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85-17488
选取江西省12个水稻观测站196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orlet小波函数分析了近51年来江西省双季晚稻降水、温度和日照适宜度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降水适宜度低,温度和日照适宜度较高,说明在晚稻生长季内,自然降水偏少是江西省晚稻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素,温度和日照一般能满足晚稻的生长发育,但需要注意的是,日照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比较显著,尤其是20世纪70、90年代。降水适宜度存在准11、22年的周期振荡,它们具有全域性,近期信号加强;温度适宜度最明显周期是准17、7年;日照适宜度最显著周期为准26年。预计201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降水适宜度总体仍然偏低,一直持续到2015年;温度适宜度在2012~2021年将趋于常年或处于偏弱期;日照适宜度在接下来7年内将处于偏强期。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水稻单产在年际间波动较大,造成单产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波动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计算出吉林省20个县(市)水稻分蘖期温度、降水、日照3个因素的适宜度,根据试验结果将吉林省水稻适宜种植生态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从而为开发和利用吉林省水稻种植区的气候资源、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江淮一季稻的生产管理水平,减少气候变化对一季稻产量造成的损失,本研究利用江淮地区4个代表台站逐日气象数据和逐年产量数据,对气温、降水和光照的适宜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一季稻适宜度预报模型,并运用建立的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对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适宜度波动最强;温度适宜度与气候适宜度波动均较小,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振幅明显变小;从变化倾向来看,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分别以每10年0.007和0.014的速度升高,光照和综合气候适宜度以每10年0.002 7和0.000 8的速率降低;从不同发育期的年际变化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表现为先降后升,降水适宜度变化则表现为"降-升-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清水江流域水稻种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为稻植区合理规划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清水江流域2000~2014年1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及水稻平均物候观测资料,构建水稻诸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0对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和稻植区分别进行测算、解译和空间分析.[结果]清水江流域稻植气候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除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外,日照适宜度均较低.水稻幼苗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稻植适宜区分布于高程小于800m、坡度小于25°的局部区域.[结论]清水江流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求,但日照时间较短,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胁迫作用,其最适宜稻植区集中分布于东南及西北部的坝区、阳坡和半阳坡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4—2013年莫旗气象局玉米全生育期资料,从气候适宜度方面分析,主要气象因子有温度、降水、日照等,综合分析了玉米整个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莫旗玉米各生育期适宜度最高的气象要素是日照,其次是温度,降水的适宜度最低且变异系数最大,综合气候适宜度变异系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5年早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等资料,采用M-K非参数检验、R/S方法及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长沙地区早稻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沙地区,1961~2015年期间,热量资源上升趋势显著,在2001年发生突变,稳定通过10℃初日明显提前,突变年份出现在2005年;降水量的波动变化存在28和5 a时间尺度的主周期,目前处于雨水偏多期,未来9 a内呈逐渐转少趋势;日照时数存在15、22 a时间尺度的周期波动变化。根据上述结果建议:早稻播种期可提前5~7 d;可将早稻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迟熟品种,以提高早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4-2013年莫旗气象局玉米全生玉期资料,从气候适宜度方面分析,主要气象因子有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整体综合分析玉米整个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绍兴市水稻气候适宜度精细化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温度、降水、日照适宜度函数模型,基于几何平均法推算水稻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利用高分辨率地理数据和GIS技术研究水稻气候适宜度细网格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绍兴市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不变,单季晚稻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减小趋势;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早稻营养生长期气候适宜度增加,但灌浆成熟期气候适宜度减小;晚稻前期气候适宜度减小,后期气候适宜度增加;单季晚稻苗期和后期气候适宜度增加,但拔节孕穗期气候适宜度减小。绍兴市大部分地区适宜单季晚稻生产,但在海拔300 m以下的地区适宜双季稻生产,应大力推广双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利用标准化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信宜市1962~2006年间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以及早稻单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的上升对早稻单产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早稻成熟期降水的波动趋势与早稻单产的波动趋势比较类似,目前,降水和水稻单产处于下降的趋势;早稻生长季均出现暖干、日照减少趋势,导致早稻出现增产缓慢或小幅度的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一季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气候生态的影响,结合江苏省气候资源条件与一季稻的生育特性,建立了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计算1970—2012年江苏省9个站点一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的温度适宜度普遍较高,降水适宜度普遍较低,降水量是限制江苏省一季稻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除温度适宜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外,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气候适宜度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可分为不同适宜程度区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区与实际降水量、温度、日照的分布特征大致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