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为了探究春小麦合适的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间距组合,2015年3—7月进行了春小麦大田试验,研究3种滴灌带间距(D1:60 cm、D2:90 cm、D3:120 cm)和3种灌水定额(I1:35 mm、I2:45 mm、 I3:55 mm)对西北旱区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D1I2达到8964 kg/hm2。当滴灌带间距为60 cm和90 cm时,灌水定额从35 mm增加至45 mm时产量显著增加,灌水定额达到55 mm时产量分别下降9.5%和2.2%。灌水定额为35 mm和45 mm时,滴灌带间距60 cm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滴灌带间距120 cm的处理;灌水定额增加到55 mm时,3个滴灌带间距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在1.57~2.11 kg/m3间变化,最高的为D2I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灌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滴灌带投入,D2I2处理是该地区最优的滴灌带间距和灌水定额组合。  相似文献   

2.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在春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材,设置了4种灌溉施肥方式(雨养玉米、常规灌溉施肥、滴灌施肥、1/2滴灌施肥),研究其对春玉米株高、茎粗、根系、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自然降雨条件下,滴灌施肥方式可明显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对玉米前期的地上部生长发育有较大作用;施肥总量一致的前提下,采用滴灌施肥有利于保障玉米的有效成穗,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生育期灌水675 m3/hm2的滴灌施肥模式,较常规灌溉施肥方式节省灌水50%前提下,产量达11310 kg/hm2,提高420 kg/hm2;水分生产效率2.2 kg/m3,提高0.26 kg/m3。因此,滴灌施肥技术在春玉米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水氮交互作用对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条件下甘蓝生物量变化和不同生育期硝酸盐累积规律,为甘蓝生产中氮素的高效利用和提供硝酸盐安全蔬菜产品生产中合理灌水和施肥提供依据.以北京市种植的甘蓝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方法,设置1 800,3 000,4 800 m3/hm2 3个水平灌水量主处理和0,150,300,450 kg/hm2 4个水平氮素用量副处理,测定收获期产量,分析甘蓝莲座期、结球期、收获期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1 800,4 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甘蓝产量都显著低于3 000 m3/hm2灌水量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50 kg/hm2较高施氮量处理下,产量下降,甚至低于150 kg/hm2较低施氮量处理.生长前半期是甘蓝吸收氮素较多的时期,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处理下莲座期植株硝酸盐含量都远高于蔬菜硝酸盐限量国家标准,较低、较高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相对较低,3 000 m3/hm2灌水量和300,450 kg/hm2氮肥用量下有较高的硝酸盐含量.随甘蓝生育时期的延长,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性下降,到60 d收获时都降到蔬菜硝酸盐限量标准以下;3 000,4 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显著高于1800 m3/hm2处理;氮肥施用条件下含量都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较低、较高灌水和较高氮肥用量条件不利于甘蓝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氮素环境流失污染风险;3 000 m3/hm2灌水和300 kg/hm2氮肥用量条件有利于甘蓝生长、氮素的吸收利用,降低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增加产量,适当时期收获并能提供符合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蔬菜产品,具有较好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增产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以增加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8.42%~22.75%,以60 kg/hm2和45 kg/hm2处理较好;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86%~19.86%,以45 kg/hm2处理最好;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79%~18.42%。水分利用率在不同处理间也有很大差异,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1.11~2.99kg/(mm.hm2),以6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时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63~0.206 kg/m3,以30kg/hm2处理最高;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29~0.192 kg/m3,以9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说明保水剂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效果,并表现为水分匮乏时显著,充分时减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滴灌条件下,不同供水方式对温室桃树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滴灌温室桃树各物候期阶段耗水量呈增加趋势;在整个年生长周期中,各处理土壤水分消耗的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需水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花芽分化期和果实发育期;在各灌水处理中,T4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达41 521.5 kg/hm2和54.46 kg/(mm.hm2);日光温室桃树耗水量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经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 9,0.915 3,达0.01极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6.
旨在明确水氮耦合对滴灌下超高产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量2775 m3/hm2(W1)、3900 m3/hm2(W2)、4350 m3/hm2(W3)水平与3 种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270 kg/hm2(N2)水平对‘新冬41 号’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同时增加对花后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旗叶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提高比仅增加水或氮的作用更大,均以W2N2、W3N2处理花后旗叶叶绿素(分别较W1N0增加44.5%、41.2%)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较W1N0增加20.8%、16.85%)、光合速率(分别较W1N0增加46.4%、5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W1N0 增加31.9%、34.7%)和产量(分别较W1N0 增加19.05%、20.86%)较高,W2N2、W3N2处理的旗叶光合性能大幅度提高是其产量较高的重要原因。综合水氮利用效率,W2N2(3900 m3/hm2、270 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产量近9000.0 kg/hm2的水氮高效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7.
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忠明  陈娟  吕晓东  刘婷婷 《作物学报》2017,43(11):1705-1714
固定道垄作(PRB)是在农田中设固定的机械行走道的一种垄作和沟灌栽培模式,是河西灌区春小麦取代传统平作和大水漫灌种植方式的一种新技术。为了明确PRB种植模式下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2014—2015年连续2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3种灌溉定额(1200、2400和3600 m3 hm–2)为主区,以4种施氮水平(0、90、180和270kg hm–2)为副区,研究水氮耦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根长密度及最终产量的影响。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根长密度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灌水量的效应大于施氮水平的效应;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根长密度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根长密度最大值的水氮耦合条件是灌水量约2850 m3 hm–2、施氮量196~207 kg hm–2。中等灌水量(2400 m3 hm–2)条件下,小麦主要生育期根长密度显著增加,提高了根长密度在40~80 cm土层的分配比例,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中等灌水量与中氮水平(180 kg hm–2)是所有处理中的最佳水氮耦合模式,可用于河西灌区春小麦PRB栽培模式。当加大灌水至3600m3 hm–2时,产量没有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高灌水量使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根长密度降低,且根长密度在0~40 cm土层的比例升高,在40~80 cm土层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8.
灌水量对制种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制种玉米适宜灌水量,用不同灌水量处理,研究其生长状况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对玉米净同化率、干物质有明显影响,灌水多,净同化率大,干物质积累多;对叶面积、株高、产量的影响以灌水量为5250 m3/hm2的条件下叶面积大、株高生长快、高度最高,水分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可获得较高产量。在干旱缺水地区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在5250 m3/hm2可作为当地适宜节水灌溉量。  相似文献   

9.
垄作节水栽培技术对制种玉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甘肃河西地区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内陆河灌区.近年来,因干旱缺水已对当地制种玉米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开发制种玉米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的一条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制种玉米垄作栽培灌水量为4500m3/hm2时,其产量为7689.00kg/hm2,与平作、垄作栽培灌水量均为6000m3/hm2的产量水平接近,但节水1500m3/hm2,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等水分调控措施,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灌水有益小麦群体发育,提高成穗数量、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小麦增产,其中以补充灌水1 200 m3/hm2效果最佳,增产11.83%;但过多灌水反而影响小麦产量,补充灌水2 400 m3/hm2减产1%,并影响玉米产量。小麦灌水处理的玉米分别比对照增产7.31%~16.15%,其中补充灌水1 800 m3/hm2增产效果最佳,增产16.15%。夏秋两季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河南省中产灌区在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的情况下,小麦-玉米两熟制最佳补充灌溉量为1 200~1 800m3/hm2。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表明,秸秆覆盖与保水剂相结合,并进行适量补充灌水有利于改善和补偿土壤水分,而且有影响全年作物生长的趋势。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有所下降,表明种植夏玉米应追施适量磷、钾肥,同时加大夏季作物秸秆的还田量,以提高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北疆滴灌冬小麦高产栽培适宜的施氮量。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 (N0)、104 kg/hm2(N1)、173 kg/hm2 (N2)和242 kg/hm2 (N3)4 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LAI 于灌浆期前呈N3>N2>N1>N0,之后为N2>N3>N1>N0;各处理单株干物重变化均为快增、缓增、略降,N2处理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时间(t0)较N1、N3处理提前1.42 天和2.75 天,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增加了21.74%和12.00%,且N2处理向籽粒干物质分配显著高于N1、N3处理(P<0.05);产量以N2处理最高,为8455.69 kg/hm2,较N0、N1、N3处理分别高出32.82%、12.64%、5.16%;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NPP)随着施氮量的增多而降低,N1处理较N2、N3处理NAE提高了16.64%和110.08%,NPP提高了37.58%和128.02%。综合分析,建议北疆滴灌冬小麦灌水定额为3750 m3/hm2时,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04~173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2.
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滴灌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设3780 m3/hm2(W1)、3360 m3/hm2(W2)、2940 m3/hm2(W3)、 2520 m3/hm2(W4)、2100 m3/hm2(W5). 5个滴灌量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各处理复播大豆全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均表现为W2>W1>W3>W4>W5;叶面积指数及叶日积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值,以W2处理最高,分别为5.66和97.83 m2?d; W2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干物质总量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为3133.25 kg/hm2,较W1、W3、W4、W5处理的分别提高了8.08%、11.48%、27.87%、47.73%;灌溉水利用效率在W2、W3、W4之间则差异不显著,但W1处理的与其他处理的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得出复播大豆高产节水的适宜膜下滴灌量为3360 m3/hm2。  相似文献   

13.
滨海地区日光温室黄瓜滴灌灌溉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天津滨海地区日光温室黄瓜合理的滴灌灌溉制度,在春茬黄瓜结果期共设置6个处理(灌水定额+灌水时间间隔的不同组合:T1:6 mm+3 d;T2:12 mm+3 d;T3:18 mm+3 d;T4:12 mm+6 d;T5:18 mm+6 d;T6:24 mm+6 d)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处理下的产量分别为75 056,79 352,80 042,73 023,76 398,78 891 kg/hm2,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397,257,187,386,307,255 kg/mm。总体来说,灌水量越大和灌水越频繁越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但随着黄瓜灌水量的增加黄瓜的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所以,综合考虑提高黄瓜产量、品质和节水几方面因素,认为T2处理即灌水定额12 mm,每隔3天浇1次水,可作为日光温室春茬黄瓜推荐的最佳滴灌灌水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水量对加工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灌水量对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过量灌溉引起加工番茄落花落果,导致产量下降;灌溉量为5000 m3/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宁夏青铜峡灌区管道自流引水畦灌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的应用前景,以宁夏青铜峡灌区典型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研究不同畦田规格(2 m×50 m、3 m×50 m、3 m×30 m、5 m×30 m)对灌水质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讨论了该条件下当地春小麦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采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方式,在分蘖至拔节期中、拔节至孕穗期中、抽穗至开花期末进行灌水量分别为667 m3/hm2、1500 m3/hm2、900 m3/hm2的灌溉,可满足当地春小麦生产需要。而且,在这种畦灌方式条件下,入畦流量虽然只有160 L/min左右,但小块畦田(3 m×30 m、2 m×50 m)依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灌水均匀度(88.1%、85.5%)和灌水效率(90.5%、86.8%),进而获得较高的产量(5149.3 kg/hm2、5085.5 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1.07 kg/(mm·hm2)、1.05 kg/(mm·hm2))。从田间试验角度论证了管道自流引水畦灌能实际应有于合适地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4年棉花生长季田间试验,我们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其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旨在建立河北南部棉区滴灌条件下的优化灌溉模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棉花需水关键期花铃期分2次少量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10.42mm,明显优于两次多量灌水和集中一次灌溉等其他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分别高达4929.0kg/hm^2和0.98kg/m^3,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肥耦合对当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索水肥耦合对当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效应,为当归GAP规范化种植中的水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肥双因素试验,通过二元二次多项式拟合灌水量、施肥量与当归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阿魏酸含量)的关系,建立影响效应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灌水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当归的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施肥一定情况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当归的产量也是先增加后减少,当归的最高产量出现在中水中肥区,即灌水量1073.97 m3/hm2,施肥量808.97 kg/hm2,最大产量为15804.36 kg/hm2;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施肥的增加当归的阿魏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施肥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当归的阿魏酸含量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当归的阿魏酸含量最高出现在中高水中高肥区,即灌水量1491.42 m3/hm2,施肥量863.55 kg/hm2,阿魏酸最高含量为2.41 mg/g。合理有效的灌溉施肥使当归达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新疆内陆干旱区不同灌水量对长绒棉新海14号光合特性的影响,利用小区试验,在5种灌水量(W)条件下,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为7650m3/hm2时,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灌水量的降低,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新海14号的光补偿点为50μmol/m2·s;灌水量为2850m3/hm2时,其光饱和点为310μmol/m2·s,灌水量为5475m3/hm2以上时,其光饱和点为1280μmol/m2·s。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随灌水量的升高而增加,气孔阻力随灌水量的升高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降低而提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棉花产量对灌水量极为敏感。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孔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呈显著负相关。新海14号的光合作用最适宜灌水量为6945m3/hm2;灌溉的临界值为5250m3/hm2  相似文献   

19.
旨在确定较优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分析在不同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方式下对葡萄枝条数、叶片数、节间长等生理指数和产量指标的影响。在不同弥雾微环境调控技术处理下,葡萄的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叶面积指数与叶片数、枝条数及单叶面积等有关,不同处理中WP4、WP5的叶面积指数最大,WP2和WP3居中,而对照CK处理最小。在产量的表现上,对照处理的产量为29275.5 kg/hm2,仅高于WP5(28591.5 kg/hm2),WP3产量最高,为38313 kg/hm2,相比对照高出30.9%,其后是WP1、WP2和WP4,分别为33906 kg/hm2、33361.5 kg/hm2和32124 kg/hm2。葡萄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在灌溉定额9150 m3/hm2,每天喷水1次,每次1~2 h,每次喷水量在105~120 m3/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葡萄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挖掘宁夏春小麦增产节本潜力,针对宁夏水资源匮乏、春小麦产量不高、水分管理不合理和灌水量较大等突出问题,以优化水分管理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开展了春小麦滴灌、匀播试验。以宁春50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匀播、滴灌技术对春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匀播、滴灌技术均增加了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产量表现为匀播滴灌(YD)处理较匀播漫灌(YM)处理增产17.3%,YD、条播滴灌(TD)处理较条播漫灌(对照)分别增产17.1%和1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