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苎麻对稻田土壤汞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清镇县汞污染稻田改种苎麻和用氯化汞处理土壤盆栽苎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汞量在5—130mg/kg范围内,汞对苎麻产量和品质仍未造成显著影响;改种苎麻后,土壤汞的年净化率高达4l%,土壤的自净恢复年限比种植水稻缩短8.5倍。研究表明:改种苎麻是汞污染稻田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种植水稻的土壤要求耕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底层稍粘重,不易透水而有一定渗漏的中等粘土或粘质土壤为好。吉林省种植水稻的土壤主要有稻田河淤土、稻田黑粘土、稻田草炭土和稻田盐碱土。前两种土壤较好,后两种均须采取相应改良措施,才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吉林省稻田土壤,每年结冻时间5个多月,淹水时间5个多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赋存能力及稳定性,揭示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东北典型黑土旱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作为对照)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改稻田前种植作物均为大豆),利用土壤团聚体湿筛分离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0—60 cm土层,与对照土壤相比,改种水稻各年限土壤中2—0.25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减少,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增加,2 mm团聚体组成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旱地改稻田不同年限均以2—0.053 mm团聚体为主;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2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而MWD的变化则受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与对照土壤相比,在0—40 cm土层,2—0.25 mm、0.25—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改种水稻3年时均有所下降,在改种水稻3—25年间均随水稻种植年限延长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总体上,2—0.25 mm、0.25—0.053 mm团聚体是赋存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粒级;在0—60 cm土层,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其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在0—20 cm土层,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其团聚体组成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影响显著,而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则受土层深度影响显著。与对照土壤相比,各粒级团聚体中δ~(13)C在改种水稻3年时均明显增加,在改种水稻5年时均明显下降,在改种水稻5—25年间变化不明显,各粒级团聚体中δ~(15)N在改种水稻25年间均略有下降。总体上,在改稻田3—25年间,团聚体中δ~(13)C、δ~(15)N的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其数值均随粒级的减少而增加,相同年限各粒级团聚体δ~(13)C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大,δ~(15)N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东北典型黑土旱地改稻田25年间,土壤中非水稳性大团聚体遭受破坏形成了粒径较小的团聚体,2—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全氮固存的主要载体,较小粒级团聚体赋存的有机碳较为稳定,其稳定性随水稻种植年限延长、土层加深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 13C、 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赋存能力及稳定性,揭示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东北典型黑土旱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作为对照)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改稻田前种植作物均为大豆),利用土壤团聚体湿筛分离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0—60 cm土层,与对照土壤相比,改种水稻各年限土壤中2—0.25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减少,0.25—0.053 mm和<0.053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增加,>2 mm团聚体组成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旱地改稻田不同年限均以2—0.053 mm团聚体为主;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2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与0.25—0.053 mm、<0.053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或P<0.05);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而MWD的变化则受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与对照土壤相比,在0—40 cm土层,2—0.25 mm、0.25—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改种水稻3年时均有所下降,在改种水稻3—25年间均随水稻种植年限延长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总体上,2—0.25 mm、0.25—0.053 mm团聚体是赋存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粒级;在0—60 cm土层,>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其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在0—20 cm土层,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其团聚体组成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影响显著,而>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则受土层深度影响显著。与对照土壤相比,各粒级团聚体中δ 13C在改种水稻3年时均明显增加,在改种水稻5年时均明显下降,在改种水稻5—25年间变化不明显,各粒级团聚体中δ 15N在改种水稻25年间均略有下降。总体上,在改稻田3—25年间,团聚体中δ 13C、δ 15N的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其数值均随粒级的减少而增加,相同年限各粒级团聚体δ 13C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大,δ 15N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东北典型黑土旱地改稻田25年间,土壤中非水稳性大团聚体遭受破坏形成了粒径较小的团聚体,2—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全氮固存的主要载体,较小粒级团聚体赋存的有机碳较为稳定,其稳定性随水稻种植年限延长、土层加深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受干旱影响,我省一些水田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上水田相对效益的降低,水田改旱田面积增多。由于水田土壤长期形成的特定生态条件,加上水田地区的农民长期从事水稻栽培缺乏旱田生产技术,特别是水田改种旱田要种植哪种作物、选择什么品种等缺乏经验。本文针对水田改种玉米以后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并对水改旱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出配套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1 水改旱玉米品种的选择水田改种玉米其品种选择是取得丰产丰收的首要技术环节。水改旱的土壤较普通旱田板结、通透性差、温度低、缺乏旱田作物的有利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稻田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在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发展再生稻,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南方主要稻作区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使得劳动力紧张。发展再生稻可以缓解双季稻区“双抢”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矛盾,降低劳动成本。因此,再生稻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制度之一。然而,由于特殊的栽培与管理措施,再生稻稻田土壤突出的问题是土壤养分失调(土壤磷钾含量相对短缺,氮相对盈余)、再生季土壤板结、茬口期土壤资源浪费、机械化耕作难等。因此,如何进行再生稻稻田培肥与耕作以保持或提高再生稻稻田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是当前再生稻稻田急需解决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贵州稻田土壤养分进行合理的管理,进而推荐水稻种植的科学施肥,最终实现水稻种植的高产高效。【方法】运用GIS技术,采用二级分区方法,以积温、海拔、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养分作为指标,对贵州稻田土壤进行养分管理分区。【结果】以地形地貌、水稻土类型分布、有效积温、海拔为分区指标将贵州稻田土壤划分为6个一级分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加入土壤养分指标划分9个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结论】通过对稻田土壤养分管理分区规划,将贵州分繁复杂的有效积温、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等进行有序的归类。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绰墩遗址埋藏古水稻土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绰墩遗址古水稻土的基本性质,阐明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机理。【方法】以绰墩遗址埋藏的古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14C和考古学方法确定了土壤成土年龄和分布;按照中国土壤学会编汇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pH,有机碳、营养元素含量。【结果】碳化稻和土壤有机质中14C分析证实绰墩遗址最古老水稻土为距今6 000年马家浜时期,该时期古稻田位于表层以下1 m左右,平均每块稻田面积5.2 m2。古水稻土(每克土中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有机碳平均含量9.7 g·kg-1;N、P、K、Ca、Mg、S、Fe、Mn、Cu、Zn的全量平均含量分别为0.8、1.58、18.2、7.6、6.3 、0.1、22.、0.51 g·kg-1和40.9、80.8 mg·kg-1。【结论】古水稻土的有机碳、全氮含量、C/N比显著大于同期种植强度较弱的古水稻土(水稻植硅体含量<5 000颗/g),其它元素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强度古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和pH差异不显著。古水稻土N、S、Cu全量含量显著低于现代表层水稻土,而有机碳、P、Fe、Mn全量含量则相反;现代表层水稻土有效态养分含量一般大于古水稻土。  相似文献   

9.
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周年消长及调节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红壤性水田约占全省稻田面积的65%,而亩产500斤以下的红壤性低产稻田,尚有600多万亩,影响了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红壤性低产水稻土的主要缺陷是酸、瘦、板结。其主要形成原因是土壤缺乏有机质。为了做好红壤性低产田的改良工作,我们曾对红壤性稻田低产变高产和双季稻绿肥制土壤有机质年周期消长规律及其调节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红花草又名紫云英,豆科植物,是都昌县传统栽培的冬季绿肥作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根瘤菌固定的氮素,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为农作物的增产与稳产奠定良好的土壤耕作基础,同时又是较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养蜂蜜源。稻田套种红花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非常普遍,随着大量使用化肥和水稻机械化收割的普及,稻田套种红花草不被农民重视,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以致化肥用量越来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快速下降,土壤板结和酸化加剧,严重影响农业  相似文献   

11.
棉田土壤调理剂松土精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由于棉花长期连作、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沼泽土类型棉田耕层土壤中盐碱积累较多,造成土壤变硬、板结、盐渍化.施用高纯度聚合物松土精,通过理化反应,可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状态,为探索松土精在沼泽土类型棉田的使用方法、用量及其效果,进行了棉田土壤调理剂松土精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正做好棉花播后及苗期管理技术工作,是实现棉花保全苗,育壮苗,促早发,多结桃,实现带桃入伏,获得棉花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一、播种后出苗前的田间管理1.搞好播后"四查"棉花播种后,要及时检查有无漏播、漏盖、风干、烂种的现象,如有漏播的及时补种;有漏盖的及时盖湿土,有烂种烂芽的,轻者及时催芽补种,重者及时重播。2.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棉田化学除草,可节省用工,降低成本,效果不错。可根据杂草的种类、大小、数量、土壤类型及气候等情况,严格按照各种除草剂说明书上的用量、要求使用。3.松土破板结播种后出苗前如遇大雨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每逢雨后都要松土破板,增温保墒,促使种子快发芽出苗。方法:播后遇雨,地面形成板结层,可用耙横耙破板,助苗出土。二、棉花苗期田间管理1.棉花苗期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13.
白土化稻田的改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土化稻田淀菜淀板结,养分贫乏,保肥供肥能力差。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形成这部分稻田低产和失收的根源是土质,与稻田水的管理也有直接关系。由于这些稻田水利条件差,水稻栽后往往长期灌深水,静水加压,土壤板结,通透不良是低产无收的另一个原因。另据化验和有关资料报道,这类土壤低产失收与缺硼、钼、锰、锌、铁等微量元素也有一定关系。此外,长期大量施磷也影响水稻对锌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赵燕芬 《新农业》2023,(5):14-16
水稻是江苏沿海地区种植的首选粮食作物,化肥对水稻生长产量的贡献率占50%以上。但化肥的过量施用常常会引起稻田土壤板结、盐渍化、氮磷流失等,使土壤肥力下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亟须推广水稻化肥减量绿色生产技术,畜禽粪污发酵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稻+氮”种养结合、“稻+绿肥”模式、水稻种植与侧深减量施肥同步技术等逐渐被推广应用,推动了江苏沿海地区水稻绿色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理论,将有机水稻种植和河蟹生态养殖结合起来的种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病害,还能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潜育性水稻土是我国南方的一种主要低产水稻土,据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已开展县的不完全统计,全省潜育性水稻土占稻田面积的40%左右,一般比非潜育稻田每亩减产100—200斤,严重受害的减产50%以上,对水稻大面积平衡增产障碍极大。本试验是以我省分布较广、面积占稻田的60%左右的三种成土母质(湖积物,第四纪红土,石灰岩)上发育的几种不同潜育程度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潜育化作用对于土壤供肥性状及对水稻吸收利用养分的影响,以便为因地制宜改良不同类型潜育性水稻土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双季稻田施用不同用量的调理剂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稻田土壤pH值、福寿螺活性、水稻产量以及稻米重金属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现上升趋势,稻田土壤pH值上升0.05~0.20个pH值单位;(2)早稻稻田的福寿螺数量高于晚稻稻田,稻田施用调理剂,早、晚稻水稻移栽后的福寿螺活体数量分别比对照减少95.0%和87.5%;(3)稻米镉含量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稻米镉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9.1%和16.8%;(4)早、晚稻水稻产量分别为5 833~6 056 kg/hm~2和7 153~7 500 kg/hm~2,稻田施用不同用量调理剂,对早、晚稻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由此可见,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有益于稻田生态环境,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推荐值为225.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受市场行情影响,棉花、苎麻价格下行幅度较大,降到近5年来的最低价格水平.目前,棉花、苎麻主产区的棉(麻)农生产积极性明显下降,已经形成棉花、苎麻改种其他作物的发展势头.据调查,2009年常德、益阳、岳阳将有部分棉花、苎麻田改种其他作物,其中绝大部分面积改种水稻.  相似文献   

19.
调整种植结构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水稻改种水果增收模式和水稻改种蔬菜增收模式,不仅能解决温饱,还能增收,提高生活质量,而与其条件基本相同的两个种粮温饱模式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增收.调整种植结构必须因地制宜的种植有特色的农产品;调整种植结构必须有市场、有销路;调整种植结构要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  相似文献   

20.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能有效节肥减药,对粮食安全和土壤改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探明稻田养鸭对土壤养分和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粉碎还田+养鸭"(FD)和"稻草粉碎还田"(FR)2个处理,种植杂交稻H优518;设置"稻草灰化还田+养鸭"(SD)和"稻草灰化还田"(SR)2个处理,种植常规稻中早39。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显著降低直播水稻株高2.1~4.2 cm,稻草粉碎还田养鸭显著增加直播水稻有效穗数52.16万穗/hm~2,达19.17%,从而显著增加当季直播水稻产量10.87 kg/667m~2,达3.46%,稻草灰化还田养鸭对直播水稻有效穗和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使成熟期单株水稻生物量增加12.58%,其中穗干重增加12.96%。稻田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全钾含量2.1%~3.92%,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98%~16.74%,稻草粉碎还田条件下养鸭处理减少了种植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稻草灰化还田条件下养鸭增加种植后土壤速效氮含量8.38 mg/kg,达15.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