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有范畴。研究盆景的意境,可为盆景的创作、欣赏与评价提供理论启示,亦可为盆景艺术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意境不是“意”与“境”的简单加和。意境的“意”不等于“立意”的“意”;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并与艺术对象的情感经验相互沟通时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景象、情感与欣赏经验是意境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2.
贺晓娟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311-311
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作为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意 境表达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文学艺术形式为线索,诱发游赏者对园林空间景物产生情感激动和理念 联想的观点,进而使园林意境得以顺利、准确的表达。并在此基础得出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主要美学 特征,以便对今后的园林造景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诗贵意境。盆景同样以意为主,以意为导,以境为基础;境以孕情,又缘情造境,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盆景的立意。历代诗人词客写了大量的山水花木诗词,为盆景创作的立意,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如“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李贺);“三峰一一青如削”(辛弃疾);“莫道秋光无颜色,虚心傲骨耐人看”(咏竹);“为木当作松,松寒不改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在文中认为,盆景蕴含着生境、化境、意境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并且呼吁:要为中国国盆景正本清源。欢迎对这个论题感兴趣的读者发表看法,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盆景的创作实践,可概括为因意造型、因形赋意两大原则。“因意造型”在古人与今人的文章中已有许多论述,无疑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它对于提高盆景作者的艺术素养,丰富创作构思,深化盆景主题与意境的开拓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形赋意”(即贵刊  相似文献   

6.
意境随感     
对于盆景艺术来说,其意境如何,是品评优劣的第一标准。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把盆景象中国画一样分为四品:意境天成者谓之逸品,形神互映者谓之神品;富于情趣者谓之妙品;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赵庆泉先生的《八骏图》,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可谓神品。八五年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出现的《更立西江石壁》,景致确实是非常漂亮,但意境不够,就只能算妙品。既然意境在盆景艺术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7.
真正意义上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的树木盆景,仅有华丽茂盛的外观,是远远不够的。其内在结构及整体布局线脉的协调性,必须经得起艺术的检验,而作品的内涵意境更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景艺术作品的魅力,仅有绘画般的外型美是不够的。它应该具备丰富的内涵,从而产生意境美,真正做到主题鲜明,形神兼备。正如徐晓(?)老先生所说的,“要知盆景妙,画意与诗情。神似超形似,无声胜有声”。只有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方可称得上是一件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9.
盆景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材施艺、因形赋意的造型艺术。盆景就其词意而论,可理解为:盆中有树(或石料等),树(或石料等)能成景,景中有情,情中寓境,而且这些环节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只有这样才合艺术法度,得自然真趣,才能算为名副其实的盆景。简言之,即是由景——情——境。一、盆景艺术中的“工”这是相对于“意”而言的。就象国画中的工笔画对于写意画一样。盆景中“工”的艺术特点是整齐划一,法度严明,姿态端庄,具有鲜明的具像美、装饰美和通俗之美(见右上图)。人们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常常有意识  相似文献   

10.
按语:组合盆栽在国外已经流行好几年了,但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从单株独裁到多株组合,反映了一种审美意识的变迁。单株虽有单株的好,但看多了也会乏味,因为其中缺少景,缺少境,缺少变化,一句话缺少设计。相比之下,经过精心设计的组合盆栽,则有着高低错落,疏密有效的韵味,简单的盆栽在这里有了丰富的内涵,受人欣赏也就不足为怪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组合盆栽未尝不是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意境恬淡作品“太白醉酒”着笔于写意。它运用“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把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诗意再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明月为背景,太白仰坐捧杯,雀梅在“山中”,使作品具有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境,集诗、画、意于盆间,自有潇洒自然、风流自赏的神韵。使人感到恬淡之中含着深远而又富于情趣的意  相似文献   

12.
盆景题名也如创作,既要有实,也要有虚;既要清新自然,也要委婉含蓄。所不同的是,创作重在务实,太虚则无境;题名更须写意,太实则无味。长期以来,中国盆景题名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确是层次尚低的一种表现,是亟待努力提高的。贵刊92年2月号的《幽会》乃清新的山水佳作,可这个题名未免俗了点,且抛离了主体景致,给人言不尽意之感。面对构景造意,观者皆可见山依依、水依依、草木依依;山水相亲,人亦相亲。若能改名《倾心》,则可升华作品主题,拓宽联想意境。  相似文献   

13.
盆景作者在有了精品意识之后,首先要在追求外观造型美的同时,更要下大功夫创造一种内涵丰富的意境美。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是中国盆景艺术的灵魂,也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深远的意境美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来自作者文学、美学知识的渊博和对人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仲济南的盆景作品特色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意远情更长。”他的《夜归图》很自然地将人们引入诗一般的意境,联想起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以体现江南春天景观的《流水不尽春又至》,从主山到侧山,从山麓到峰峦,从溪涧到水畔,仿佛使人闻到了绿树的幽香,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惟一具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坏境,不仅能够极大地释放城市功能,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绿色、生态、环保意  相似文献   

15.
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若赋予“内足以震已,外足以感人”的题名点景(注:有人叫命题,也有人称景题,还有人称题名,亦有称命名。我认为用题名点景较妥。至于究竟用何词恰当,有待盆景艺术界论讨统一),可以引发欣赏者浮想联翩,进入意境,情思飞越于景外,从而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感染及欣赏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贵刊在去年第六期中,发表了杨建将先生撰写的《风格·意·境》一文,对《归乡行》水旱盆景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愚以为杨说不妥,有提出共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园林假山是大自然奇峰异石的缩影。总的要求要达到自然美。造前先得立意、布局、作图、选石配料;造后应适当种植与放置配件。它的每一项工作均应从艺术效果出发,才能使假山具有诗画的意境。选石叠山应遵循三个统一,即石质、石色、石纹三统一的原则,并应做到十要:平衡、协调、高峻、奇险、立体、参差、穿插、象形、动静恰当。还得做  相似文献   

18.
“意象”根艺品,不是对外界事物一味地摹仿以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完整,而是作者通过寻找树根本身内在的自然美,适当运用种种技术和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景外生景,韵味无穷”的美学意境,使作品成为作者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载体和媒介。因此,“意象”根艺品具备“意”(意境)、“象”(充满情趣与艺趣形象)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以“写意”为主的根艺品,大都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艺术作品,由于各自的表现手法不同,其意境也是不同的。树根艺术品的“形”和“神”都是以自然为基调的,它的美学价值,就是“妙在自然”,很少加上作者的意识。这样,就使作品所表现的境界和情调具有非凡之感。如作品《山鸡》的形象,从总体上来看,具有山鸡昂首翘尾,随时飞起的一  相似文献   

20.
在艺术领域里,要算盆景艺术是最独具特性了。它用活的、有生命的树木为素材,按照盆景美的规律来造型、经过长达数年或更多的时间养护完善过程,最后成为既高于自然、又有深邃意境的艺术作品。针对盆景作品的这一特点,我想就盆景的健康美谈点看法。树木盆景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树木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