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本文以对比行为实验方法研究了克氏原螯虾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交配过程可分为交配前期和交配期。在交配前期.雄虾表现出特有的交配前期行为;交配期包括钳夹、翻转、横跨、交尾和分离五个阶段。雌虾被雄虾钳住后表现顺从行为;而在对照组中的雌虾被同性钳住后却不表现顺从行为。雄虾之间的接触导致进攻行为。交配时雄虾横跨的步足均为右第5步足;雌虾在交配前勿需生殖蜕皮,交配的成败与雄虾接近雌虾的行为方式有关。且螯足较大的雄性个体交配成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2.
克氏原螯虾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同性别(全雌、全雄)、异性别小龙虾在繁殖季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性别小龙虾雄性个体之间存在交配行为,但交配过程中的交配行为、交配时间、交配频率与异性别小龙虾明显不同;同性别小龙虾雌性个体之间没有观察到有交配行为;异性别小龙虾个体之间存在典型的交配过程。  相似文献   

3.
殷海成  张训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39-4539,4559
研究了克氏原螯虾仔虾蜕皮时间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仔虾体长、体重与蜕皮时间之间呈直线相关,并建立了相关方程。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血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的血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与红螯螯虾的血细胞均由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组成 ;其血细胞数量分别为 7.0 2× 10 6个 /ml和 1.6 5× 10 6个 /ml。 2种螯虾的血细胞大小与核质比均存在显著差异 ;无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百分比在克氏原螯虾为 10 .2 1%、74 .4 1%和 15 .4 8% ,在红螯螯虾为 13.72 %、6 8.84 %和 17.5 4 %。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开展了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是可行的,并可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养殖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84-5885
阐述了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及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高效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亲虾池的建造、亲虾的选择与放养、亲虾的喂养与管理、水位的控制等方面介绍了亲虾养殖及幼虾养成技术。  相似文献   

8.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克氏原螯虾产业的概况,包括路易斯安那州的螯虾养殖业发展简史、螯虾历年的渔获状况、近十年来的螯虾批发价格统计及典型的养殖模式等,为国内克氏原螯虾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养殖设施、放养前准备、放养模式、虾苗放养注意事项、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及科学捕捞等方面介绍了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技术,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于2007年在盱眙县河桥镇进行了克氏原螯虾池塘高产养殖试验。试验池面积为0.27hm2的小池15个,分别编号为1~15号;面积0.67hm2的中池2个,分别编号为16、17号;面积0.6hm2的中池1个,编号为18号(苗种繁育池)。总体池塘面积5.93hm2;全年共销售商品克氏原螯虾31807kg,平均规格26.9尾/kg,平均单产5964kg/hm2,最高单产8265kg/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及人工繁育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体长、密度、雌雄配比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的情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与体长、群体密度、性别配比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虾苗饲养密度提高,自相残食率相应提高。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体长越大的虾苗其自相残食率越高。体长1.0~1.5、2.0~2.5、3.0~3.5 cm的虾苗,培育密度分别为667万、400万和267万只/hm2时,其自相残食率均在7%左右,人工培育虾苗时可以此为参照;在不同规格虾苗混养情况下,个体间体长相差越大,体长小的个体被残食的概率越高。人工培育虾苗时,应根据虾苗大小分群培育;成虾饲养密度小于16只/m2时,其自相残食率低于5%。人工养殖成虾时,养殖密度以15万只/hm2为宜。在雌雄比为(2~3)∶1时,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率为5%左右。在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配种时,适宜雌雄比应为(2~3)∶1。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虾苗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克氏原螯虾在3类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即消毒药物环境、防治药物环境和水草环境。结果表明:漂白粉、生石灰和二溴海因3种消毒药物中,选择漂白粉较为适宜;恩诺沙星、土霉素、硫酸铜3种防治药物对不同规格的虾苗均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趋利避害效果明显;水花生、水花生+水芹菜、水芹菜+伊乐藻等水草配置均有利于虾苗生长。  相似文献   

13.
对克氏原螯虾的食性和摄食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能适应多种生境,其食物组成随栖息地食物丰度而发生改变,丰度高的食物是其主要摄食来源;克氏原螯虾摄食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晚间摄食活动明显多于白天,其摄食量在早6:00达到最高,晚18:00最低.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相关种内控制有性机制的遗传体系,可以对进化的方向和形式提供重要的信息。研完交配机制中,遗传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确定属内各个种的进化地位和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种间杂交的频率和程度,以及种间杂交和种内交配可育也有利于进行生物评定。本实验通过D.maydis种内交配和D.maydis与D.carbonum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结果,对D.carbonum的分类地位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的交配及配后的保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对异色瓢虫的交配及配后的保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完成交配时间为110.89 min,雌雄虫生殖器结合39 min后雄虫的身体开始晃动,完成一次交配雄虫晃动的总时间为75.11min,雄虫晃动的回合数为129.57个,每个晃动回合包括几个至十几个身体左右晃动的单元,晃动持续直至交配结束.交...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的了解靖远松叶蜂的繁殖特性, 本研究对靖远松叶蜂(Diprion jingyuanensis Xiao et .Zhang)的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靖远松叶蜂雄蜂羽化从8 :00-13:00, 高峰期为上午9 :00-10:00 , 占雄蜂羽化总量(95 头)的72.6 % 雌蜂羽化时间从9 :00-15:00 , 11 :00-12:00 为高峰, 占雌蜂羽化总量(168 头)的76.2 %。对新羽化的雌雄蜂进行配对交配观察, 发现靖远松叶蜂的雌雄交配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有一些雌雄蜂相遇多次也不互相交配, 而有些雌雄蜂之间很容易交配。雌蜂交配率为56.39%, 雄蜂交配率为35.42 %。为此对交配和未交配的雌雄蜂的体长、头宽进行了测量, 结果显示交配的与未交配的雌雄蜂虫体大小没有显著差异。靖远松叶蜂雌雄蜂均能多次交配, 单个雌蜂最高交配次数为9 次, 其中交配4 次以上的占26.7%, 交配2 ~ 3 次的占36.7 %, 交配1 次的占30%, 没有交配的占6.7 %。单个雄蜂最高交配次数为4 次, 其中交配4 次以上的占3.3%, 交配2~ 3 次的占6.7 %, 交配1 次的占50%, 没有交配的占40%。雌雄蜂交配持续时间较长, 交配时间最短为19 min , 最长为58 min。雌雄蜂从羽化第一天就可以交配, 平均寿命分别为4.1 d 和2.4 d。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室内及野外观察,简要记述了巨瘤天牛(Morimospasma paradoxum Ganglbauer,1890)的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行为,为其饲养、田间应用及对金纹细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后,通过24h连续观察,记录雌雄蜂混合配对的日交配行为;通过雌雄蜂逐一配对试验,观察记录日交配行为及交配日龄、持续时间和次数。【结果】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在观察的24h内,每个时间段都有交配行为和雄蜂兴奋行为,且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白天。交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交配高峰出现在上午09:00-11:00。雌雄交配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单头雌蜂最高交配次数为4次,雄蜂为6次;平均交配次数分别为0.83和1.77次,平均寿命分别为2.30和3.23d。交配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交配前、交配和交配后,群体交配时极易出现争夺交配的现象。【结论】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雄蜂是交配成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