;选取粮食种植面积等8个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各个阶段中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量与诸因素的关联程度;依据关联度顺序的变化,总结了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能力及变化趋势,并提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