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杂交水稻》1993,(2):38-39
杂交稻D297优67是一个中晚稻兼用的新组合。1992年10月,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组评审通过,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技术鉴定。1选育过程与试验经过 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站于1986年用D297A与明恢63、67、72、78等恢复系配组,1987年将所配组合与汕优63进行品试;同时在管前村用D297优63、D297优67作单晚试种,与汕优63进行简比,结果D297优67居首位,亩产592kg,比汕优63亩增56.3kg,增产10.5%。表现出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制种产量高等强优势。 1988~1989两年推荐参加三明市、尤溪县杂交晚稻新组合预试,比对照汕优63显著增产、抗病。…  相似文献   

2.
D优297优67是福建省尤溪县管前农技服务公司,用D297A与与明恢67配组育成的。其熟期、特性与D汕优63相似,但抗性、羊产性更优,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出米率高,米质较优,是个有发展前途的组合。1989年我们引进在绥宁县长卜八一村村民龙常山责任田里种植1、25亩,经实地验收,总产干谷918.34公斤,平均亩产734.67公斤。 1.主要特征特性。D297优67组合属于基本营养型,单、双晚兼用的杂优新组合。在我县海拔370米左右的地区作单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为144~149天。株高140.43厘米,植株集散适中,叶片角度较小、挺拔,通风透光性良好,因而生育后期单株…  相似文献   

3.
汕优六三是福建三明地区农科所用珍汕97A与明恢63配制的籼型杂交中稻。1984年引进在我省部分县、市作中稻栽培,1985年又在一些县、市进行了双晚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汕优六三增产优势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优于目前推广的杂交稻,在我省适合作中稻和双晚栽培。 1985年郴州地区共试种36.5亩双晚汕优六三,平均亩产482公斤,比当年杂交晚稻平均亩产371公斤,增产30%,其中最高亩产617公斤。作双晚栽培的汕优六三全生育期128~135  相似文献   

4.
D优63     
D优63(D汕A×明恢63)是四川农业大学与福建尤溪县管前农技站(黎汉云、刘文炳、周开达、李仁瑞)协作育成的D型细胞质杂交新组合。1985~1987年在全国十五个省累计推广561.53万亩,产量与汕优63相近或略高,一般亩产达600公斤左右,高的达700~800公斤。是一个可与汕优63搭配或轮换种植的新组合。 1.特征特性D优63.属中稻型偏感温组合,作单季栽培全生育期150大左右,作连晚栽培全生育期130~135天,比汕优63早2~3天。株高100~105厘米,株型紧凑,整秆较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一般每亩有效穗为17~18万,每穗总粒数120~14V粒,作单季栽培结实…  相似文献   

5.
优647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选配的中熟杂交稻新组合。1990年我县在熟坪乡大龙溪村参与中迟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3.81%,居中熟组第一位,日产量3.9公斤。1991年,作一季中稻试种24亩,作双晚试种110.5亩,据田间考查验收,其中龙田乡龙田村六组作双季晚稻栽培15亩,平均亩产626.5公斤,农户贺承杰种植0.85亩,平均亩产672.9公斤。太平乡溶溪村作中稻栽培9.5亩,平均亩产534公斤,在松板、太平等村作晚稻栽培55亩,平均亩产525公斤,经验收太平村周玉兰种植的0.8亩,折合亩产稻谷625公斤。均比对照威优64增产。 威优647作晚…  相似文献   

6.
汕优63,1983年在我县试种,1984年扩大,示范种植8400余亩,亩产624公斤,比汕优3号增产5.8%,1985年实种21.84万亩,占杂交中稻种植面积的64.4%,亩产609.2公斤,比汕优3号增产7.861%,1986年全县38万亩杂交中稻,全部种植汕优63。 一、主要特性 (一)生育期适中。汕优63在我县作麦茬单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0—145天,播种至齐穗95天,齐穗至成熟48天左右。全生育期总积温3500℃,各生育期和汕优3号大致相同。 (二)秧田出时速度快、分蘖力强。汕优63主茎全出叶平均为16.6叶,采用露地湿润育秧, 25天秧龄期考察,汕优63叶龄为6.46叶,单株带蘖4.73个,秧苗百…  相似文献   

7.
汕优多系一号是四川省内江市农科所用珍汕97A与多恢一号组配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在抗性、品质、产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汕优63。1994~1995年连续两年参加宁德地区中晚稻杂优组区试,表现丰产性好,株型适中,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较强,苗期耐寒性较好,早生快发,适应性强抽穗整齐、熟期转色好、穗长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较抗稻瘟病。一、主要特征特性1.产量1994~1995年参加宁德地区中稻杂优组区试,两年平均占产491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3.7%,最高亩产达660kg。据两年区试统计表明,汕优多系一号属穗粒兼顾型组合,株…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选育的优质杂交稻组合花优 63具有优势强、米质优等特点。其精米透明度好 ,垩白小 ,食味品质佳 ,于 1997年获福建省农业名特优新产品金奖。近年来花优63在闽侯、邵武、将乐和顺昌等县 (市 )作为优质杂交稻推广应用 ,深受农民和消费者欢迎。但是 ,该组合具有一定的感光性 ,作中稻栽培生育期长 ,长势旺 ,易获得高产。作晚稻栽培 ,如播种偏迟 ,若抽穗期遇低温天气 ,结实率会明显下降而导致减产。为了晚季进一步扩大推广花优 63,探讨它的最佳播种期和最长秧龄 ,取得高产、稳产 ,于1999年在闽侯县对花优 63进行…  相似文献   

9.
我县位于湘东北,是以丘陵为主的山区县,具有较好的温光资源,按农业微域观划分属温热型和温暖型耕地占81%,系老双季稻区。全县50万亩晚稻普及了杂交稻。但近年来,由于当家组合威优6号优势开始衰退,产量徘徊不前。为了探索新的增产途径,我们于1984年引进了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配的籼型迟熟杂交稻汕优63,作中稻栽培,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增产优势,使产量大幅度上升。二年晚稻区试,汕优63全生育期分别为132天、135天,比威优6号长3天和5.2天,单产平均493公斤,明显优于威优6号。1987年我们根据外地和本县试种的情况,较大面积进行汕优63作连晚栽培示范…  相似文献   

10.
宜香1979系以宜香1A作母本,宜恢1979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2005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区试,两年平均9038kg/hm2,比汕优63增产6.75%,比Ⅱ优838增产4.56%;生产试验平均8790kg/hm2,比汕优63增产15.21%,比Ⅱ优838增产10.38%.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香型、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我国南方稻区作中稻种植,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1.
冈优12     
冈优12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冈46A与明恢63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冈46A的保持系来源于二九矮7号/V41//珍汕97/雅矮早;其不育胞质为西非栽培稻Cam-bikakakwm。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1990年通过四川省级区试;同年参加全国籼型杂交稻区试中稻组试验,18个试点平均亩产57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居第一位。1991年续试,21个试点平均亩产5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达显著水平,居7个组合之首。两年全国区试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2.65%,日产量增0.18公斤,是近几年来全国区试中稻组中唯一比汕优63连续两年增产的组合。适宜在川、云贵…  相似文献   

12.
汕优67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其恢复系明恢67是用IR54与明恢63杂交选育而成。19 88年晚季省区试,19个点平均亩产404.6公斤,居8个参试组合首位,比对照1汕优6号增产9.26%,比对照2汕优63增产0.55%。 该组合在福建省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131天,比汕优 6号迟 3天,  相似文献   

13.
名称类型价格简介备注 协优9308 杂交稻 16.00元/kg 亩产550~6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800多公斤.双晚生育期比汕优63迟4天左右;单季生育期比汕优63迟6~8天左右.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和褐飞虱.米质好,食味佳. 若须邮寄,加手续费10元.邮寄费另加.批量调种价格另议. *除以上列出的几个主要品种(组合)外,还有协优46、汕优10号、协优413、优IA/66、中优早3号、中优早5号、中组1号、中香1号、中丝1号、中早14、中早16等30余个,欢迎咨询洽谈. 总经理:阮刘青联系人:张光恒 联系电话:(0571)3371711-2111 传真:(0571)3371911 单位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研究所种子产业中心邮编:310006  相似文献   

14.
汕优46是中国水稻所用珍汕97A×密阳46配组而成。1990年引进作再生稻和晚杂栽培均表现高产,在县农技中心试验基地作再生稻,头季稻实产达5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522.5公斤)增产13.9%,再生稻产量250公斤,作二晚栽培实产582.5公斤。”比对照105增产11.5%,比对照威优64增产10%,实现三季获高产。 1.主要特征特性:汕优46在我县海拔25.7—103米地区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稻全生育期135天,比汕优63早4天,株高115厘米, 株型适中,生长茂盛,分蘖力中等,后期熟 色较好。从试种到收获,均未出现白叶枯病、 叶瘟和穗颈盛,纹枯病发生中度偏轻。成熟整齐,成德率高…  相似文献   

15.
D优10号     
D优10号是籼粳型D297A不育系与明恢63配组的强优杂交稻。1987年参加跨省区的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中稻联试,5省37个点,平均亩产575.51公斤,比对照汕优63(下同)增产3.86%,居参试组合之首;1988年继续参加协作组中稻联试,35个点,亩平551公斤,比对照增产5.66%,再次夺冠。1988~ 1989年参加四川省区试和大区对比生产试验,1989年12月省区试会决定通过,提请品种 审定。在四川成都等10个地、市区试,福建 东部稻区区试,云南省级区试,均表现比对照增产显著,居参试组合一、二位。此外, D优10号还创造了一季中稻后蓄留再生稻的 高产典型。 D优10号不但…  相似文献   

16.
优 163(优 ⅠA ×明恢63)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合作选配而成。不育系优ⅠA为印尼水田谷 6号不育细胞质。保持系优 ⅠB系从协青早B中选优而来。开花习性好,生育期较短的变异单株经稳定而成。该组合经1987~1989年的组合比较、多点试验、省区试和不育系试繁、试制,均表现优异。 一、主要特征特性 该组合属基本营养生长型。全生育期在四川和湖南作中稻比汕优63短2~3天。在湖南作双季晚稻栽培比威优6号长3天左右。作中稻栽培,株高110厘米,作双晚栽培株高105厘米左右,比汕优63矮5~6厘米,株型紧凑。叶片较汕优6…  相似文献   

17.
D优63     
D优63(D汕A/明恢63)是四川农业大学与福建尤溪县管前农技站协作育成的D型细胞质杂交稻组合。1985~1987年在全国15个省累计推广561.53万亩,产量与汕优63相接近或略高,一般亩产达600kg左右,高的达700~800kg。是一个可与汕优63搭配或轮换种植的组合。1产量表现D优63属中稻型偏感温组合,作单季栽培全生育期150天左右,作连晚栽培全生育期130~135天,比汕优63早2~3天。株高100~105cm,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壮、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一般每亩有效穗为17~18万…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优质水稻新品系88-16为母本与高产品种特青杂交,按系谱法对杂交后代进行优质高产抗病定向选择培育而成的凉籼3号,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的优良生产性能.米质达部颁优质标准特级,获四川省第二届稻香杯奖;区试产量9198kg/hm2,较汕优63产量9231.75kg/hm2持平,凉籼3号作为常规优质水稻新品种,其产量水平达到了杂交稻汕优63的水平;凉籼3号叶瘟4~6级,颈瘟5级,稻瘟病抗性较对照汕优63提高3~4个等级.截至目前,该品种已示范推广8万余hm2,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品种的育成及推广,为四川省凉山州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为“三高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两系法杂交稻亚优2号、w6154s/cy85~41、w6154s/特育和光优6063进行栽培表明,两系法杂交稻与对照组合汕优63相比,成熟时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高11.3%,单位面积总颖花数比汕优63多9.0~51.6%;全生育期平均比对照短4.7天;灌浆期平均比汕优63长6天。在栽培技术上要适当早播;加强后期管理,延长功能叶寿命;拉库促源,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抗病、高产、米质好,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近。1986年泸州市合江县化育乡示范双晚汕优63、D优63共1582亩,亩产达416.3公斤;1987年沙县种植双晚汕优63、D优63共32万亩,亩产383公斤。在川南用汕优63、D优63与早杂威优49配套,可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条件,实现双杂高产。汕优63、D优63作双晚的栽培要点是:适期播种、保证安全齐穗,麦壳育秧,小苗寄插;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