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室内培养和恒温批处理平衡方法,研究了在施加硅酸钙前提下,2 mmol/L柠檬酸、乙酸和草酸对磷素在棕壤中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并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加硅酸钙和2 mmol/L草酸处理,以及硅酸钙和2 mmol/L乙酸处理对磷在棕壤中的吸附量最大,均为526 mg/kg;硅酸钙和2 mmol/L柠檬酸处理对磷在棕壤中的解吸量及解吸率最大。因此,硅酸钙+2 mmol/L柠檬酸处理活化棕壤中磷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腐殖酸对汞在棕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方法】以棕壤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分析,探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后,汞在棕壤中吸附解吸的变化。【结果】棕壤对汞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且被吸附的汞很难被解吸。汞在棕壤中的吸附量与解吸量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以多项式方程拟合度最佳;其次是线性方程、乘幂方程,指数方程稍差但也达极显著相关。【结论】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不同处理下棕壤对汞的等温吸附过程,随着腐殖酸比例的增加,棕壤对汞的吸附量及吸附能力均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生物炭对酸性土壤镁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采集南方典型酸性缺镁土壤,开展等温吸附、动力吸附、解吸等试验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土壤镁的吸附量与解吸量增加.施用生物炭后,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镁吸附量降低;外源镁浓度不同时,生物炭对土壤镁吸附的影响不同,当外源镁浓度在60~200 mg·L-1时,少量生物炭添加促进土壤镁的吸附;施用生物炭后吸附分配系数Kd降低,与CK对照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的T1-0.5%、T2-1%、T3-2%、T4-4%处理土壤对镁的吸附分配系数Kd平均值分别降低0.08、0.98、2.98、6.08 kg·L-1;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发现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的拟合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后土壤镁吸附热力过程,且各处理拟合方程回归系数R2均为0.99.采用的土壤对镁吸附速率较快,在10 min左右便基本达到平衡;对试验结果进行准一级动力方程、准二级动力方程以及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发现3种动力方程的拟合效果均不理想.当平衡液浓度大于20 mg·L-1后,相较于对照处理,添加生物炭促进了土壤镁的解吸;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镁解吸量减少,一定量的生物炭添加能够提高镁的解吸率,解吸率大小总体表现为:T4>T1>T2>T3>CK;T4处理镁的平均解吸率最高为14.70%,其次为T1处理11.02%,CK对照处理的平均解吸率最低为10.52%.施用生物炭后,土壤镁的吸附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解吸能力提高,镁释放量增加,镁的吸附能力与释放能力都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32年连续不同施肥对耕地棕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去离子水淋洗土壤,连续液流法研究9个不同施肥处理耕层土壤钾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对K+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变幅分别为26-65 min和65-130 min;平衡吸附量和平衡解吸量范围分别为7.40-19.44 cmol•kg-1和0.070-0.258 cmol•kg-1;反应速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符合方程V=A+Blnt,且线性关系良好;CEC、黏粒、有机质、速效钾与吸附解吸各参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种方程中,Elovich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分别是拟合吸附和解吸过程的最优模型。【结论】不同施肥处理K+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差异很大,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对钾素的吸附能力;施钾量越高的处理,解吸能力越强;长期定位不同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棕壤钾素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长期不同施肥钾素在土壤中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5.
石灰土与紫色土中铅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环境容量,通过野外采样、室内模拟试验对两种土壤中铅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吸附方程来拟合,石灰土以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而紫色土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由Langmuir方程求得石灰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9 728.77 mg/kg)大于紫色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2 194.68 mg/kg);紫色土、石灰土吸附态铅的解吸量都随着铅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两种土壤的解吸能力都比较弱。研究可为不同类型土壤的铅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暗棕壤性质和氮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秸秆生物炭在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特别是在控制氮磷面源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玉米秸秆为生物质材料,在450℃碳化温度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生物炭,并将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不同比例与暗棕壤混合,玉米秸秆生物炭所占质量比分别为0,0.5%,1%,2%,培养30 d后进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和对氮磷的模拟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加深暗棕壤颜色,提高暗棕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有效氮、速效磷的含量。可用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热力学过程。随着玉米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暗棕壤对氮磷的吸附速率常数增大,对氮磷的饱和吸附量增加,对氮磷的固定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对锑(Sb)在黑土、红壤和褐土3种土壤中的解吸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b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解吸反应在30 min左右基本完成,吸附态Sb的解吸量能达到最大解吸量的95%以上。Sb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率都比较低,相对于总吸附量而言,Sb在黑土、红壤和褐土中的解吸百分比分别低于17.1%、20.6%和26.23%。3种土壤吸附态Sb的解吸速率随Sb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解吸量的增加和解吸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Sb在3种土壤中解吸的动力学最优模型是:黑土和红壤为Elovich方程,褐土为双常数方程。这对探明土壤中锑的环境行为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典型母质发育的鳝泥田、红泥田、河砂泥田、麻砂泥田、酸紫砂泥田和灰泥田等6种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素一次平衡法研究土壤对镉、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对镉、砷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呈非线性;供试土壤吸附平衡时,溶液中镉或砷的浓度与土壤对镉或砷的吸附量关系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3种模型拟合均达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为0.842~0.994,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R2均值0.964)更优,但不同水稻土不同元素的最优方程有所差异,灰泥田的镉和酸紫砂泥田的砷用Temkin方程的拟合度较高,鳝泥田、红泥田和河砂泥田的砷用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土壤对镉的吸附量大于对砷的吸附量;以Langmuir方程拟合所得不同水稻土镉、砷最大吸附量(Xm)比较,整体上镉以灰泥田的(1379.9mg/kg)最大,酸紫砂泥田的(527.8 mg/kg)最小;砷以红泥田的(587.4 mg/kg)最大,灰泥田的(266.6 mg/kg)最小;土壤镉、砷解吸量随...  相似文献   

9.
稻草生物质炭对3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按土重的3%和5%向采自海南和广西的3种可变电荷土壤中添加由稻草制备的生物质炭,混合培养30d后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关系,旨在阐明生物质炭促进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和固定Cd(Ⅱ)的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稻草炭显著提高了3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pH,并使土壤胶体Zeta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因此,添加稻草炭增加了土壤表面的负电荷量,土壤表面对Cd(Ⅱ)的吸附容量增强,使3种可变电荷土壤对Cd(Ⅱ)的吸附量增加,且Cd(Ⅱ)吸附量的增幅随稻草炭添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可以拟合3种土壤对Cd(Ⅱ)的吸附等温线,但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该方程表征吸附容量的参数k也随着稻草炭添加水平提高而增大。研究表明在pH3.0~5.0范围内,稻草炭均增加土壤对Cd(Ⅱ)的吸附量。添加稻草炭提高土壤pH,促进Cd(Ⅱ)的吸附,因为Cd(Ⅱ)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加。解吸实验表明,添加稻草炭处理Cd(Ⅱ)的解吸量高于对照处理,说明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对Cd(Ⅱ)的静电吸附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添加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氮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通过开展室内茶园土壤培养试验及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分析不同热解温度(400 ℃、500 ℃、600 ℃)及不同添加配比(0.25%,0.5%,1.0%和2.0%)茶渣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氮素吸附解吸特性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pH、总有机碳、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随着茶渣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和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增加。茶渣生物炭对土壤铵态氮有明显的吸附作用,通过Langmuir方程可以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较好的拟合(R2=0.968~0.987);随着吸附溶液中铵态氮浓度的增加,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增加,吸附常数下降;土壤铵态氮的吸附分配系数(Kd)随着茶渣生物炭添加量增加逐渐升高,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土壤对铵态氮的解吸量在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处理中变化趋势为0.25%>1%>0.5%>2%;随着生物炭热解温度升高,土壤对铵态氮解吸量均升高;土壤对铵态氮吸附能力与土壤pH、总有机碳、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解吸能力则相反。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改良的目的,优选茶渣生物炭添加配比及制备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对土壤保肥及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砷在贵州地区红土表面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对贵州遵义地区红土吸附和解吸砷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动力学的角度上,氧化铁对砷的吸附、解吸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试验结果表明,60%的砷的吸附和解吸是在15min内完成的,80%是在2h内完成的,24h被认为是反应的平衡时间。扩散系数Di反映了土壤表面吸附趋势。吸附反应开始时扩散系数Di较大,随着时间延长,Di逐渐减小,吸附量趋于平稳。用Elovice方程拟合吸附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钾的等温吸附与解吸试验,研究了江西省主要红壤旱地土壤吸附钾与解吸钾之间的内在联系。旱地土壤对钾的吸附特性以Frc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最为吻合;黄泥土的钾吸附特征曲线是较急剧上升型,其余土壤曲线平缓,最大吸钾量的顺序依次为黄泥土>鳝泥土>麻砂泥土>红砂泥上>花岗岩黄壤土;吸附钾的解吸率在51.7%~96.6%之间,平均解吸率分别为53.5%、58.8%、88.5%、70.2%、95.3%。因此施用等钾量时后者容易显效,而且优于前者,但容易发生淋溶,需钾更迫切。  相似文献   

13.
锌硼复合对酸性紫色土钙吸附和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性紫色土对钙的等温吸附——解吸和动力学试验表明:钙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最大吸附量为152.0mg/kg土。Ca与Zn复合,降低土壤钙的最大吸附量及结合常数,而Ca与B复合则使钙的最大吸附量增加。钙的解吸率以Ca B>Ca Zn B>Ca Zn>Ca。土壤吸附钙的动力学以抛物线扩散方程(Ct=a btl/2)描述最佳,其过程受扩散机制的制约,吸附速率以Ca B>Ca B Zn>Ca>Ca Zn。  相似文献   

14.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Zn、Cd次级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三个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Zn、Cd次级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重金属的次级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次级吸附量的大小顺序是,湖北孝感黄棕壤>湖北咸宁红壤>湖南桃源红壤。土壤吸附磷酸根后,可使重金属的次级吸附量增加,解吸率下降,并有线性关系。供试土壤吸附磷酸根后,表面负电荷增加,表面负电荷的增量与重金属次级吸附量的增量呈线性关系,这表明土壤吸附磷酸根后,表面负电荷的增加,可能是影响重金属次级吸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台灣西南沿?貐^土壤中砷含量有偏高情形,砷含量過高會經由各種途徑對人體造成毒害。以X-射線繞射儀與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吸收光譜儀證明普魯士藍對三價砷的孯恍晕綑C制,再以普魯士藍修飾電極搭配流動注入系統來偵測土壤三價砷,並探討堆肥對三價砷在不同土壤中吸附與脫附的影響。試驗結果得知電化學分析技術可快速、簡便且準確地偵測土壤三價砷,且結果中也指出堆肥處理會增加秀水與後里土壤對三價砷的吸附。此外,三種土壤不論有無施用堆肥,脫附百分率的大小順序爲興大>秀水>後里,其中秀水土壤雖在施用堆肥後吸附力大小明顯增加,但脫附百分率下降的情形較不明顯,顯示黏土礦物種類與含量控制三價砷的脫附行爲。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时氯苯胺(PCA)在盐城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过程.湿地土壤吸附动力学表明在lh之内吸附符合幂函数方程(q=96.168t0.2158),1h后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1/ct=0.06+0.0012t).其解吸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方程(qt=14.585e0.2318t).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ch方程(cs=21.38ce0.789)其吸附常数Kd=21.38,对土壤粒子有较大的亲和力.研究还发现PCA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量与溶液pH值(pH值5~8)呈正相关,与溶液离子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砖红壤和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壤,探索不同聚磷酸铵(APP)对土壤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为评价磷的有效性提供数据参考。在等磷等氮条件下,分别以APP1(以中聚为主)、APP2(以低聚为主)、APP3(聚合度分布均匀且高聚含量高)、MAP(磷酸一铵)、A-M(APP3和MAP以P2O5质量比1∶1的比例混合)、CK(空白对照)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处理(各处理名同所用材料),在砖红壤和石灰性土壤上进行50 d的培养,测定各处理下磷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显示,在石灰性土壤和砖红壤上,朗缪尔(Langmuir)方程、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均可很好地拟合土壤中磷的等温吸附特征,且以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在0.86~0.98)。在石灰性土壤上,除CK外,以APP1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强,A-M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弱,磷解吸量最大,磷解吸率最高;在砖红壤上,除CK外,以APP1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强,APP2处理下土壤对磷的吸附性最弱,磷解吸量最大,磷解吸率最高。结果表明,聚合度分布均匀且高聚含量高的APP配施MAP可减少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吸附,提高磷的有效性;而以低聚为主的APP可减少砖红壤对磷的吸附,保持土壤磷的平衡和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