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珙桐的生物生态特性和人工引种促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珙桐是我国特有单型植物,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其自然分布区为26°45'~32°45'N,98°6'~111°20'E,垂直分布为600~3200 m.组成珙桐林的种子植物以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属占优势,物种组成丰富,呈现多种珍稀、古老、特有成分共存一处的罕见特征.国内外引种珙桐的历史很长,最早可追溯到1871年英国丘园的Henry,截止目前,全球累计引种单位达30家以上.引种栽培区也大大拓展了天然分布界限和原有的生态环境,引种北限达55°N以北(丹麦哥本哈根),引种地海拔最低至50 m以下(郑州、北京和哥本哈根),引种土壤也从原产地的酸性土壤(pH 4.5~6.5)引到了碱性土壤(pH 6.5~8.4).珙桐的开花特征也从原产地的20年以上开花结实,到通过人工嫁接缩短到5~6年可大量现花,应用原产地嫁接培育加梯度引种方法珙桐引入地开化结实获得了初步成功,可见,珙桐既是一个有待进一步驯化的物种,又是一个适应性、生态幅度有相当潜力的树种,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珙桐生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是世界驰名的观赏树种,花絮奇特美丽,形如飞鸽,亦称鸽子树(Pove-Tree)。1982年5月,曾在我省镇坪县八坪山林场蛇家湾发现珙桐27株。现又在该场海拔1200~1800米的地域内,发现分布有1500余株,并有2亩大的一片纯林,胸径一般为14~20厘米,高约14米。其中不仅有变种一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morinianaHemsl.),还有原种珙桐,它对研究古植物学和地理学等有关学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为给珙桐的引种、驯化、繁殖工作创造条件,以促进这一珍稀、临危树种的发展,我们于1982~1983年,先后三次去镇坪县重点珙桐产地,分别在不同坡向、坡度、海拔的不同类型的珙桐林分中,设置了固定样地,对珙桐各年龄阶段的测树因子的生长规  相似文献   

3.
珙桐引种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珙桐育苗栽培技术的探索,总结出珙桐北移引种育苗技术要点,为在秦岭林区大面积引种栽培这一名贵珍稀树种奠定了基础,对于保护和扩大繁殖珙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珙桐的引种繁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珙桐是观赏价值极高的树种 ,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详细介绍了珙桐的播种、嫁接、扦插繁殖技术以及引种的关键技术 ,对珙桐的引种、繁育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珙桐(davidiainvolucrate)是珙桐科珙桐属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和世界著名的珍稀观赏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皖南黄山市祁门县从2002年开始,在江西九江种子公司引种,2006年再次引种,都在大洪岭林场苗圃育苗,种子虽经过处理,但发芽率都在12%以内,这是造成珙桐优良树种在祁门  相似文献   

6.
华山松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在北纬23°30′—36°30′,东径88°50′—113°范围内都有自然分布。在我省不仅是黔西、黔西南重要的速生乡土树种,解放后已引种全省大部分地区,现已成为黔西高原、黔中山原和黔东北山地等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据统计现有林面积21557公顷,是本省解放后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前言樟子松材质好、用途广、适生范围广泛,是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自1955年以来,我所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30年实践证明,樟子松是我省治沙造林的优良树种。近些年来栽培范围越来越广,引种地区和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了解樟子松适生范围和生长情况,我们于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樱桃是一种较喜光,耐瘠薄且抗寒性强的树种,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并获得了成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树种的分布和生长特性,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以及在我国的栽培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摘要〕银杏为我国特产树种。天然分布于南方一些省份,过去人工栽培北界在东北南部沿海一带。1973年我们开始引种栽培银杏,通过18年的工作,银杏在吉林地区引种已获成功,18年生树高7.2m,胸径10.2cm。  相似文献   

10.
秃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秃杉(Taiuxinia flousiana)是第三纪孓遗植物,树形优美、材质优良、速生高产,是良好的观尝树种和造林树种。其自然分布于我国的云南、贵州、湖北3省的少数地区。现已被云南、贵州列为造林树种,进行人工栽培。在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引种已获初步成功,我省也正在引种试验中。 我校于1977、1981、1982年,3次从贵州省雷公山引种秃杉(1977年引进1年生苗,其余两次均为种子),进行了育苗比较试验和造林试验,并已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杨梅原产我国东南部,为我国特产果树,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产区为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尤以浙江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多、品种最优。其树性强健,枝叶繁茂、终年常绿,盛果期长,是南方绿化优良树种。2000年杨梅引种到原安庆市郊区,取得了成功,2003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这是我省首次大规模引种杨梅到长江以北地区,2007年开始安庆市宜秀区大规模发展杨梅  相似文献   

12.
油茶(Camellia Olejiera Abel)是山茶科茶属的常绿小乔木,是我国南方各省主要的油料树种。我省安康、汉中、商洛三个地区十六个县均有栽培。为了丰富秦岭北麓的造林树种,满足民用和工业用油,改善人民生活,壮大集体经济,长安县内苑公社内苑大队园林场,于1966年冬,由安康县引种油茶,进行了播种育苗及栽培,历时14年,引种的油茶生长发育正常,已开花结实、传种接代,现初报如下。一、引种点自然概况内苑大队园林场,地处秦岭北麓中段,小地形属山麓地带,位于东径108°58′,北  相似文献   

13.
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原产日本,它适生范围广,生长初期快,抗病性能强,是一种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在我国引种栽培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我国东北东部北纬45°以南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此外,我国山东、北京、河南、山西、湖北、四川、新疆等地也有引种栽培。我省的引种栽培始于70年代,通过近20年的培育,已初步显示出其速生性,丰产性。近年来我省太行、太岳、中条等林局都相继开展了日本落叶松的引种栽培工作。但由于该树种种子颗粒小,顶土力弱,播种育苗比较困难,往往由于育苗技术问题,导致育苗失败。因此,掌握育苗技术,培育出大量合格苗木,已成为大面积引种栽培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于1990年在大河林场进行了日本落叶松育苗试验,试验面积2亩,其中春季育苗1.5亩,雨季育苗0.5亩,均获得了成  相似文献   

14.
<正> 雪松不仅是珍贵的用材树种,而且也是极好的城市和庭园绿化树种,它与南洋杉,金钱松并列为世界公园的三大珍贵树种。我国1920年开始栽培,其中以南京、上海、青岛等市引种最早,我省、江苏、山东、湖  相似文献   

15.
日本落叶松原产日本。我国引种栽培已有80多年历史,在我省也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日本落叶松是喜光树种,根系较浅,对气候适应性较强,有早期速生特点,宁东林区引种的生长良好,大有前途。佛坪县林业站1997年春从南郑县碑坝林场调回日本落叶  相似文献   

16.
大叶白蜡育苗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叶白蜡(Fraxinus.america.na.L)落叶乔木,原产北美,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在北纬35°到48°之间都有引种。大叶白蜡寿命长,易繁殖,后期生长速度快,材质好,具有耐盐碱、耐涝,抗有害气体,抗病虫害特点,其树形优美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其根系发达,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为丰富巴彦淖尔市树种资源,解决光肩星天牛等对杨、柳树毁灭性灾害问题,园林苗圃从银川引种一年生大叶白蜡种苗及种子进行引种试验。一、自然概况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临河区境内,该地区海拔1050m,年均温6.8℃,极端高温42℃,极端低温-35℃。大于10℃积…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樟子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属欧洲赤松的变种,又名海拉尔松、蒙古赤松等。在我国天然分布于东经118°21′~130°28′,北纬46°36′~53°29′的大兴安岭山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因其耐寒、耐旱、耐瘠薄、抗盐碱、生长快、树形美、材质好、抗风沙等优良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而受到干旱地区的广泛重视。20世纪60—70年代在很多地区引种栽培,取得了较好效果,成为我国“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的优良树种及北方干旱风沙地区的重要固沙造林树种和城市绿化树种。  相似文献   

18.
油茶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世界上分布不广,我国为其自然分布中心.油茶在我国的水平分布大约在北纬18°21'~34°34',东经98°40'~121°41',分布区跨18个省1100个县,其垂直分布海拔多在400~800m之间,但随着经纬度和地貌不同而有差异,我省皖南、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都有天然分布和较长的栽培油茶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珙桐驯化繁育及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珙桐为我国特有的单型属树种,被列为我国I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经济和生态价值。但以珙桐为主的阔叶林群落逐渐衰退,局域种群的稳定性不尽相同。本研究根据"近区采种"的原则,对成都平原珙桐生物学特性、繁育、栽培及驯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1)嫩枝插条在50 mg·kg-1吲哚丁酸处理下,树龄为5~6年的珙桐生根率分别约为70%;树龄在11年~15年的珙桐生根率却在50%以下。不同激素(IBA、NAA、IAA)对嫩枝生根率比较发现,以IBA和NAA处理生根效果较明显,生根率在65%~97%间。与嫩枝扦插比较,硬枝扦插明显生根率低,其生根率最高的基部萌生条下段也只达5.5%。2)嫁接苗株高比实生苗低,地径比实生苗大;嫁接珙桐愈合好,植株健壮。3)不同时期沙藏方式对种子出苗率影响不明显。不同温度条件下沙藏的珙桐种子出苗率除低温沙藏出苗率较低外,其余处理对出苗率无促进作用。4)高压育苗繁殖成活率高达87.6%,尤其在珙桐林区,短期内可提供早开花的珙桐苗木。同时,对珙桐人工种植管理栽培技术从低海拔引种栽培、播种繁育、扦插繁育和嫁接繁育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珙桐的引种繁育及自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四川什邡林区天然珙桐分布情况,于2016年7月,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珙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什邡市野生珙桐资源的海拔分布主要在海拔1 200 m~1 800 m;野生珙桐通常分布在坡度20°~60°区间范围内的山坡沟谷地带,且在较为陡峭的36°~45°之间分布最为集中;从坡向分布来看,珙桐主要分布在阴坡湿润地区;坡位分布特征上,珙桐天然分布主要以中下坡位为主;在海拔1 600 m~1 800 m区间范围内,样地平均珙桐天然更新幼苗数达到最大值,更新株数平均为193.75株·hm~(-2),天然更新区主要分布在阴坡地带和中下坡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