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默蜀  周春明 《茶业通报》2001,23(2):32-33,34
“宝顶银针”产于四川省宜宾市、凉山州和云南昭通地区交界的四川雷马屏茶场海拔 80 0~ 1 0 0 0m的中山地区。利用当地栽培型云南大叶种芽叶 ,通过在工艺上的反复研制 ,形成了“宝顶银针”外形紧直似针 ,色绿披毫 ,内质汤色碧绿 ,嫩香持久 ,滋味甘爽 ,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 ,并在 1 995年获四川省优质名茶“甘露杯”。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 芽及一芽一叶初展芽叶 ,要求芽头肥壮 ,无空心芽。1 .2 工艺设计研究 在工艺设计中 ,力争结合四川省半炒、烘型名优茶制作和云南大叶种芽头肥壮、芽叶长大、多酚类含量偏高的特点 ,初步设计出…  相似文献   

2.
<正>高绿香茶外形条索匀整,色泽翠绿光润,内质香高纯正,汤色清澈绿亮,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采制工艺如下:1.鲜叶摊放香茶采摘根据采摘芽叶老嫩、芽叶萌发迟早,分为上中下3个等级。一般一级芽叶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同时采摘同等嫩度对夹叶;二级芽叶采摘以一芽三叶初展为主,同时采摘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三级芽叶采摘以一芽三叶为主,同时采摘同等嫩度对夹叶。2.鲜叶管理鲜叶采摘进厂后要妥善管理,按采摘的地点、品种、时间、等级、晴雨情况等分类摊放在  相似文献   

3.
枣食芽象甲对不同品种枣树挥发物气味行为反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给开发植物源引诱剂监测和控制枣食芽象甲提供新方法,以6种枣树品种的枣叶和枣芽为试材,研究了枣食芽象甲寄主定向机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食芽象甲成虫对6种枣树品种的枣叶和枣芽的气味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成虫对6种枣树品种枣叶的反应率为53.57%~57.58%,6种枣树品种的枣叶挥发物均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P>0.05);枣食芽象甲成虫对‘赞皇枣’、‘壶瓶枣’和‘骏枣’的枣芽挥发物反应率均大于68%,这3种枣树品种的枣芽挥发物对枣食芽象甲有明显的引诱作用(P<0.05)。  相似文献   

4.
“舒茶早”是从安徽舒茶镇的群体茶园中 ,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无性系特早生良种。 1 995年已被安徽农作物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该品种属灌木型 ,树姿半开展 ,分枝中等 ,叶形长椭园 ,叶片长平均 1 0 .5cm ,宽 4.2cm ,叶面积平均 30 .6cm2 ,叶形指数R值 2 .5 ,叶面隆起 ,叶质厚而柔软富光泽 ,叶脉 7~ 9对 ,锯齿 33~ 46对 ,叶片半上斜着生 ,叶尖钝有缺刻。叶色 :幼嫩芽叶为淡绿色 ,成叶片为深绿色。芽叶壮实 ,经鲜叶生化成份含量测定 :茶多酚 2 1 .6 4% ,氨基酸 3.84% ,咖啡碱 4.1 0 % ,水浸出物44 .0 0 %。该品种芽萌发期 3月…  相似文献   

5.
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抗寒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跨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21℃,≥10℃积温达5500℃~7700℃,无霜期240~330d,年降雨量1300~1900mm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又是我国乌龙茶品种资源的分布、保存中心地带.本文通过对福建乌龙茶品种资源抗寒性鉴定与评价,也为乌龙茶的抗寒育种、抗寒栽培、省内外引种及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控制不同品种成品茶的农药残留,研究目前部分乌龙茶中超标的4种化学农药在新梢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以凤圆春、大叶乌龙、白芽奇兰、毛蟹和黄旦5个乌龙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将4种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优乐得)喷施于茶树,7d后采摘鲜叶,一部分直接烘干固样,另一部分加工成干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分别分析检测农药残留量。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在10.72%~53.47%,甲氰菊酯的降解率在9.09%~99.45%,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在21.59%~92.23%,优乐得的降解率在16.67%~100%。施用联苯菊酯,较易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乌龙茶;不同乌龙茶品种不同农药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自 70年代末以来 ,许多研究者对茶树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茶树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作外植体培养均有成功报道。但云南大叶种茶树因其品种原因 ,茶多酚含量较高 ,外植体切段易氧化褐死。所以至今云南大叶种茶树组织培养成功的报道鲜见。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叶种茶树新梢带腋芽茎切段在不同的激素组合及浓度水平诱导下形成愈伤组织和芽分化的效果 ,为成功组培诱导大叶种茶树植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供试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学实验基地云抗 1 0号、云抗 1 4号第一轮一芽三、四叶新梢。1 .2…  相似文献   

8.
花生不定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高频植株再生体系并扩大基因型的研究,以8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对幼叶不同部位(叶片顶端、中间切段、叶片基部)的切段、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外植体,接种到添加1 mg/L NAA和6 mg/L BAP的MSB5培养基上,10天后将形成的愈伤组织转移至添加10 mg/L BAP或添加3 mg/L BAP和1 mg/L ABA的再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不定芽分化。结果表明,6天叶龄叶片中间切段不定芽分化频率达到了91.4%,上胚轴26.7%,下胚轴12.5%和子叶0%;花生品种8823幼叶外植体获得了的91.4%不定芽分化率,生根植株经驯化后移至砂土中,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幼叶外植体分化不定芽频率明显高于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6天叶龄的叶片中间切段为最佳;不同基因型不定芽分化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茶产于开化县大龙山的龙顶潭周围,原为历史名茶,1979年重新发掘,198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其品质特点为:条索紧结挺直,白毫披覆,香气鲜嫩清幽,味醇甘爽,汤色杏绿清澈,叶底绿亮。该茶经数年的摸索、改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采制工艺。 (一)鲜叶采摘:清明前后选择芽叶粗壮、多毫的品种,采摘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长度3公分以下,不采紫芽、细瘦叶、病虫叶。  相似文献   

10.
茶树叶色突变体是特色品种选育的珍贵材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科研价值。本研究阐述了‘紫娟’(ZJ)以及两个红紫色芽叶突变(ZY1, ZY2)的新梢特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了芽、一叶、二叶、三叶、四叶、紫色成熟叶、绿色成熟叶及一芽二叶的儿茶素、花青素、黄酮类共21个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发现ZJ和ZY1的新梢芽叶均为红紫色,ZY2的单芽为绿色、新梢叶片为红色,3个材料的老叶部位均为绿色。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加,儿茶素总量逐渐降低,花青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黄酮类含量不规律变化;新梢幼嫩部位的化学成分高于较成熟部位。ZJ一芽二叶的花青素、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ZJ和ZY1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ZY2,鞣花酸含量最高的是ZY1,而没食子酸含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阐明了3个红紫色突变茶树新梢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特异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选种在增产上是有巨大作用的。据苏联研究结果,格鲁吉亚一号二号品种比一般品种可增产达36—77%;未经选种的三年生茶树,平均亩产鲜叶(一芽二叶)164斤,而在同一环境条件和管理下经选种的三年生茶树亩产鲜叶270斤。据我国祁门茶叶试验站研究,祁门槠叶种(祁门代表种)一个芽叶(一芽二叶)平均重量为0.44克,而祁门栗漆  相似文献   

12.
三种铁素对小麦幼芽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形态铁索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测定小麦幼芽根芽叶的生长指标和其中丙二醛的含量,探究了FeSO_4、EDTA-Fe、AA-Fe对小麦幼芽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铁盐在低浓度时促进了小麦幼芽根和芽的伸长,而高浓度铁盐则抑制根和芽的伸长及生物量.同浓度时三种铁盐的根伸长抑制率为AA.Fe>FeSO_4>EDTA-Fe.小麦幼芽根与芽叶组织中丙二醛浓度随着外源铁盐浓度的提高而提高,FeSO_4与EDTA-Fe处理高浓度时略有降低.丙二醛浓度在根的变化幅度均大于芽叶,根质膜系统对铁盐的响应度高于芽叶.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岩茶品种结构调整,对‘奇兰’等4个品种引种在武夷山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奇兰’等4个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引种武夷山后,树型、树姿、叶缘等基本不变,但树幅、树高及叶片稍小。(2)①秋季品种的不同部位,‘奇兰’的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都是嫩茎中含量最高,‘奇兰’第1叶茶多酚含量最高,咖啡碱最高含量是芽头;‘矮脚乌龙’的嫩茎的水浸出物最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最高是芽头,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嫩茎;‘高脚乌龙’的水浸出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都是嫩茎中最多,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芽头最高;‘软枝乌龙’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多的为嫩茎,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最高是芽头。②品种的不同季节,水浸出物含量最高为‘奇兰’夏季第4叶,茶多酚含量最高是‘奇兰’秋季第3叶,咖啡碱含量最高是‘高脚乌龙’夏季第3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是‘高脚乌龙’夏季第4叶。  相似文献   

14.
芽变属于无性系选择的范畴,其特点是在单株某一部分的枝芽上发生明显变异。许多花卉品种都来源于芽变。近几年,笔者遇到过三个花卉芽变: 1.狗蝇梅芽变 1988年夏季,发现一墩分栽于露地、地上部连年被冻死的狗蝇梅萌发的枝条中,有一个枝条叶形发生变异。当年秋末,将这墩以枝变形式出现的芽变狗蝇  相似文献   

15.
天竺云芽     
谢长征 《茶业通报》1989,11(4):35-36
1.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大小一致。采摘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危害芽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雨水叶,不采不合标准的芽叶,不采衰老茶蓬瘦弱芽叶。采茶篮要求干净无异味,晴好天气,下垫湿草纸,轻采轻放,不压不按,防止人为损伤芽叶。一般上午采,及时送回摊放,午后进行拣剔。 2.拣剔、摊放。剔除损伤的不合标准的芽叶,单片叫、芽、茶果以及夹杂物,确保鲜叶质量。拣剔后的鲜叶,摊放在阴凉通风处,摊放鲜叶的竹匾或席要求干净无异味。摊放厚度适宜,一般摊放约2—4小时,水份含量约70%时即可杀青。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型对白菜子叶培养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基因型对白菜子叶培养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不定芽再生率和平均每子叶生芽数差异极大,在被检索的123个大白菜和20个小白菜品种中,芽再生率为0-97.5%,平均每子味生芽数为1.0-10.7个。17个大白菜和5个小白菜品种的不定芽再生率在80%以上。芽再生率与品种起源地、结球类型及熟性无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乌龙茶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组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旨在分析不同乌龙茶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组分,揭示乌龙茶适制性品种(品系)的香气物质基础,为选育乌龙茶适制性品种以及加工高香型乌龙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茶鲜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香气组分,分析比较14 个乌龙茶品种(品系)的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GC-MS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140 种,共有的香气成分有25 种。各品种(品系)均以醇类含量最多(14 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39.92%),其次为脂肪酸类(22.71%)、醛类(15.67%)、酮类(5.74%)、脂类(4.00%)、杂氧化合物(2.83%)、碳氢化合物(2.27%),含量最少的是含氮化合物(0.20%)。可见,醇类、脂肪酸类和醛类对乌龙茶品种(品系)鲜叶香气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中型悬崖菊,一般都是于冬前挖取小菊品种的脚芽进行繁殖。但如一些品种的母本没有脚芽,或者所产生的脚芽不够茁壮,亦不影响栽培。可以利用这些母本于冬季进行室内培养,获得脚芽后再进行扦插育苗。采用此法繁殖的菊苗长势茁壮,节密叶肥,  相似文献   

19.
针对铁观音茶园施肥过量问题,于2018—2019年在安溪县布置4季田间试验,分析农民习惯、优化施肥以及乌龙茶专用肥对铁观音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经济效益、新梢氮磷钾的养分浓度和养分带走量以及茶叶品质无显著差异;乌龙茶专用肥处理较优化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芽密度。(2)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63.8%、112.4%、106.6%,乌龙茶专用肥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2.3%、123.3%、117.3%。(3)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钾肥表观盈余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减少了48.0%、58.0%、65.8%,乌龙茶专用肥处理的氮、磷、钾肥表观盈余量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减少48.8%、58.0%、65.8%。(4)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处理的单位产量的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酸化效应、富营养化效应的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37.6%、36.1%、37.5%、37.7%,乌龙茶专用肥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42.4%、41.0%、42.3%、42.5%。减肥情况下茶叶产量、芽密度和百芽重均未受到影响,且在保证茶叶养分吸收利用、品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磷钾养分的表观盈余和环境代价。此外,加镁显著提高茶芽密度,对实现铁观音茶叶的绿色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霍山翠芽是我县新创制的一种名茶 ,是在我县老茶区茶农炒小茶的习惯上 ,进行总结吸收以前经验改进技术 ,规范炒制手法 ,从 1 985年开始 ,连续 5a的研制 ,经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评审 ,定名为霍山翠芽 ,于 1 989年 6月被评为省优名茶 ,同年 8月被评为农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据 1 999年统计 ,霍山翠芽产量达1 0 0t,产值 6 0 0万元 ,(占全县名优茶产量 1 5 .3% ,产值 1 7.1 9% ) ,成为霍山茶业支柱产品。为了提高霍山翠芽品质 ,保证质量 ,笔者就该茶制作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作一浅析。1 鲜叶采摘鲜叶采摘要求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 ,芽叶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