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之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草食家畜饲草来源的重要措施.秸秆饲料化主要指通过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技术,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 1 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小,缺乏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制约了秸秆饲料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资源具有重要的饲料价值,该文以酒泉市秸秆饲料化利用为切入点,探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前景,为酒泉市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的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概述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情况的同时,从营养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制约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速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并简要介绍了加速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应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作物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等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快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对于解决秸秆违规焚烧问题,稳定农业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甘谷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甘谷县农作物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湘云  刘利珍 《中国饲料》2022,1(12):126-129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能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变废为宝,解决反刍动物粗饲料缺乏问题。为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要求,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秸秆饲料化的补贴政策。为便于分析,本文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优势入手,强调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并根据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提出了优化建议,力求全面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作物资源中的秸秆数量巨大,在处理大量秸秆时,若直接焚烧不仅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同时也是对农业资源的一种浪费,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多种适于家畜生长的微量元素。将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饲料化利用,在对秸秆资源综合再利用的同时,也减少了农作物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可以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带来多重经济效益,降低个体农户饲养成本,提升饲料企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升我国畜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厘清甘肃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可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综述了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量、利用现状、秸秆资源量评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利用模式建议。分析了秸秆资源量变化趋势(2007-2017年);[结果]2017年甘肃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0.03万吨,可收集量923.62万吨,小麦、玉米、大豆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7.33%,利用量为829.7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9.84%,资源化利用方式以饲料化为主,肥料化为辅。秸秆主要利用方式包括秸-饲-肥饲料化利用、 秸-菌-肥基料化利用、秸-沼-肥燃料化利用、秸-炭-肥原料化利用。[结论]以循环农业的角度出发,秸秆炭化还田作为一种重要的秸秆利用方式之一,具有培肥地力、固氮减排、间接增产增收等积极效用,可作为现有基础下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条重要的可行性新途径,对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民和县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自然状态,针对制约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瓶颈因素,通过采用变废为宝、价值增加、多次利用的原则,使农作物秸秆的能量多次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农作物秸秆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秸秆利用与畜牧养殖业、无公害种植、清洁能源生产结合起来,以秸秆作为饲料饲喂动物为起点,通过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秸秆养殖、生态种植与能源生产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饲料资源,提高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水平,对于推动全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牛羊生产快速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1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辽宁省年产农作物秸秆2000万t,其中70%以上可以作为饲料资源用于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禽生产。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秸秆养畜,秸秆饲料化利用数量、质量以及牛羊生产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为切入点,阐述了农作物秸秆的饲料价值及加工调制技术,分析了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潜力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旨在为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明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安徽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潜力与现状,探讨了本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秸秆饲料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紫苏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同时也是一种优质饲料原料。紫苏营养物质较为丰富,以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为主,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萜类、花色苷类及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过敏等药理活性。紫苏中含有的迷迭香酸、木樨草素、芹菜素、咖啡酸等成分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肉质和脂质代谢,增强肠胃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提高生产性能。文章综述了紫苏的营养成分、药理活性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紫苏在动物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饲料资源。近年来,随着遵义市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笔者介绍了遵义市农作物秸秆的种类、产量及分布情况,分析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并针对当前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大,秸秆饲料化是提高秸秆利用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秸秆经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处理后,能够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口性及利用率。合理开发秸秆饲料资源能够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肠道菌群,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目前秸秆加工技术已取得阶段性进步。因此,文章综述了秸秆的营养价值、饲料化处理技术以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秸秆是农业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由于秸秆本身的难降解性和当前处理秸秆的技术水平还有限,目前存在秸秆过剩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好秸秆资源是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作者从农作物秸秆成分及其化学结构, 利用微生物处理秸秆的方法, 降解秸秆的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降解秸秆的过程, 微生物发酵秸秆类饲料时的功能, 微生物发酵秸秆类饲料的应用效果, 微生物发酵农作物秸秆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工作重点及发展前景等7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植物提取剩余物是植物经过物理、化学分离提取后剩余的部分物质,主要包括果渣、茶渣、蔬菜渣及药食两用草药渣等[1]。桂林市有以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植物提取企业,主要植物提取剩余物有罗汉果渣、马蹄渣、甜叶菊渣、柑橘皮渣、柿子渣、中药渣等。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情况,笔者于2020年-2021年在桂林市有关植物提取企业、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企业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对上述植物提取剩余物饲料化利用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高、分布广的特点,分析了秸秆饲料化利用的优势,并针对农作物秸秆在饲料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为减少秸秆焚烧、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牛、羊等草食性家畜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青绿饲料的需求也在增加。为响应国家"发展秸秆畜牧业"、"调整畜禽结构,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号召,各养殖场努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使青贮饲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玉米青贮发展现状农作物秸秆应用最多的是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19.
<正>秸秆饲料化的方法有微贮、青贮和氨化3种。秸秆微贮饲料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放入密闭的水泥窖、土窖中贮藏,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使秸秆变成具有酸、香味的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秸秆青贮饲料是将农作物秸秆铡碎密封于设施中,利用乳酸菌发酵,抑制杂菌繁殖,保存其大部  相似文献   

20.
紫苏籽化学成分提取工艺条件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苏籽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类中药材之一,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α-亚麻酸、黄酮、迷迭香酸、萜烯类、多糖等,具有抗衰老、降血压、降低胆固醇、抑制癌细胞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紫苏籽化学成分分析、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以及紫苏籽在饲料、保健、食品和化工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为紫苏籽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