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侧柏种苗性状地理变异趋势及其气候生态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全国侧柏种源试验种子性状和苗期观察结果,利用统计分析技术,研究侧柏地理变异,探论引起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侧柏种源间种子和苗木性状差异明显,种源选择有很大潜力;种苗性状地理变异的总趋势是:偏东南比偏西北种源生长量大、种粒小、发芽早,适度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调种可提高侧柏林分生产力;生长性状地理变异模式属梯度变异类型,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但纬向变异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省银杏主产区10个种源地收集的银杏古树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种源银杏种子表型性状和其一年生实生苗叶片总黄酮醇苷含量并分析了差异。结果表明:10个不同种源银杏种子横径、纵径、侧径和百粒重等表型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巴中通江县种源种子最大,三径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其它种源,成都锦江区种源和绵阳平武县种源低于其它种源;同一生长环境条件下,10个不同种源银杏一年生实生苗叶片总黄酮醇苷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广元利州区种源含量最高,都江堰市种源含量最低;10个种源中,以生产种子为主要栽培目标的较优选择为通江县种源,而以总黄酮醇苷含量为选择目标的较优选择是广元利州区种源。  相似文献   

3.
对相同条件下相同种源相同苗龄东北红豆杉实生苗和扦插苗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相同种源同龄实生苗树高、冠幅生长要远大于扦插苗;实生苗和扦插苗不同年份生长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初期实生苗要大于扦插苗,后期两者相差不多;实生苗和扦插苗生长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但规律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4.
从广西、广东和湖南3个省份收集湿地松优良家系种子,采用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两种方式培育实生苗,对不同种源种子质量及苗期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及发芽率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广东种子千粒重变异程度最低,发芽率最高;(2)不同种源间1a生大田苗和1a生容器苗的苗高和地径均无显著性差异,相比较而言,广西种源的苗木生长最好;(3)1a生大田苗的苗高和地径均高于容器苗,二者之间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的育苗方式对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对五个种源(含对照)的81个家系进行云南松母树林单株半同胞后代多点测定。滇西试地的早期测定结果表明,其树高大小依次为:滇西、滇中、对照、川西南、滇东南种源,地径大小次序则与树高相反;滇西种源早期高生长快而径生长慢,其它种源早期高生长慢而径生长快;3年生时树高和地径大于对照的分别有30个家系和63个家系;苗木根系的发育程度影响着针叶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林木的生长量;种子发芽率与树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表明,云南、贵州、湖北等8~12个秃杉种源,70个单株子代,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强於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於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种子千粒重是湖北种源的1.62倍,种源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冠幅宽而长,根系发达。据对秃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发育,生物量测定10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分布区生态特点,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变异、区划与选择为秃杉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美鹅掌楸实生苗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繁育的北美鹋掌楸实生苗的高、地径、叶片宽、叶片长和叶全长等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树种在济南地区能健壮生长;种源内及种源闻实生苗高、地径生长量及叶相关性状均表现出较大变异,苗高和叶片长生长量变异达到显著水平,加拿大多伦多种源较为优异;在山东进行引种繁育北美鹅掌楸,需进行种源及个体选择;苗期苗高是进行早期筛选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8.
秃杉种源苗期变异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秃杉种源苗期试验研究表明,云南,贵州,湖北等8~12个秃杉种源,70个单株子代,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强於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於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经度偏东的贵州种源种子千粒重是湖北种源的1.62倍,种源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冠幅度而长,根系发达,据对秃杉不同种源苗期生长发育,生物量测定10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参照分布区生态特点,将秃  相似文献   

9.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结果表明,幼林表现贵州雷山、榕江、剑河种源树高大于云南、湖北种源,其中好的大于差的25.9%。秃杉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变异中的树高生长量随经度增大而加大,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有强于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于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据此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  相似文献   

10.
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选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系统地研究白榆群体变异规律以及群体生态适应性所反映出来的生产力差异,我们于1977年开始进行全国白榆种源试验和种源选种研究。本文着重探讨:(1)白榆分布区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及其种群的梯度变异,依据种源试验结果进行种源区(集群)划分;(2)进行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遗传参数分析,探索遗传力的稳定年限;(3)采用国外提出来的收缩系数(C)计算种源育种值(Z),为科学地种源选种提供依据;(4)在群体变异分析、种源区划分的基础上,分析集群生态适应动态,建立生态适应指数模型,预测经济成熟龄时的生产率,提高早、中期选择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油松局分布区种源地理变异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个生态型中的24个种源或林分的种子在本溪、兴城、北票3个试验地研究油松避分布区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油松是遗传性具有较大地理变异的树种、各生态型间和生态型内部种源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变异,生态型间的地理变异要比生态型内部种源间的地理变异大得多,多种源的生长量指数和稳定性指数与其原生地的经续度多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高相关不紧密。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杭州、湖南长沙等8个种源地的花榈木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种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花榈木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8个种源花榈木的种子长度、宽度、千粒重和种形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9.39 mm、7.58 mm、250.23 g和1.24,且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分别为6.78%、8.01%、10.24%、7.99%;(2)花榈木种子4个表型性状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但种子宽度与种源地的年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千粒重与年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随年日照时数的增长有不断增大的趋势;(3)聚类分析将花榈木种源划分为五大类,由不同类群种源的地理位置可知花榈木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具有地域性和随机性。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应北京地区气候的耐热白桦种源,丰富北京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对收集的5个不同种源白桦种子做发芽率试验、生长量实验,试验结果:5个种源中KYY种源的种子表现最差,但种子耐高温能力最强。5个种源1-2a温室实生幼苗和3a生圃地实生苗生长量分析,株高生长表现较好的是KYY种源;地径生长量最大也是KYY种源。因此,在筛选抗逆性种源时,单纯以种子判定抗逆性是不科学合理的,必须结合种源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4.
对河南试验点上第2次侧柏种源试验的13个种源,197个家系种苗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性状在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大于种源间的变异,苗高种源间变异大于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种质资源变异研究是开展遗传改良的前提与重要环节,了解变异程度可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遗传信息,分析不同种源青海云杉无性系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为青海云杉目标性状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的7个种源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统计不同种源的青海云杉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表型性状,通过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分析和讨论青海云杉种源间、种源内表型性状多样性特点。【结果】青海云杉不同种源间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青海云杉表型分化系数平均值为74.20%,青海云杉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间的变异;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变异范围为11.40%~55.50%,平均变异系数为21.07%;不同种源间变异差异明显,隆畅河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3.15%),西水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8.46%),11个表型性状间大多数呈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欧氏聚类分析可将7个种源青海云杉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不同种源青海云杉球果与种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为广泛,变异来源丰富。因此,在青海云杉种子园遗传改良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的,充分考虑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在青海云杉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21个种源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盐肤木种子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盐肤木种子形态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不能比较稳定的遗传;盐肤木种子大小表现出明显的经纬度地理变异模式,且降雨量越小,气温越高,其种子饱满度越高。盐肤木种子长、种子厚和种子千粒重之间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白皮松种子发芽习性及其种源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李晓洁  徐化成 《林业科学》1989,25(2):97-105
我们从形态与生化组成、休眠习性以及发芽要求三方面研究了山西临汾和陵川、甘肃徽县、四川江油四个不同种源白皮松种子的变异情况,发现种子大小和千粒重以及脂肪酸与氨基酸组成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种源间种子休眠深浅显著不同。干冷生境种源(临汾、陵川)种子休眠较深,比湿暖生境种源(徽县、江油)种子更能抵抗水分逆境。而温度与种源没有显著交互作用,25/20和25/15均适宜各种源种子的发芽。  相似文献   

18.
11个香椿种源在瑞昌引种的初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9.
桤木种源苗期生长和固N能力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秋采集桤木自然分布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19个产地的种子用于种源试验研究。苗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源之间,种子性状(千粒质量、发芽率)、苗木生长性状(高径生长、分枝数、根茎比)、固N性状(根瘤量、固N酶活力、叶N量)和抗冻性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不同性状变异量的相对大小和种源遗传力估计值高低顺序是:抗冻性>生长性状>固N性状。苗木生长性状与固N性状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向遗传相关,与抗冻性之间也有一定正相关。应用综合指数法筛选出南江、都江堰和金堂3个最优种源,可供生产单位参考应用。桤木苗木大多数性状与种子产地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而与纬度关系轻微,呈现出以垂直为异为主、经向变异为次、纬向变异不明显的地理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20.
香椿11个种源的引种生长初期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年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年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香椿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